一、引言
自《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以来,“任意性”一直被看作为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的“象似性”属性。与任意性不同,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理据性联系。正如王寅先生在《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一文中所言: “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人类的体验和认知基础之上形成的,经验和认知不仅无法脱离经验者的身体特征,而且会受到生理机制和神经系统的制约。”
自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提出“符号三分”之后,国外象似性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句法象似性研究”发展到“语言象似性研究”,再到“语言与文学象似性研究”。由此可见,学界除了积极认可语言的象似性属性之外,还在积极探讨象似性在具体文本当中应用的可行性外延。诚如卢卫中所指出的那样: “语言与文学象似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本文实际上就属于这样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基于语言的象似性属性来探讨拉尔夫·埃里森小说《隐形人》中身份迷失的象似性表征,其具体研究意义有二:
第一,有益于学界洞悉具体文本,验证语言本身的象似性同具体文本建构以及文本主题建构之间的关联性;
第二,可以推进语言象似性对于文本主题解读效度的普适性研析。此外,本文尝试借助实证性研究工具进行文本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摆脱以往研究大多从个人主观视角切入的思辨性缺陷(诸如印象主义等思辨性分析向度的不足) ,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文本分析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操作,进而争取基于象似性的语言本体再现小说中的身份迷失内涵,这也正是当下多向度文体分析获得与时俱进的内涵需求。
序言
本文尝试以拉尔夫? 埃里森小说《隐形人》为例,探讨该小说中语言象似性同主人公身份迷失之间的表征关系。具体来说,重点关注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语用象似性三个维度同《隐形人》中主人公的身份迷失之间的关联性,旨在揭示文本象似性与身份迷失之间的双向建构关系。
二、研究背景说明
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1914 - 1994) 是当代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也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小说作家之一。其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出版于 1952 年,在美国文学界和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小说故事以主人公寻找自我为主线,一开始,主人公与其他黑人一样迎合白人的意愿,按照白人的教育塑造自己。随后当他得知校长推荐信的内容时,他萌生了“我的身份是什么”的念头,从医院出来之后,他开始接受自己的南方黑人身份。最后在兄弟会的生活,让他彻底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看不见的人。就主题思想而言,小说《看不见的人》已不再局限于种族问题的剖析,而是着力刻画个体,通过主人公遭遇的社会不公来反映西方现代社会中个体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即自我身份的发现与追寻。
由此可见,以往有关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突显现代人对自我追寻与发现的主题建构之上,从诸多理论的角度明确了作品的文学价值。然而,就这部经典小说如何借助具体语言结构的基本属性(如象似性) 完成黑人多重身份建构这一问题尚不明确。换言之,以往的研究就方法而言,大多以思辨性为主,缺少基于语言结构的客观性论证,因而文本研究的深度有待与进一步深化。有鉴于此,如何以具体语言结构为研究切入,同时结合身份理论来揭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对作品中黑人身份迷失特征建构的具体作用不但显得格外有趣,而且也是深化拉尔夫·埃里森小说研究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
三、《隐形人》中主人公“身份迷失”的象似性表征分析
身份是指人类在社会中塑造成的、以人的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的确认,主要围绕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和国家等差异轴展开,而身份迷失可以看作是自我身份感的丧失,即“自我价值感、自我意义感的丧失”。诚如王成兵所言,身份迷失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个人语言感染力的丧失,接连而来的就是语言的单调性与孤立性。Sweetser 指出,语言是根据认知形成的,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是人类语言结构的基础。
概而言之,语言可以看作是反映人类认知的一面镜子。因此通过展开对小说《隐形人》文本的语言分析,可以管窥其中主人公所遭遇的身份迷失境遇。
1.“身份迷失”的词汇象似性建构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词汇的使用情况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语言特点,更能折射出一小说作者的原始认知建构的轨迹。因此,分析小说《隐形人》中的词汇使用情况有利于探讨小说的身份迷失主题。1946 年,Householder提出,英语中 90%的词汇是有理据性的,只有大约 9% 的词汇是完全任意的,即大部分词汇与它们所指的事物之间存在各种形式的内在关联。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小说《隐形人》的主人公身份迷失在词汇维度上应该体现其象似性表征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是通过两种象似性手段得以建构: 否定词缀的量化呈现以及人称代词的语用离情。
对此我们将在下面逐一予以分析和说明。
(1) 否定词缀的量化使用与身份迷失的象似性建构
词汇象似性可以具体表现为构词词素含义与整体词汇意义之间的耦合性。简言之,单词结构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象似的,而这种象似性是人类基于经验的认知方式的体现。就小说《隐形人》而言,它十分清晰地呈现了主人公的身份迷失困境: 明知无法更改自己的黑人身份,却不断尝试将白人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内化,结果通过这种内化他看到的自我是一个两面人,虽然竭力融入白人社会,但却被排斥在外。霍利曾说过: “那些在宗主国中心学习或工作的殖民地人民,无论他们如何内化宗主国的文化,他们在政治地位上永远都是边缘人。”
陷入深重身份迷失的主人公未能完成自己身份的建构,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席立足之地,进而迷失了自我,这在小说当中首先表现为否定词的高频使用,特别是否定词缀的量化使用。如果说例(1) 表明了小说《隐形人》借助显性的否定词为小说界定了否定的基调的话,那么例(2) 则更为全面地从数量象似性的角度加强了这一否定。
例(1) Take the man whom I almost killed: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that near murder — I? I don’t think so,and I re-fuse it. I won’t buy it. You can’t give it to me. He bumpedme,he insulted me. Shouldn’t he,for his own personal safety,have recognized my hysteria,my“danger potential”? He,let ussay,was lost in a dream world. But didn’t he control thatdream world — which,alas,is only too real! — and didn’t herule me out of it? And if he had yelled for a policeman,wouldn’t I have been taken for the offending one?
例(2) I am an invisible man. No,I am not a spook likethose who haunted Edgar Allan Poe; nor am I one of your Holly-wood - movie ectoplasms. I am a man of substance,of flesh andbone,fiber and liquids — and I might even be said to possess amind. I am invisible,understand,simply because people refuseto see me. Like the bodiless heads you see sometimes in circussideshows,it is as though I have been surrounded by mirrors ofhard,distorting glass. When they approach me they see only mysurroundings,themselves,or figments of their imagination —indeed,everything and anything except me.从例(2) 中不难看出,小说开篇就是充满了自我否定的色调。除了否定词“NO”和“NOR”等显性否定词之外,在文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带有否定词缀的词汇,一起烘托了这种自我否定的叙事风格。肯定的缺失也可以表明主人公在对自我和周围事物的判断上具有不确定性。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过度肯定或否定世界的人往往存在着认知上的不确定与焦虑。例(2) 中,否定词缀的高频使用可以被解释为身份迷失的证据,因为一个了解自己身份的人对于否定的把握一定是合理,而不是青睐任何一个命题向度的偏激。由此从词汇象似性维度可以看出,小说《隐形人》的词汇使用存在单调失衡的特点,这说明小说主人公在认知上存在过于简化的偏差———自我的单一性与不确定性均反映出小说主人公的身份迷失困境。
(2) 指示代词的语用离情与身份迷失的象似性
建构指示代词的视角转换主要表现为语用离情。所谓“语用离情”是指在于体现说话人和所指对象之间在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离异,从而制造自身与对方或所在群体之间的社交距离的扩大。当类似人称指示语在一定语境中出现后,就能显现交际主体之间的情感趋异,尤其是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排他性,从而疏远交际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语用移情主要表现为“他化视角”,那么在具体建构的时候往往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性用法———在指称自身的时候将他者牵涉进来,体现为一种“泛化”性人称指代倾向。当主人公应该使用集体性视角却使用了单一个体视角时,语用离情也就应运而生。在小说《隐形人》中,作者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因而具有的不是一种移入,而是一种移出。换言之,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在以自身的体验性经历叙述黑人群体的不公遭遇,但是因其单数性指示代词的使用,而显得十分的孤寂。从这个意义上讲,表现出一种语用离情特点。如例(3) 所示:
例(3) Most of the time (although I do not choose as I oncedid to deny the violence of my days by ignoring it ) I am not soovertly violent. I remember that I am invisible and walk softly soas not to awaken the sleeping ones. Sometimes it is best not toawaken them; there are few things in the world as dangerous assleepwalkers. I learned in time though that it is possible to carryon a fight against them without their realizing it. For instance,Ihave been carrying on a fight with Monopolated Light & Powerfor some time now. I use their service and pay them nothing atall,and they don’t know it.在例(3) 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主要人称都是第一人称,具有典型的语用离情特点。第一,作者以自身的视角出发展开叙事,那么就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 自身的视角是否可以概括黑人群体的全部遭遇,或者说,自身的经历是否有代表性? 第二,依据字母的象似性研究,大写字母 I 在视觉很像是一个柱子,例如斯多葛学派的犬儒主义哲学作品大都以第一人称“I”叙事,这实际上也是现实的表现,因为犬儒主义者都喜欢离群寡居而住在柱子上,而这正是第一人称指示语“I”的象似性内涵所在。
毋庸置疑,小说《隐形人》中采用的第一人称单数视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身份迷失”的句法象似性表征
早在 19 世纪,洪堡特就指出: “语言结构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相似,语言通过其结构激发人的最高级、最合乎人性的力量投入活动,从而帮助了人认识自然界的形式特征。”这里所说的语言结构与自然结构相似就是我们所说的“句法象似性”。从小说建构的角度讲,其主题“身份迷失”最终都需要借助话语而得以有效建构,毕竟“写作者出于获取某一既定交际功能或美学功能而试图突破语言常规调配的语言现象”
是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特征。象似性原则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坚持“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和语言都是基于对现实的体验之上的,认知先于语言、决定语言,是语言的基础; 语言又可以反作用于认知,促进认知的发展与完善。
就小说《隐形人》而言,其主人公身份的迷失,也在句法象似性维度均得到表现,具体表现为被动语态和模糊限制结构的象似性表征。
(1) 被动语态的主体弱化与身份迷失的象似性表征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够反映说话者的身份。这是因为语言在人类生存状况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对于身份的研究似乎必须将语言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因此,研究《隐形人》中主人公的身份迷失表征,就有必要从语言这一身份标记入手。交际社会语言学认为在具体交际活动中,语言时时建构着主体的社会身份。认为人可以遵守或违反话语规范,有意识地选择语体来建构主体身份。因此,社会身份往往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这样一来,作为交际过程中信息焦点的主语就具有了社会身份的价值。在被动语态中,主语则变为是受事,因此通过锁定受事的肤色和人称选择,我们能够破译被动语态对于黑人社会身份迷失的表征作用。在小说《隐形人》中,身份迷失在句法象似性维度主要体现在被动语态的高频使用之上。具体如下例(4) 所示:
例(4) I felt like cursing as I watched her hurrying back in-to the building,hearing her flat-heeled shoes crunching thegraveled walk. Here she was playing with some silly secret codeat the very minute my fate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was being de-cided. The grass was green and they’d meet and she’d be senthome pregnant,but even so,in less disgrace than IGivón 认为,一些句法规约具有象似性,例如,“施事 >与事 > 受事 > 处所 > 工具”是一种语法规约,从认知心理上讲,该句法规约体现了被感知事物的“显著度”(salience) 等级。换言之,从句法的顺序象似性角度来说,一个动作或者行为,一般是由施事发起而影响受事,“施—动—受”是自然的顺序,按照这种顺序排列的句子是非标记的 (un-marked) ,而被动语态则是按照“受—动—施”这种非自然句法排列的。例(4) 中就充斥着这样的被动态表达。前面的两个例子(“flat-heeled”和“graveled”) 可以看作是隐性被动态; 后面的两个例子(“being decided”和“be sent”) 则可以看作是显性被动态。不管怎样,二者反映的都是主人公认知视域中主体性的弱化与脱落,因而体现了叙事主体的身份迷失特点。
(2) 模糊限制结构的命题弱化与身份迷失的象似性表征
语词被看作是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建构心理表征的认知符号,同时是切入语言学认知本体的利器,反映身份维度的认知偏颇可以从语词使用的角度得以破解,因此个体的身份迷失与语言认知联系密切。对于小说中黑人身份迷失的建构,我们将异化表征锁定在模糊限制结构的大量使用。以此来分析黑人在认知上的对常态的偏离与不确定性,从而确定模糊限制结构对于主人公身份迷失的表征作用。具体例(5) 所示:
例(5) 1) I am not complaining,nor am I protesting either.2) It is sometimes advantageous to be unseen,although it ismost often rather wearing on the nerves. 3) Then too,you’reconstantly being bumped against by those of poor vision. 4) Oragain,you often doubt if you really exist. 5 ) You wonderwhether you aren’t simply a phantom in other people’s minds.6) Say,a figure in a nightmare which the sleeper tries with allhis strength to destroy. It’s when you feel like this that,out ofresentment,you begin to bump people back. 7 ) And,let meconfess,you feel that way most of the time. 8) You ache withthe need to convince yourself that you do exist in the real world,that you’re a part of all the sound and anguish,and you strikeout with your fists,you curse and you swear to make them recog-nize you. 9) And,alas,it’s seldom successful.例(5) 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第一人称叙事段落,其中包含了九个句子。十分有趣的是,几乎每个句子都可以看成是隐性的施为句,在每句话的前面都可以加上“I hedgedly as-sert that”。正是这种命题的模糊化处理,使得整个段落在宏观上表现出一种不确定的特点: 作者虽然在表达自己的心声,但是却不是十分确定,这种矛盾的心理是身份迷失的重要特征。实际上,本段中的模糊性叙事不但在整个段落的宏观维度有所体现,在一些微观句法结构中作者也十分明显地使用了一些模糊限制语,进而来表明自身对于不同命题的确定程度差异,具体如上面段落中的 2) 、7) 、9) 句所示:
2) It is sometimes advantageous to be unseen,although itis most often rather wearing on the nerves.7) And,let me confess,you feel that way most of the time.9) And,alas,it’s seldom successful.在句子 2) 中的“rather”强化了紧张的程度,而不是予以缓和。句子 7) 中的“let me confess”使得作者将整个命题变为自己的表白,策略性地使得自己的话语不再是抱怨或者是强加于人。同时,通过使用频度模糊限制语“most of thetime”表面上弱化这种负面情绪的频次,单实际上却突显了这种负面情绪。同样,句子 9) 中的没有使用绝对性的频度副词“never”来描述自己往往不被人所认识,而是使用了略微弱于“never”的“seldom”,以此来说明自己的遭遇绝对不是一次,而是频繁多次。
这种模糊性的句法表达在宏观和微观维度的双层建构均指向主人公认知世界的不确定性,而这可以看作是主人公身份迷失的心理势能。由此可见,借助上述模糊限制语的显性和隐性维度,主人公身份迷失的困境在文本的句法结构得以有效表征。
3.“身份迷失”的语用象似性呈现
话语形式同功能之间的语用象似性十分复杂,这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在具体的会话中具有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的区分上。在伯姆看来,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它旨在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探索人类广泛的体验过程: 从我们固守的价值和信仰,到人类情感的本质与作用; 从我们内心思维过程的模式,到人类记忆的功能; 乃至最终深入到人类大脑每时每瞬构造体验的神经生理学方式,等等。但或许最重要的是,对话旨在探索人类内心思维的作用方式———Bohm 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它是一种有限的媒介,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
就小说《隐形人》而言,主人公“身份迷失”的象似性主要体现在个体自身的典型对话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非典型对话的语用象似性之上。所谓典型的对话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包括交际双方以及具体的交际行为,本文所说的典型对话就是直接对话,而非典型对话则指独白。《隐形人》中的身份迷失主要体现在行为象似之上。就这一小说中的对话而言,我们总共将其分为两类: 典型对话(直接对话,即牧师与众人) 和非典型对话(独白,即主人公的自言自语) ,据此来看,交际双方的话语行为象似地表征了社会世界中主人公与其他社会人交往过程中的身份迷失特征。
(1) 典型对话的语用失衡与身份迷失的象似性呈现
语用平衡主要包括四个核心概念: 交际需要、语用努力、语用力量和语用效果。从宏观角度来看,交际需要可以定义为通过语用努力,力求避免或消除不同语境维度上的交际矛盾,从而建构或维系交际和谐; 从微观角度来看,交际需要是指交际过程中某一交际目的或目标的实现。
交际需要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交际需要可以界定为认知性矛盾与社会性矛盾的避除; 而微观交际需要则是指具体的、明确的或特定的交际需要。前者可以看作是后者的宏观趋势,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充实与映现。就语用努力而言,则是指语言使用者为了满足交际需要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即包括认知方面的努力,也包括社交面子方面的努力,可以概括为一种综合性适应性努力。
用 Mey 的话来说,语用努力也可以表述为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可以承受得起的付出。而典型对话的语用失衡是指小说人物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交际失衡: 说话人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取得预期的语用效果,这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正向不平衡: 当 N < F,说话人不但经常取得预期语用效果而且经常伴有额外效果。比如上司不时地屈尊与下属平等交流,不仅能做成事而且会给下属留下平易近人之感; 负向不平衡: 当 N > F,说话人一般不会取得预期语用效果) 。不管哪种语用失衡,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主人公在人际交往维度存在认知盲点。这在小说《隐形人》
中同样有所体现,具体例(6) 所示:
例(6) “Brothers and sisters,my text this morning is the‘Blackness of Blackness’. ”
And a congregation of voices answered: “That blackness ismost black,brother,most black”
“In the beginning”
“At the very start,”they cried.“ there was blackness”
“Preach it”
“ and the sun”
“The sun,Lawd”
“ was bloody red”
“Red”
“Now black is”the preacher shouted.“Bloody”
“I said black is”
“Preach it,brother”
“ an‘ black ain’t ”
“Red,Lawd,red: He said it’s red! ”
“Amen,brother”
“Black will git you”
“Yes,it will”
“ an’black won’t”
“Naw,it won’! ”
“It do”
“It do,Lawd”
“ an’it don’t. ”
“Halleluiah”
牧师与信徒们的对话属于直接对话,因而也属于典型对话范畴。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讲,牧师与信徒之间并非是平等的,特别是在布道语境当中。因此,就话语交际而言,二者的话语维度应该存在显著的社会化差异性表征。依据格莱斯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在这种语境下牧师的话语数量要多,信徒的话语量要少; 而方式准则则要求牧师的话语要连贯,避免不必要的停顿。这其实都体现了数量象似的基本精神。
相应地,如果牧师的语符量过少、过于凌乱正如例(6) 所示,则传达了比正常更多的信息量,此时属于正向语用失衡。在牧师对于众人布道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了过少的语符; 相反,众多信徒却输出了海量的语符,但是意义传递较为单一,交际效果延后,此时属于负向语用失衡。从话语模式上,二者的交际都是掺杂着打断与停顿,因此看起来支离破碎。
从话语内容上看,其话语内容较为简单,表达却因为不断打断而显得十分拖沓。依据数量象似的语用性解读,二者的话语当中应该包含一定额外的含义。从社会背景来看,信徒的话却形成一种扭曲的以言行事行为,因为牧师应该讲一些更为真实的东西,但事实上却没有。从以言成事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牧师的反应) 来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间隙,因为牧师的反应并非自然,尽管表面看来十分合作,依然在讲授着“至黑”的话题。从宗教感情上讲,信徒对于牧师敬畏心的缺失折射出精神世界的困顿与空虚。显然,在上述典型对话中,主人公的身份迷失得以形象呈现———寻求精神指点的人没有敬畏之心,提供智慧指点的人依然故我,这些在典型对话中出现的正向/负向语用失衡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
(2) 非典型对话的言语磨蚀与身份迷失的象似性呈现与典型对话不同,非典型对话主要表现为独白话语。
在小说《隐形人》中,从宏观上看(从自我话语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看) ,小说当中主人公的话语未曾表现出言语行为的序列特征,而这种言语行为序列性特征却是正常对话所应该具有的特点。因此,这种正常交际当中该有的言语行为序列的缺失同样象似了主人公社会交往话语能力的减弱,交往能力的蜕变。他只有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似乎才有话可说,但话语却显得十分的单调而不具备典型对话性特征。
而这都依托标记性象似为主要表征手段。从微观上看,主人公的独白话语往往以自由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也体现出主人公交际维度的困顿与磨蚀。例如:
例(7) My hole is warm and full of light. Yes,full of light.I doubt if there is a brighter spot in all New York than this holeof mine,and I do not exclude Broadway. Or the Empire StateBuilding on a photographer’s dream night. But that is takingadvantage of you. Those two spots are among the darkest of ourwhole civilization — pardon me,our whole culture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I’ve heard) — which might sound like a hoax,or a contradiction,but that (by contradiction,I mean) is howthe world moves: Not like an arrow,but a boomerang. (Bewareof those who speak of the spiral of history; they are preparing aboomerang. Keep a steel helmet handy. ) I know; I have beenboomeranged across my head so much that I now can see thedarkness of lightness.上述独白话语在小说当中同时具备三种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指示功能,尤为凸显的却是表情功能。语境对于话语交际功能的过滤突出了主人公离群寡居的一面。这种独白性的重复话语,加上括号内话语的不停打断,同时也象似了主人公身份迷失感的愈演愈烈。而这种激烈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独白话语具体交际功能与一般功能的错位而导致表情功能与信息功能以及指示功能的混淆。即便是在自言自语时,内心的诉求还是显得那么压抑,个人内心深处的身份迷失让人觉得十分窒息。其实这一点也不难理解: 语言是集体性的,语言中所包含的大多数思维与观念当然也是集体性的。虽然个体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对这些思维和观念的形成发挥作用,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予以改变。
正是因为如此,过度地存在于非典型对话中的个体话语就会遭遇话语磨蚀,而这可以看作是个体身份迷失的变奏之一。
四、结论
以上我们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与语用象似性三个维度入手,探究了拉尔夫·埃里森短篇小说《隐形人》中存在的身份迷失问题。我们不但验证了语言本身的象似性同具体文本建构以及文本主题建构之间的关联性,而且发现语言象似性对于文本主题解读效度具有普适性。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展开具体文体研究,不仅可以作为对传统文学批评或文体学研究的补充,为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的文本批评与分析提供实实在在的语言学指导与佐证,推动学界深入思考语言象似性的表征维度与深度,而且顺应了文学批评或文体学研究的实证主义研究趋势,拓展了文学批评与文体学研究的研究层面,丰富了文学批评与文体学研究的方法。本文对于小说《隐形人》的分析进一步表明,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主题为旨归的文本深度分析,或将成为文学批评或文体学研究获得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Saussure,F.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GeraldDuckworth & Co. Ltd. ,2001.
[2]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
[3]王寅. 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J]. 现代外语,2003(1) : 2 -12.
[4]卢卫中. 语言像似性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 .
[5]申丹. 西方文体学的新进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许海燕. 黑人·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评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J]. 当代外国文学,2001(4) :133 -138.
[7]王立礼. 美国作家拉尔夫·埃利森与《看不见的人》[J]. 外国文学. 1993(1) :78 -83.
[8]王军.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伪装与反伪装[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8) :37 -40.
[9]王成兵. 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罗洛·梅. 人寻找自己[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会展是我国增强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会展翻译也出现新元素。在文化图式视角下,分析会展外宣文本翻译中存在文化图式冲突、缺省与重合的问题。...
步入21世纪后,借着我国加入WTO的历史契机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难得机遇,福建经济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福建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接轨的过程中,福建经贸外宣材料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但其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英译文错误频现,拼写、语法错误多,译...
一、概述任何材料的翻译,译前通读全文并进行文本分析,是全面理解源语文本的前提。旅游景点材料,是一种内容包含有地方历史与特色的文本,其文本分析与小说、诗歌、政府报告、产品广告等其他类型的文本分析是否有所不同,还是有某种文本分析模式作为依据呢...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本族语的使用者,它还作为第二语言被广泛使用,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交往的有效工具。英语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使用促进了英语多元化的发展,不同的语言规约和文化融人到英语...
如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态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我国与其他英语国家的交流和经济往来也频繁。...
1改写理论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派在欧洲兴起,该学派的中坚力量为安德烈勒菲弗尔与霍姆斯及巴斯奈特,由此产生了翻译研究的文化模式,翻译研究开始朝着文化转向发展。勒菲弗尔指出翻译要摆脱原作的束缚,翻译的研究视角应该是语言外部因素,从文本外...
我国的传统科技英语教学及国内部分期刊大多偏向避免或尽可能少的使用第一人称代词,而第一人称代词却广泛地存在于国际期刊论文中,不少国外学者表明人称代词的使用不仅不会威胁学术研究的科学和客观性,还可以使学术研究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目前,国内对科研...
1引言自翻译学诞生之日起,人们便从未停止过关于翻译如何最贴切的表达原文的意义,译文与原文怎样才能做到意义上完美的对等的讨论。传统翻译学追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认为原文与译文之间是模型复制的关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兴起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潮推翻...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法律人从法学的角度分析法的权责、探讨法理精神。然而语言形塑思维、建构意义,对法律的研究同样离不开对语言本体的思考。近年来,语言学者们展开了以立法文本和庭审话语为主要对象的法...
结论收获与发现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更进一步地认识与理解了翻译活动。发现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词对词或句对句的解释,它是一个包含多项活动的综合过程。首先,要做好翻译,就要对所译文本有全面深入的分析,包括其文本类型、文本特点及相关背景知识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