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梦的定义
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梦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是人在睡眠时脑中出现的一种下意识表象。人在睡眠时,由于大脑皮层中的局部还未完全抑制,外在刺激在大脑皮层中的残留痕迹会重新活跃和再现。另外,睡眠对机体内部的某些刺激也会使大脑皮层形成某些暂时的联系而产生梦。为什么人在睡眠时心理活动还不绝对停止呢?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解释说:“梦是一种充满含义的精神活动,它的动力始终是欲望渴望获得满足。”
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许多“启示梦”的记载,而且关于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人们早就给予关注。在近代,一些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用梦来解释艺术创作的动因。尼采认为艺术转化为人生价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阿波罗式的,一种是戴尼苏斯式的,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梦之神,借着阿波罗式的艺术,人们为自己创造了各种清醒的梦境。尼采对“梦境艺术”
所做的分析,尽管还不够全面和透彻,但他却充分说明了梦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清代的张浦山对书画中的气韵问题也有过这样的描述“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
显然张浦山把从无意识中(包括梦)流露出来的气韵视为上乘,即真气韵。
2 梦与艺术创作
超现实主义艺术以梦、潜意识为源头,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他们认为,梦幻能显示“生命永恒”的“彼岸”,只有用梦幻纠正现实,改变现实,才能推倒通往“彼岸”的墙,达到神妙的超现实境界。例如,超写实主义艺术家代表人物达利的画主要表现“梦境”,反映性、时间、战争、死亡等非理性主题,如《记忆的永恒》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而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也许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达利的这种将幻觉的意象与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对比的手法,更使得他的画在所有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而米罗、马格利特等人则着重表现潜意识,如《人投鸟—石子》《错误的镜子》等。
3 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童年时期的经验是伴随着艺术家一生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把童年经验转换成创作的动力,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品出来。童年的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和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特殊的思考方式和对人生、对艺术的态度,所以即使不是直接表现在画面里,这种影响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体现在作品中。
艺术家童年时父母亡故或离异、家庭产生重大变故、家道中落、成为孤儿等痛苦经验对其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形象、色彩基调、艺术风格等。童庆炳在论及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时,将童年经验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两类:“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童先生认为这两种童年经验虽然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动力源”,但缺失经验比之丰富性经验,在激发创作动机的内在心理驱动力上更为强烈,这一点是颇有见地的。事实正是如此,童年的缺失经验之所以在艺术家心灵世界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原因在于童年以其弱小的身体和纯真无知的心灵承受生活施与他的痛苦,这种毫无反抗和改变命运的自身处境,甚至无法知道造成某种缺失痛苦的原因,使童年的缺失经验更具的悲剧的意味和色彩。
而着名的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家人的相继离世给蒙克的年幼心灵留下了一道沉重的阴影。
对于死亡,蒙克有着特殊的记忆和感受,童年的经历对于蒙克的艺术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他的代表作《病孩》就是描绘他那年仅15岁的姐姐索菲亚患病的情景,肺病将夺去她的生命,她消瘦而脸色苍白,可还未脱尽童稚的气质。这个难以磨灭的印象深深埋藏在蒙克的记忆里。油色用得狂放、随意,像一幅草稿,画面色调灰暗低沉,悲剧气氛浓烈。他后来自己说:“我的家庭是疾病与死亡的家庭。的确,我未能战胜这种厄运。但这对我的艺术起着决定性影响。”
又如作为精神分析学说的“开山祖师”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学派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概念和见解。他认为艺术家都是具有超乎常人的异常的性本能欲望但性格又内向的人,被激发的幻想无法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完美实现与满足,艺术家就会转而从内在精神世界去实现欲望,他们通过艺术创造的形式获得替代性、补偿性的满足,这也就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梦的解析》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一部重要着作,它是精神分析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弗洛伊德写这本书就与父亲的逝世有关,他一直热爱和尊敬父亲,深受父亲影响,父亲的逝世勾起了他对童年旧事幸福的回忆。他由此走上了追溯童年和分析梦境之路,以使自己从丧父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他尽力挖掘自己记忆深处有关童年的生活场景,他不断询问母亲自己童年的事情结合自己所剩记忆的片段再现完整的童年经历,由此发现自己目前的行为、想法及情感都和童年时的体验、经历密切相关。他还注意到童年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在梦中发现。可以说《梦的解析》的问世离不开弗洛伊德童年生活的回忆及由此获得的感悟。
4 结语
梦与童年经验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对于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演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学领域中,各派心理学家之间尽管有许多分歧,但都十分重视梦、童年经验等人生体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他们认为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产生持续和潜在的影响,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风格的确定。我们在艺术创作心理的研究当中,应该着重研究这种相对狭义的心理经验,这对我们研究艺术创作规律、艺术家心理和作品的发展阶段都会产生非常重要帮助,并对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弗洛依德 . 释梦[M]. 商务印书馆,1996:485.
[2] 沈子丞 . 历代论画名着汇编[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425.
[3]童庆炳 . 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 文学评论,1993:4.
(五)临场紧张心理对钢琴演奏的影响。1.临场紧张时的具体表现。钢琴演奏者能完美的演奏出作品,除了演奏技巧、技术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钢琴演奏是一门实践艺术,它要求演奏者将平时的训练与积累在特定时间场合表现出来,能否达到好的演出效果,极...
二、心理因素对于钢琴演奏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H.д。列维托夫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与个性心理特征三种形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是...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钢琴学习者越来越多。对钢琴的学习是一种融心智技能与身体技能为一体的复杂活动,学习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心智技能是一种认知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成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
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随着华夏大地改革开放的脚步,电视剧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产业市场化的过程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带来了国家文化的繁荣。曾庆瑞①在2000年撰文《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中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发展对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发...
心理因素是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情感、意识、意志等。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因素包括所有的心理活动的运动以及变化过程,比如决定、解决问题等。大体上来说,心理因素包括积极与消极两种。...
对于光影在内心的感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件理所应当的意识经验,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能动地对光影进行主观描述和创作, 这种对光影运用的目的在于让审美大众产生不同于以往的心理暗示和审美体验。...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 光影是创作中不可避免的要素, 并且光影造成的心理暗示也有多种意味, 需要合理运用客体来创造光影, 同时让光影符合时代精神和文化精神, 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这样才能更好地创作出符合新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艺术与审美文化作为人们创造自我之内在价值、实现自我之内在潜能的精神实践方式,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重要且无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艺术能够借助大脑对人心发挥深刻久远的重塑作用。为了深入理解艺术的人本价值,我们需要对艺术审美认知的大脑机制进行深入细...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自古至今,宗教和艺术总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联,当电影艺术出现之后,也不可避免地有了某种关联。一、宗教与艺术联姻的内在逻辑性。宗教与艺术的联姻,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与心理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指导设计实践的重要的基础性理论学科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分析、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