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

感觉、知觉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11-04 共673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心理因素对于钢琴演奏的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 H.д。列维托夫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与个性心理特征三种形态。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统一的表现。心理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的背景中进行,都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状态。

  在钢琴演奏这项以人为主体的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产生影响。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钢琴演奏还是一项需要身体技能技巧和心智技能共同作用的复杂活动,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心智技能是一种认知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现象,这些现象无不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因此,如果在学习钢琴演奏时有意识地训练这些技能,必会使演奏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而现在的很多钢琴学习者为了提高演奏水平,只注重模仿演奏、机械弹奏,缺少了灵魂和情感,使得演奏缺乏感染力。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钢琴演奏与竞技体育一样,都属于高度技巧性活动,其各个环节在在受着心理活动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尤其在公开演奏中,心理因素有时会影响到演奏的效果。西班牙着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卡萨斯曾说:"想到要举行公开的演奏会,我总是像做噩梦。"钢琴家巴考尔曾谈及她上台时的心情:"上舞台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好像要上刑场赴死。"钢琴演奏是一项需要具备娴熟技巧和出色心理素质的表演艺术,个人弹奏技巧、对作品的理解等都会影响演奏者所呈现出的作品的最终效果。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钢琴演奏能起到积极作用,不仅可以增强对钢琴演奏的欲望,充分发挥出个人钢琴演奏技能,还能尽善尽美的诠释钢琴作品。然而,如何达到这种状态?这要求演奏者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光追求演奏技巧的精进和对音乐色彩情绪的把控,还要多关注注重建立良性的心理状态、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

  (一)注意力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不管是钢琴练习还是上台表演,演奏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演奏欲望不强,就会产生不想演奏的心理,这是由兴趣不浓、注意力分散、缺乏自信心等因素所导致的。

  1.兴趣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其注意力相对较容易集中,也能更坚定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习,如果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人较容易对音乐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使之发展成为一种爱好。一个真正爱好音乐的人,不仅对音乐感兴趣,还会对乐器爱不释手,经常自觉地练习、演奏。心理学观点认为,人的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影响很大。兴趣越浓,认知效果就越好,学习兴致也就越高。所以培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钢琴演奏的路子是极为艰辛的,要学好钢琴是很不简单的。一些人学琴伊始觉得新鲜,兴致颇高,慢慢的由于练习太枯燥、难度增加而产生动摇,最后很多人坚持不下来中途放弃,这也从侧面凸显了兴趣的持久性的重要意义。

  以兴趣为动机去学习的人,会将全身心投入于对音乐的理解、表现中,并享受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对钢琴的喜爱发自内心,已将钢琴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学习者兴趣不浓,会给自身带来诸多痛苦,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样是无法学好钢琴的。教育家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对于钢琴学习者,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演奏兴趣。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观看钢琴家的表演来振奋学生的精神,为他们树立理想与标杆;通过参与音乐会或者其他表演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使其切实体会到通过学习钢琴而实现的自我价值的提升。很多习琴者认为学习钢琴枯燥乏味,这是因为他们认知钢琴音乐的视角太过狭窄,只知道练琴和上课,如果让他们经常到音乐会现场欣赏精湛的表演,感受音乐的震撼力,或亲身参与演出进行表演,就会激发其内心情感,从而提高演奏兴趣。

  2.注意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注意是感知的重要条件,"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音乐注意是人对音乐有选择的心理集中,是一种常见的音乐心理现象。钢琴学习者认真听课、仔细观察、专心模仿、认真思考等中的"认真"、"专心"、"仔细"等都属于音乐注意。注意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无意识注意是对音乐目的没有设定的,也不需要主观意志进行努力,是偶然发生的;有意识注意是设定好音乐目的,需主观上作出努力的。本文这部分探究的是钢琴演奏中的有意识注意。

  在钢琴演奏实践中,演奏者有时可能会走神,但手指没有停下来,耳朵没有听声音,眼睛没有看乐谱,思维没有跟着音乐走,弹完后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弹奏了些什么,这就是注意的缺失。这种练习不但没有任何益处,还很可能养成不良的演奏习惯。演奏者只有在注意高度集中于当前的演奏活动时,才能深化对音乐的理解,使音乐感知更为生动、形象,从而更准确地表现出乐曲。反之,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既然注意对钢琴演奏有这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音乐注意呢?首先要做到排除干扰。习琴者为了能集中注意力,应有意识地去排除干扰,如在练琴时,应保持周围环境相对安静,避免无关事物对注意力的分散;其次,结合思维上的音乐智力活动与身体上的音乐实践活动,将有助于保证注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在用手弹奏乐曲的同时,还发声去唱曲调、用心记谱,注意力就会较大程度地集中于当前的音乐作品与音乐活动上;还有,每次演奏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练琴时间表,设定单位练习时间,确保在每个时间段内注意的高度集中。以上几个点如果能同时做到,想必会对保证演奏时的注意集中起到极大作用。

  (二)感觉、知觉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1.感觉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音乐感是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音乐及其相关事务的个别属性的反应。"通常我们说演奏要"找感觉"等,就是对理解演奏的通俗化表达,这已涉及演奏心理的范畴。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随时随处都可能出现各式各样让人产生不同情绪的音乐,这些音乐对我们的感官、情绪产生影响作,从而有了各种差异性的音乐感觉。但需知,这种感觉是不全面的,不代表音乐主体的完整面貌,只反映出音乐的个别属性。

  对音乐的感觉是音乐活动中较为简单的心理现象,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分辨音乐的各种属性,感知音乐的音色、音高等,了解音乐的律动、速度。可以说感觉是认识音乐对象的第一步,是通过音乐在内心的映射来建立对音乐的初步印象。这里的音乐感觉是不同于音乐技能的,音乐感觉不受乐曲演奏所需的技术水平限制,但演奏者需具有较深的音乐素养基础并经过长期规范化的刻苦训练后,才能达到较高水平。

  2.知觉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音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音乐信息刺激在人脑中的反映".一般人都有音乐知觉,人们通过音乐知觉,认知音乐本身的形象特征。面对同一音乐作品,每一个人的知觉由于受个性倾向、音乐文化修养高低等的影响,会显示出不同的音乐知觉特点。如心境不同的人,聆听同一首乐曲,有的会流泪,有的会沉默等。

  对钢琴演奏来说也是一样,音乐知觉不同,演奏出来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别。当然,对专业演奏者来说,这种差别不会太大。在音乐作品中,个性是一个音乐家或者他整个作品的精神面貌,表现出稳定性、独特性等特征。这种个性差别在音乐知觉的情绪色彩、精细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如一类人善于把握音乐的整体形象,注重音乐作品的主要含义,而不注重细节,这属于综合型音乐知觉的人,对音乐的个别属性分析较弱。这类演奏者能把握乐曲的基本含义、整体效果,但细节问题注意较差。另一类人感知比较注重细节与结构,对局部与细节感知比较清晰,但整体知觉较弱,这属于分析型音乐知觉的人。这类演奏者特别注意触键、分句、力度、踏板等技术问题,这从局部挑不出毛病,但整体感觉不好,演奏的不够完整。还有一类人是兼有上两种类型的特点,既能把握音乐全貌,又能注重细节,属于最舒服的演奏,多是专业从事演奏活动的人才能演奏得出。

  感知音乐作品时,人们总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并用情感语言来描述,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如对同一首乐曲,哲学家、艺术家的感知完全不同,哲学家认为乐曲是教化的良药;艺术家认为是精神艺术的良药。感知同一首乐曲时,音乐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对乐曲的知觉也就越全面,理解也就越深刻,所以理解能加深感知觉,从而影响演奏。

  3.钢琴演奏中感觉与知觉的提升。

  通过感觉能获得音乐的个别属性,感受音高、音色对大脑的刺激;通过知觉能获得音乐的整体形象,感知乐曲意义与乐曲整体形象。没有音乐感觉,就不会有音乐知觉,音乐感觉越丰富,对音乐的整体感觉也就越完整、越深刻。乐感是音乐感知的组成部分,通常为了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与研究,才将感觉脱离于知觉的概念来强调的。

  钢琴演奏中,乐器的音响会刺激感官,感官对作品的个别属性进行反映,因为变化速度太快,所以来不及与头脑中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对;同时单靠听觉反映出的个别属性太少,与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相比,互相验证的东西太少,所以知觉的过程很费周折,最后体验到的只有不确定性。对优秀的演奏者来说,演奏中的表情、动作、神态与作品的表现是一致的,能丰富知觉所捕捉到的个别属性,从而加深对作品及风格的理解。所以钢琴演奏前我们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风格,其实是让我们尽可能多的获得对作品个别属性的了解,易化知觉发生。同时知觉的整体性又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乐理知识丰富、演奏经验丰富的人能轻松的把握作品内涵,这些知识经验会使他们更直觉地把握个别属性,弥补先天不足。由此可见,感觉、知觉对钢琴演奏有着重要影响。

  (三)想象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1.想象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钢琴演奏"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表演艺术,要想很好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仅有知识和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着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学音乐,不但需要刻苦练习,还需要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音乐是抽象、多意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想象是人在原有的、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形象基础上,通过拼接、重塑而形成的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音乐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中出现的。以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例,作品的情感表现颇为丰富,有柔美的幻想,有伤感的低吟,虽然主题、伴奏织体、情绪变化不大,但还是通过选用不同的和声、音域、节奏型等,准确再现了作曲家心绪的起伏。演奏过程中"如果充分发挥音乐想象能力,那缓慢流动的节奏和柔和的音色,会令我们原有对月光、对夜空中缓缓飘动的云、对恋人的思念冉冉升起,月光、轻轻摆动的树影、隐隐移动的白云等等音乐表象,会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神秘的月光之夜".这一过程就是想象过程,而这一新的音乐形象并不是原有形象的相加组合,而是在原有形象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从而形成的具有个性色彩同时包含有原有音乐形象的新形象。因此,即使同一人演奏这首乐曲,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作品原型展开不同的想象时,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更遑论不同的演奏者会有其各自的演绎方式,这也是诸多经典作品会被不同的演奏家再创造成多个版本的原因。

  音乐想象在认识音乐、改造音乐、表现音乐等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觉得创造音乐形象只是作曲家的职责,演奏家只要控制好音色、节奏就行了。这种想法是有偏颇的。演奏者的表演是对乐曲进行的二度创作,是在作曲家作品原形的基础上,通过其独有的思维与想象,赋予音乐作品不一样的生机与活力。音乐活动中,没有想象就没有音乐的灵魂,丰富的想象力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当然,音乐想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音乐心理现象,与人的其他心理过程密不可分,有时也会受到影响而发生一些变化。如一个演奏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心理的变化,他的音乐个性倾向与心理特征可能会变化,音乐想象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但从一个人的音乐想象中相对恒定不变的特点上,可以看出这个人的音乐个性品质,有正确音乐审美导向的演奏者不会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会有目的地进行新的音乐想象,这对演奏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2.如何在钢琴演奏中发挥想象力。

  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对音乐的想象力,而这些想象力若想得以充分发挥、与现实进行完美结合,则要求演奏者去切实丰富个人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对于已设定了题目、主旨明确的钢琴作品,演奏者可以尝试去挖掘同一主旨下的不同侧面;对于一些无标题的、纯音乐类的作品,演奏者也应立足于独特丰富的人生体验基础,通过想象来阐释音乐的情感与内涵,从而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法国钢琴家柯托在诠释浪漫派作品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给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每一首均命以标题,而听众也认为他的标题准确得无以复加。柯托凭着丰富生活体验所带来的想象力和对肖邦作品的理解,充分揭示了其音乐的内涵。尤其是第 6 首"怀念不幸的祖国"、第 15 首"然而,死亡像暗影一般在那里"等这些都极为贴切地再现了肖邦音乐的情感、意境,使柯托的演奏对听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除了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以外,热爱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动人的情景、以积极富于正能量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事物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还应该对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涉猎,注意从文学、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吸收间接的经验。钢琴演奏中的想象,必须由对具体形象的联想上升到对乐曲情感、意境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使音乐感染力获得真正的提升。

  (四)情感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1.演奏前应理解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

  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领悟,激发内心情感体验,并借助声音形式表达出来,使观众体验到这种情感。音乐中的情感与生活情感不同,音乐情感是在演奏者和欣赏者心中激发的情感。欣赏者与演奏者在感受音乐作品传递出来的情感前,必然会在生活中体验过这种情感,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如根据二胡作品改编成的钢琴曲《二泉映月》,主要表现的是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的民间艺人的悲苦内心。现代人虽然能辨别出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但很难在演奏中准确把握这首作品的情感。如果演奏者看过阿炳的生活资料或者经历过痛苦和绝望,就更容易理解这部作品的情感。因此,不管是钢琴演奏还是钢琴教学,都要从分析、理解作品入手,准确把握各个时代的不同风格,从而发挥钢琴作品的表现力。

  对演奏者来说,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在触键、音响、色彩、线条、气息等演奏环节都要做不同的处理。在钢琴演奏中,用不合适的情绪、力度、速度等来演奏一定风格的乐曲,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所以对钢琴演奏者来说,掌握了钢琴演奏基本的技能技巧后,最重要的就是把握音乐的风格,加以不同的处理。现实中有一些人不顾演奏应遵循的原则,把音乐表演看作是主观的表现和技巧的炫耀,失去了音乐的本真,这样的艺术是浮夸而缺乏持久生命力的。如何准确理解钢琴作品、把握其风格?

  这要求演奏者先了解作品的创作时期,定位作品的时代背景,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等,然后再投入到演奏中,最后严格限定每一首乐曲应有的声音、速度、力度等以及由此而来的触键、踏板等技术问题,从而完美演绎出音乐的风格。

  2.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情感表现与控制。

  钢琴演奏需要情感表现,这也是所有艺术表演所关注的问题。钢琴演奏中应把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这对钢琴演奏来说是重要的艺术使命,仅靠理智的演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投入情感才能生动传达出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并感动观众,否则会给人冷漠、无动于衷的感觉。虽然演奏者在演奏中需要投入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但这与演奏者自身平素的情感是不同的。钢琴演奏投入的情感是超过个人生活局限的更为广阔的情感体验,它以演奏者的情感情感为基础,又经过提炼、升华与音乐中的情感融为一体,即艺术化了的情感,这才是钢琴演奏所需要的。

  钢琴演奏中的情感投入,不仅要求演奏者调动自己的情感,还要求演奏者有意识地去体验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情感。当然优秀的钢琴演奏不仅需要强烈的情感体现,还需要控制自身情感,演奏中人的神经往往处在高度兴奋中,如果不加控制情感,必会出现动作紊乱、情绪波动等不良后果。所以演奏者应根据演奏的需要自如地表现与控制自己的情感。奥地利着名钢琴家巴杜拉-斯科达说过:"理智与情感听起来似乎矛盾,但理想的解释应该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一个人可以全神贯注地投入演奏,但在内心某处必须有一种不能动摇的控制功能,否则情感会溢出理智所设置的堤岸,使演奏不够专业标准。"所以理智与情感在钢琴演奏中是统一的,没有理智的情感会使演奏无法进行下去,没有情感的演奏则是机械的、没有灵魂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