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

浅谈声乐艺术心理学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6-01 共2514字
标题

  音乐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生理学、物理学、遗传学、人类学、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感等。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相对应。

  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强弱的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听觉器官接受音波所得的听觉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音波的各个物理特征,由此形成人的音乐经验和行为。人对声音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这些能力的发展也互不相依。有些人某种能力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例如,音调型对音高的辨别力强,对旋律与和声感觉敏锐;力度型对强弱及重音敏感;时值型对速度、节奏、时程敏感;音色型对音质、音调泛音的构成感觉敏锐。不同类型的人在他们欣赏、表演、创作中都会表现出他们的特长。

  音乐记忆既包括一般记忆,如知觉的、认识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也包括音乐中特有的问题,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掌握及理论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几个无联系的单音先后出现的记忆,以及记忆的音域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能力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阿格纽在《大音乐家的听觉影像》中收集了舒曼、莫扎特、柏辽兹、瓦格纳等大音乐家听觉影像的记载。

  音乐家想象中的音乐世界,比现实世界里的音乐丰富很多。

  音乐感是表现音乐才能的主要因素。心理学家对音乐感的看法不同。雷维斯认为它是统一不变的素质,西肖尔认为它是一系列单个能力的组合;施通普夫认为它表现在对和弦的分辨;捷普洛夫、科瓦列夫以及米亚西谢夫把音乐感看成是特殊的能力、爱好和个性的一种独特性质的结合。

  音乐感在个体中的表现有早有迟,表现出来的深度和广度基于个体的音乐经验及经验对他的影响。对于音乐感是天生的还是从学习中获得的问题,各家主张不一。雷维斯、西肖尔倾向于来自先天的看法,但训练可以揭示出这种先天的潜在能力。

  音乐感与音乐技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音乐理解及表现的深度不受乐曲所需的技术程度的限制,一首很浅易的乐曲可以表现得很深刻。但是一位音乐家,尤其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必须具备发挥某种音乐技能的优越的生理条件,并且进行严格刻苦的正规锻炼后,才能具有较高的水平。

  音乐心理学是以实证研究为基本方法,研究与音乐相关的心理现象与问题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广泛涉及人类的基本听知觉特征,音乐音响结构审美特征的心理依据,音乐表现的心理机制,音乐创作、表演、接受及审美价值判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音乐学习、教育及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心理问题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既对音乐美学与史学研究具有基础意义,又对广泛的音乐实践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如果与其他一些学术领域相比,音乐心理学的这种现状表现得尤为突出。1879年至1972年之间,有关音乐读谱的研究当时仅有不到二百五十项,而有关语言研究的项目数量则高达一万二千件(Singer1983)。这些研究与已经发表了的有关语言的神经学研究相比,其数量仅占后者的一小部分。可见,虽然音乐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数据正在拓展,这一领域亟需更多的研究,因为只有这样,人们对有关音乐行为的现象的更为深入的理解才可能得到保障。

  所谓生态效度,指的是研究的外在效度,也就是某一特定的实验研究的结果在脱离了实验室条件而反映的常态环境下该研究对象的程度。从事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人们必须继续考虑的问题是,他们要力求使实验室中获得的结果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真实情景中的音乐经验。例如,拿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听刺激来讲,实验室研究要求研究者对听刺激施加细致的控制,以保证振动的某一属性(如频率)得以系统的变化,而其他属性保持恒定。这种严格的实验室控制是需要的,因为它有助于获得较高的内在效度,也就是自变量受到控制的程度。然而,较高的内在效度的获得往往是以牺牲外在效度为代价的。

  如果说,歌唱是生理学的,那么歌唱活动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高级行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与表演器官等生理动作的巧妙结合。人的任何动作(无论什么样的动作),总是要包含一定的,内部的心理成分,即心理意识的支配,完全不包含心理成分的动作是不存在的,概括地说,歌唱与发生的动作机制和机能,就是由于生理事实而引起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心理反应(心理意向)又指导或影响着生理动作。动作是歌词与发声的根本因素,动作的实施与贯彻不是随意就能实现的,而是靠意识和意志强制去完成。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软硬兼施(意志),学生的勤奋苦练(也是意志),都是为了实现和完成生理动作的。由此可见,歌唱的生理动作必定受心理的注意,意识,意志支配和控制。因此说,歌唱的心理是受心理统治,歌唱者的一切动作和行为,都是歌唱者意识的外化。

  如果说,歌唱是物理学的,那么歌唱与发声中的音响,振动,共鸣,泛音,音波,音高,音长,频率,力,力的支点等等,受谁的控制和支配的呢?只能是心理意识,心理直觉,心理感觉和心理听觉,心理意志控制和支配的,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可见物理上的声学也归心理统治和领导。综合以上所述,结论就是:歌唱与发声是生理学的,也是物理学的,但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既然如此,声乐艺术心理学与声乐教学最密切的联系是贯彻在声乐教与学的过程中,歌唱心理自始至终(包括课前准备)都影响和支配着技能技巧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歌唱活动的高级行为是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生理反应。歌唱艺术是人的心情艺术。由此看出声乐艺术心理学在声乐教与学中具有神圣与崇高的地位。

  声乐工作者都知道,歌唱活动离不开感觉、知觉、意识、意志、记忆、想象、情感、思维、气质等重要心理因素,实际上,很多声乐教师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使用心理教学法,生理教学法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的生理教学法,系统和概括了物理教学法,揭示了歌唱与发声的产生和发展地根本规律,从而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声乐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声乐论文
返回:艺术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