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

文学治疗的原理与应用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3 共5176字
摘要

  美国艺术治疗师协会(1980)对艺术治疗的定义是:通过艺术的非语言表达和沟通,使个人与环境内外取得平衡、一致。其目标有二:一是通过艺术创作缓解情绪上的冲突,并帮助个体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人格。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达到个人与环境的统一。[1]

  而文学治疗作为艺术治疗的一种形式,是指被治疗者通过主动参与文学创作或文学欣赏等审美实践活动,达到缓和情绪冲突、解决行为问题、统和人格的治疗目标。文学治疗主要有两个途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文学治疗要借助于文学作品,当前社会全媒体出版的兴起和手机时代的到来使文学文本除通过图书、报纸等传统媒体传播外,也可以同时通过手机、网络、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发布,并且可以综合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种类进行传播,甚至可以改编成游戏等影响大众。这样,文学治疗便能涵盖更多的受众并兼顾个体差异,更加多元化、综合化,治疗效果更好。[2]

  1文学与治疗的结合
  
  文学,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客观世界及作者的心灵世界的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生存的特殊家园,其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治疗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发泄那些被压抑的欲望,以适应群体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3].

  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理论由释梦引入到文学创作领域,他强调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认为作家的创作活动类似于常人的做梦状态,虽然荒诞不羁、光怪陆离,各种意象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反映着作者的潜意识。他发现尼采和卡夫卡等对文学艺术史影响深远的人物都有类似神经症的情况,但是投入创作却能使他们的神经症症状暂时消失。

  因此,弗洛伊德提出创作活动可以对神经症起到补偿与替代的作用,成为神经症的转机[4].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文学治疗成为包括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治疗中的一种有效形式[5].在国内,继叶舒宪《文学与治疗》一书出版后,不少学者开始重视文学的治疗功能及其原理机制,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本文意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文学治疗的原理,试图找出将文学治疗作为一个辅助手段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途径。

  2文学治疗的原理探析

  2.1从宣泄满足的角度

  “宣泄满足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是创作者未满足愿望的“代用品”,作者通过艺术创作在想象中满足无意识的愿望,并且通过引起他人的共鸣,唤起和满足他人类似的无意识愿望。人们可通过创作和欣赏文学作品(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来补偿现实中未得到满足的愿望,宣泄其被压抑的愿望。

  文学治疗通过呈现作者和读者内部的意象来唤醒当事人的情绪体验。而情绪的唤醒和表达之所以能起到治疗作用,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情绪带着巨大的能量,当个体处于强烈的情绪之下,便能将情绪所蕴含的能量转化为摆脱痛苦的力量。

  其次,情绪的发泄有益于心理问题的缓解。最后,当个体在安全和包容的氛围中处于情绪状态,可以增强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从而促成改变。

  从文学欣赏者的角度,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共鸣、净化和领悟。当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会将作品中人物的特征、经历、情感等和自己的相比较,如果有类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便会发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满足未得到满足的愿望。关于净化,弗洛伊德学派认为,当读者充分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恐惧和悲痛,将悲剧主人公当作自己,就能够把自身的焦虑导向外部,使情绪得到净化,即是完成情感宣泄的过程。在经过共鸣、净化之后,读者如能进一步思考作品中的深层内涵,进行深刻的反省,将阅读中获得的新的经验迁移到个人的现实生活中,便能达到领悟,心理获得有效而持久的调整和改变。
  
  2.2从认知和情绪体验的角度

  从认知和情绪体验等方面考察文学治疗的机制,主要有如下四点:欣赏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的心理系统保持适度的开放状态,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即是读者与作者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能使读者的心理系统完成内部信息的“吐故纳新”,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欣赏文学作品能帮助读者改变不合理认知,产生新的行为方式。从认知-行为理论的观点来看,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调整以往的不合理认知,学习到新的应对挫折的方式,迁移到自身生活中,还可以帮助读者增强对内部消极反应(如不良情绪等)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自我概念,提高对行为的理解能力,降低情绪和精神压力[6].

  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可以使人产生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可能有而且的确有某种治疗效果,能帮助人祛除不良心理症状”[7].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当他们投入创作或者忘我阅读,都能产生马斯洛所谓的“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经历生活”的自我实现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个体改变气质、弥补精神缺陷。培根提出,学问变化气质。阅读是一个自我分析、模仿学习、不断强化的心理过程,人们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尤其是各种文学名着)可以弥补精神缺陷,改变气质,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的目的。

  2.3从审美想象的角度

  日本医生春山茂雄认为东方医学的中心思想是冥想。冥想和针灸、气功等东方医疗手段一样,都能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叫做“脑内吗啡”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通过主导情绪来改变人的身心状态,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他所说的冥想,其实是想象的同义词,也包括文学想象。[8]

  医学心理研究表明,想象能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直接促进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的分泌,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进而促进病体痊愈[9].想象是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都离不开想象。在创作时,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山川风物、世间百态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从而表情达意,创造出有别于客观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进行文学鉴赏时,读者同样需要发挥想象力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与作者发生共鸣,便借由作品引发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以审美想象为主要属性和表征的文学活动,自然便具有了心理治疗的意义。

  3文学治疗的应用

  3.1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艺术治疗繁荣昌盛,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等疗法不断兴起,而作为艺术治疗的一个分支,文学治疗的实施不仅依赖来访者的素质,对心理咨询师和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国,对于文学修养高、感情丰富的来访者,文学治疗可以利用人们对文学的热情来进行心理辅导。

  3.1.1提高心理咨询师本身的文学素质

  作为文学治疗的实施者,心理咨询师本身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对文学怀抱热情的同时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较高的审美品位。另外,不是任何来访者都适用文学治疗,文学治疗最适合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对文学有一定兴趣,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人,心理咨询师要能够根据来访者本身的特点(如文学兴趣、文学欣赏水平等)和心理问题的特点来运用文学治疗。

  所以,可以根据文学治疗的特点来培养称职的心理咨询师。

  3.1.2注意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

  从文学艺术的一般治疗原理来说,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并且具有普遍的欣赏价值,都有着潜在的治疗功能。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作品具体适合怎样的来访者、怎样的心理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笔者只能试着提出一些设想:

  首先是要注重童话寓言、神话故事、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应用。它们都是承载和传达冥想的重要体裁,而且以生动的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了从儿童到成人一大批读者,运用其作为文学治疗的素材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其次,要注重文学作品的质量,应该选择那些表达艺术上乘,能够传达真善美的作品。当然,选择的文学作品要切合来访者的欣赏能力、审美偏好和当时的心理需要,这样才会达到预期的辅助治疗效果。再者,选择文学作品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暗示性原则。一般来说,欣赏文学作品既是他人暗示也是自我暗示。在引导过程中,应注重激发来访者自身正向发展的潜能,使其从积极的角度来理解文学作品,另外也要注意选择那些为来访者所认可的作者的作品,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对抗性原则。每一部作品都有一种稳定的情感基调,根据心理生理学中的情志相胜理论,比如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悲胜怒,怒胜思,咨询师可以选择与致病情绪相反的作品,来消除或转化来访者的情绪。

  3.1.3引导来访者进行文学欣赏的同时鼓励其进行文学创作

  在文学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首先要为来访者营造一个尊重和积极关注的环境来鼓励其进行创作。创作可以是自由创作,让来访者有最大的自由度表现其最渴望表现的内心世界,咨询师可考察出来访者最主要的情结、被压抑最深的情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根据之前的交谈让来访者就某一话题或经历进行写作,通过作品更深入地理解其心理状态,做到更好的共情。通过写作后的交谈帮助来访者释放压抑的情绪,了解自我,使咨询谈话进入前意识层面,从而引导来访者进行更积极更健康的创作。

  3.2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当前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愈来愈快,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很多人无法承受,身心皆处于亚健康状态。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家园却无比空虚,无以寄托。心理咨询要起到维护社会心理健康的作用,有必要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追求生命的美,探索存在的意义。由于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学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较之音乐、绘画等都要高,大多数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看懂文学作品。并且,文学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方面也比音乐等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符合国人的思维欣赏习惯,所以,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文学作品来促进和改善当代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首先是作品的内容是否健康、积极向上;其次是作品是否能表现人们真实的情感体验,且这种体验所显现的情感是合理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催人向上的;再次,作品是否以建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为准则,为人生出路导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各个时期不同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兴趣和需要的优秀文学作品来欣赏。媒体也有责任向社会推广一些好作品,形成良好的社会阅读氛围,以扭转当下浮躁、拜金、利欲熏心的社会风气。除了报纸、广播等传统形式外,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空间等广为年轻人接受的形式传播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大众审美品位。此外,学校、单位、企业、社区等也应积极配合,多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培养人们的文学兴趣,进而陶冶性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0]

  比如在高校中,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充裕的课余时间,加之高校丰富的文学资源,十分适合文学治疗的开展,高校可通过组织文学专题阅读和文学主题写作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自助[11].

  4评价与展望

  4.1评价

  文学治疗既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起到预防和治疗心理疾患的作用。文学作品的易获取性,文学欣赏和创作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性使文学治疗更便于走入大众生活,更容易被接受。在咨询室里,文学治疗可以使来访者通过正当的方式安全的释放毁灭性能量,使其焦虑得到缓解,心灵得到升华。除了心理治疗外,创作过程也为来访者提供了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并且,咨询师可以从来访者的作品中得到丰富、开放的信息,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其心理问题和复杂的情感变化,这都是口头交流无法获得的。

  虽然文学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我们看到,目前文学治疗之所以在国内未得到推广,也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着难以回避的问题。第一,文学治疗对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文学素养、领悟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第二,文学治疗的实施过程不好控制。从推荐文学作品到讨论来访者的创作都依赖咨询师本身的素质,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第三,目前文学治疗的理论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充分的发展与验证,需要广大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与摸索。

  4.2展望

  笔者认为,文学治疗会从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首先从实证的角度来验证文学治疗的疗效,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分析文学治疗适应怎样的心理问题和人群。其次是使文学治疗的理论系统化。从理论上深入探讨文学治疗的心理学依据,明确其操作性定义。在具体实施上,将文学作品划归为类,讨论各类作品的适用范围,以及咨询师该如何控制和把握通过文学欣赏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

  并且建立起一套客观化的标准来评价和引导来访者的创作。

  参考文献:
  [1]龚月圆.艺术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66-273.
  [2]曾洪伟.全媒体文学治疗:文学治疗的新空间与新境界[J].中州学刊,2012(6):187-191.
  [3]李亦园.从文化看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1998(2):101-106.
  [4]李璞民.心理学与艺术[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5.
  [5]顾黎明,赵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艺术心理治疗述评[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16-19.
  [6]王汉林,鲁忠义.阅读疗法的心理作用机制及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3):92-96.
  [7]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7.
  [8]王波,傅新.阅读疗法原理[J].图书馆,2003(3):1-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