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

《养性延命录》中的养生长寿理论探究

来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宁俊伟;赵懿
发布于:2019-06-18 共7805字

  摘    要: 《养性延命录》是南朝陶弘景所编注的一本养生着作, 在这本书中, 陶弘景对于其所认为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分为六卷来进行叙述。目前看来, 各卷虽然有其主题, 但也存在内容重复、混杂情况。该书养生的主要内容, 集中体现为道教修仙传统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神助几个方面, 是对传统养生学比较系统的总结。

  关键词: 《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 养生; 思想体系;

  Abstract: Nature Endowment Record is a book about health preserving edited by Tao Hongjing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In this book, Tao Hongjing described in six volumes the health care methods that he believed to be effective. It seems now that, although the volumes have their own themes, many of them are repetitive and mixed. Its main content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aspects: the time, the place, the people and the gods in Taoist immortal tradition, which is a systematic summary about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health care.

  Keyword: Nature Endowment Record; Tao Hongjing; health care; ideology;

  陶弘景, 字通明, 为丹阳秣陵 (今江苏省南京市) 人。生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孝建三年 (456年) , 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开创者, 为南朝齐梁时期的着名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在养生学方面, 着有多部着作, 有《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养生经》等。本文拟对《养性延命录》中的养生内容进行一些解析, 以求教于方家。

  《养性延命录》中, 将关于养生的长寿的理论技法分为了六卷的内容, 但仔细研读全部内容之后, 笔者认为, 由于陶弘景作为一位道教宗师, 其养生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希望健康长寿, 这些只不过是他追求长生成仙的一个必要的基础而已。所以, 在书中有些养生的技法是不能用通常医家或养生家着作的分类涵盖的, 而是应该按照中国传统道教修仙文化中的必要条件来进行分类, 即天时地利、人和自助、敬畏神明几个方面。

  一、顺乎天时、地利———不夭的基础

  道教追求的终极的目标是长生成仙, 但是修行者在成仙之前, 还是会遇到像普通人一样的老病等问题, 甚至还可能有夭亡的危险。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要的即是顺乎天时、地利, 最大限度使自己在修仙中避免这种危险。

  在《道德经》中, 老子强调:“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1]159这一思想, 被当作了道教修道的总原则。在《养性延命录》中, 陶弘景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对此原则进行了论述。

《养性延命录》中的养生长寿理论探究

  首先, 强调天的权威性。他在《教戒篇第一》中引用《河图帝视萌》曰:“侮天时者凶, 顺天时者吉。”[2]33说明天时不可以违背, 养生之法, 要顺天而为, 起居有常, 合理作息, 随着天地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 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不可以逆天时而为。又引用彭祖之言:“养寿之法, 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 不失四时之和, 所以适身也。重衣厚褥, 体不堪苦, 以致风寒之疾。”[2]81-82彭祖在中国文化中是以长寿而闻名的, 有所谓彭祖寿八百岁的传说。而在这里所引彭祖的经验, 也是养生长寿而非成仙的经验。教导人们若想养生长寿, 就一定不能逆天而动, 只需顺乎天时、顺应地利, 使自身的节律同天地的节律相符合, 可以达到远离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 而不可以因侮天时而使伤及自身, 以致身体受到损伤。

  其次, 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明显违背天地规律的行为进行规劝。在《食戒篇第二》中提出:“春不食肝, 夏不食心, 秋不食肺, 冬不食肾, 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藏, 尤顺天理。”[2]94-95按《易经》和相关中医理论的解释, 春在卦为震巽、为肝胆、为木, 春季肝气旺盛, 如在此时吃肝, 当然会使肝气变得更旺, 就极易使得脾胃虚弱, 并且还会带来失眠、头痛、眩晕等问题;夏在卦为离、为心, 若在炎热的夏天心火当令之时, 食心可导致消灼津液, 阳气内盛, 带来耗伤心气的严重后果;秋不食肺与冬不食肾等道理也是这样的。

  在日常的饮食方面, 要求人们一定要根据天时四季气候不同而调整自己的饮食, 顺应四时的变化, 对于食物的性味要加以调配, 有所选择, 这样才能有益于健康长寿。

  在《杂戒忌禳灾祈善篇第三》中, 陶弘景引用《黄帝内经》等着作, 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顺应自然天道而导致的疾病进行教戒。古人很早就发现, 适当的运动可以加强人的体质, 对于促进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与此同时, 古人也发现了事物在发展中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凡事皆有度, 一旦违背了度的原则, 事物就走向了它的反面。而这里度的原则, 正是不违背自然之道, 人活动要顺乎天地自然的规律。《黄帝内经》中提出的着名的“五劳所伤”论就是“度”的原则最好诠释。“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久坐伤肉……用精令人气力乏, 多视令人目盲, 多睡令人心烦, 贪美食令人泄痢。”[2]111-112在《黄地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 对于“五劳所伤”有详细描述, 所谓“肝开窍于目”, 由于“肝受血而能视”, 那么, 久视就会伤血。同理, 其他的伤害也是因为不妥当、过度的行为使得所主五脏受伤而使身体受到损伤, 违背了天地自然之法。

  很早传统医学就关注情志致病的问题。陶弘景也认为:“远思强健伤人, 忧恚悲哀伤人, 喜乐过差伤人, 忿怒不解伤人, 汲汲所愿伤人, 戚戚所患伤人, 寒暖失节伤人, 阴阳不交伤人……大乐气飞扬, 大愁气不通。”[2]111-112以传统医学来看, 《黄帝内经》所载:“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 主不明, 则一十二官危。”[3]86-87古人通常将人体比作小宇宙, 而心则是与天地对应的神明之所在。心所产生的任何生理、心理活动, 都会影响到其他的脏腑;同时, 在传统“五神藏”的学说中,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这些也都与情志有关。人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志, 那么, 很容易从一开始的精神恍惚、喜怒无常、或癫或狂转变成身体上的实质性的病变。这样, 也就背离了养生长寿的目标。

  最后, 道教把房中术作为修行延寿的法门, 房中术在道教的修行方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教经典着作曾指出:“积精成神, 神成仙寿, 以此为身宝矣。”[4]说明保精固气对修成仙道十分助益。另外在《汉书·艺文志》中, 房中家着录达百八十卷, 从中可以看出其在历史上受重视的程度和流行的广泛。陶弘景对于当时流行的房中术也做了研究, 认为房中术一定要与天地运行的时节相对应, 非时非地进行的房事活动, 会对人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列出了禁忌之时日。《御女损益篇第六》云:“房中禁忌, 日月晦朔, 上下弦望, 日月蚀, 大风恶雨, 地动, 雷电霹雳, 大寒暑, 春夏秋冬节变之日, 送迎五日之中, 不行阴阳。本命行年月日, 忌禁之尤重 (阴阳交错不可合, 损血气, 泻正纳邪, 所伤正气甚矣, 戒之) 。”[2]202在这些所规定的禁忌之时日中, 天时的运行至于何时、何季, 天象中的异常大雷雨、大寒暑;发生地震的时候, 均在房室禁忌之列。此外, “新沐头, 新行疲倦, 大喜怒, 皆不可行房室。”[2]202道家规定的这些禁忌, 保证了一切的人为活动都置于天道运行之中, 而不是逆天而行, 损伤自身。

  二、人和———自助者天助

  道教在孜孜不倦追求长生成仙过程中,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方术。作为一位道教宗师, 陶弘景对于养生长寿之术有深刻的了解。在《养性延命录》中, 陶弘景从前人浩如烟海的养生资料中精选出他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术, 加以评判并介绍给希望正确养生长寿的信众。

  作为技法养生指导思想, 陶弘景特地在《养性延命录》中节录这段对话:“皇甫隆问青牛道士 (青牛道士姓封, 字君达, 其养性法则可施用) , 大略云:体欲常劳, 食欲常少, 劳无过极, 少无过虚。去肥浓, 节咸酸, 减思虑, 损喜怒, 除驰逐, 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2]78在导引、饮食、房事等方面提出合乎于规律的技法养生的勿过原则。

  首先, 关于一般养生技法。道教的养生技法, 就其主要的种类来说, 可以分为按摩、导引、吐纳和房中术等。由于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直认为, 脾胃是后天之本, 若脾胃有伤, 则四脏皆无生气。脾胃为运化之官, 主水谷运化, 那么强壮人的身体, 就要从强化消化功能开始, 咽津宝津, 视作养生之始。陶弘景对于“咽津宝津”极为重视, 在《教戒篇第一》中首先援引了《洛书宝予命》的记载:“古人治病之方, 和以体泉, 润以元气, 药不辛不苦, 甘甜多味, 常能服之, 津流五脏, 系之在肺, 终身无患。”[2]34同时, 引用《黄庭经》的记载曰:“玉池清水灌灵根, 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自然者, 则是华池;华池者, 口中唾也。呼吸如法, 咽之则不饥也。”[2]48咽津宝津历来被养生家所重视, 认为若能聚清津而咽之, 则可以润五脏、悦肌肤, 能够使人长生不老。这一观点在养生着作中屡屡出现, 成为了古代养生家的共识。在今天,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明, 咽津对于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在传统道教养生功法中, 导引按摩术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导引术是通过特殊的呼吸法和一些与之相结合的特定动作组合而成, 使人体安气和, 对于保健身体、益寿延年有着很大的功用。例如, 庄子《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 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 可以尽年。”[5]让人体之中的气息沿着经脉自然地运行导引, 可以保身尽年。陶弘景在《导引按摩篇第五》中, 对于这些常用的导引按摩术也作了详细的介绍, 尤其是对名医华佗的“五禽戏”作了详尽的说明。“谯国华佗善养生, 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受术于佗。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 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摇动, 则谷气消, 血脉流通, 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2]178对于“五禽戏”的来历, 通常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发明的, 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导引术种类繁多, “古之仙者, 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 为导引之术, 作猿经鵄顾, 引挽腰体, 动诸关节, 以求难老也”[2]178。华佗对此进行学习参考, 模仿五种动物的活动形态所编制, 即为“五禽戏”:“吾有一术, 名曰五禽戏, 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 四曰猿, 五曰鸟, 亦以除疾, 兼利手足, 以常导引。体中不快, 因起作一禽之戏, 遣微汗出即止, 以粉涂身, 即身体轻便, 腹中思食。”[2]178-179这种简单易行的导引术, 具有着惊人的保健养生功效, 这在华佗弟子吴普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据说吴普活到九十有余, 耳聪目明, 牙齿坚白, 饮食状况同年轻人一般。这套导引术后来经过历代道人和养生家不停地进行改编, 发展成为导引术中一个较大的分类, 一直到明代还有梅颠道人周履靖在其着作《赤凤髓》和《万寿仙书》中加以改进, 在清代又有较大的发展。这是一种对后世影响久远的导引术, 冯梦龙在小说中也写道:修真养性, 服食导引, 却病延年。

  传统的按摩术起源于远古时代。《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治之以按摩、醪酒”之记载。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按摩医癃病方》, 为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按摩医方。道教在追求长生的道路上, 广泛地吸纳各种却病延年的方术, 按摩成为了和导引、行气、存思一样的常用的养生保健方法。陶弘景在按摩术的研究基础之上, 选出多种当时流行的导引按摩术, 有些可以对全身机能进行调整, 有些则是有针对性地对于某种疾患有治疗作用的, 如专门对症于醉饱的问题:“安坐, 未食前自按摩, 以两手相叉, 伸臂股, 导引诸脉, 胜于汤药。正坐, 仰天呼出, 饮食醉饱之气立消。夏天为之, 令人凉不热。”[2]182

  其次, 关于禁忌。道家在介绍各种养生技法的同时, 也详尽地为修道者提出应注意到的各种忌讳, 对于修道者来说,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在各种忌讳中, 关于神形的关系, 陶弘景引太史公司马谈的见解:“夫神者, 生之本;形者, 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 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 欲与天地长久, 非所闻也。”[2]38这里谈到了神形的关系, 认为无论是作为生命根本的神, 还是人的身体, 都不可以施加极端的“酷役”, 若导致神形早衰, 也就谈不上长生成仙了。这一点在《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中即有论述, 养生是以养神为先, 然后养形———“一曰治神, 二曰知养身”[3]233。养神为养生长寿的最重要的前提。

  同时, 在饮食方面的禁忌, 早已被养生家们所注意到。道教中很早就有关于“绝粒”“辟谷”的专门技术, 对于修道者进行身体的调节。“绝粒”“辟谷”是一种高级的修仙术, 通过辟谷的方法, 可以斩去人体中的“三尸”, 而达到成仙的目的。对于还不能够进行辟谷修行的初学者或一般养生信众, 则首先是需要知道如何能够避免于饮食不当而带来疾病。其中, 关于暴饮暴食对于身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详尽的说明。这是饮食不节所最容易造成的伤害:“杂食者, 百病妖邪钟。所食愈少, 心愈开, 年愈益;所食愈多, 心愈塞, 年愈损焉。”[2]37陶弘景引用陈纪元方曰:“百病横夭, 多由饮食。饮食之患, 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 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 为患亦切 (多则切伤, 少则增益) 。”[2]68如若还不能修行到服气避谷的阶段, 那么最简单的做法是, 对于食物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之下, 尽量地少食, 即可达到“心愈开, 年愈益”良好结果。道家认为百病之所生, 多由饮食而造成的, 甚至是“饮食之患, 过于声色”的。所以, 即使常服药物, 亦要懂养生之术, 才可促成长生。而养性之道以饮食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养性之道, 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 皆损寿也。人欲小劳, 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 当行步踌躇, 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 食毕但当行中庭, 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 生百病, 不消成积聚也。”[2]87-88“饱食讫即卧, 成病, 背痛。饮酒不欲多, 多即吐, 吐不佳。醉卧不可当风, 亦不可用扇, 皆损人。”[2]97

  最后, 关于消遣。对于修仙者而言, 高雅的消遣, 可使人的生活中充满乐趣, 可以颐养人的性情, 陶冶人的情操。但是, 不良的嗜好却对人的养生有害。如过度贪图身体感官方面的愉悦享受, 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身体造成疾患。所以, 陶弘景在《教戒篇第一》中, 节录胡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目不欲视不正之色, 耳不欲听丑秽之言, 鼻不欲向膻腥之气, 口不欲尝毒辣之味, 心不欲谋欺诈之事, 此辱神损寿。又居常而叹息, 晨夜而吟啸, 干正来邪也。夫常人不得无欲, 又复不得无事, 但当和心少念, 静身损虑, 先去乱神犯性, 此则啬神之一术也。”[2]45由于道教是本土的宗教, 成仙的学说是在汉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思想, 摈弃不合乎汉民族道德的私心杂念, 才能够登上仙阶。

  三、神助———成仙的保障

  在陶弘景的修仙理论和实践上, 服食药物是最主要的途径, 然后辅之以各种导引吐纳等方术。但是, 长生成仙还需要对神明抱持敬畏态度, 严守禁戒, 以便求助于神灵去驱邪避恶, 长生成仙才能够得以完成。

  陶弘景在《杂戒忌禳灾祈善篇第三》中, 为修道者提供了与神沟通的一种方法:“正月旦, 中庭向寅地再拜, 咒曰: (某甲) 年年受大道之恩, 太清玄门, 愿还 (某甲) 去岁之年。男女皆三通, 自咒, 常行此道, 延年 (玄女有清神之法, 淮南崇祠灶之规, 咸欲体合真灵, 护卫真生者) 。仙经秘要常存念心中, 有气大如鸡子, 内赤外黄辟众邪延年也。”[2]131陶弘景明确指出用此祈禳鬼神之术可以趋吉避凶, 延年益寿。希望通过对神灵的敬畏, 得到神明的垂顾和帮助, 进而延年长寿, 达到修仙成功。

  同时, 在陶弘景养生体系中, 规定了诸多禁戒之事, 还设置监督修道者言行的司阴、司杀之神, 以此让众人恪守道规, 心存敬畏。告诫修仙者“凡人求道, 勿犯五逆六不祥, 有犯者凶”[2]131。如不可向西大小便, 不可上床卧歌, 不可夜起裸形及仰视星辰等, 以免招来无妄之灾。还说:“司阴之神在人口左, 人有阴祸, 司阴白之于天, 天则考人魂魄;司杀之神在人口右, 人有恶言, 司杀白之于司命, 司命记之, 罪满即杀。”[2]132这里体现出的诸多修道禁戒, 试图用神秘的宗教鬼神, 规范道教徒的修仙活动, 使其树立对神灵的敬畏之心, 从而借助神灵驱除外在祸患, 以保身体不伤不损。

  此外, 陶弘景特别推荐“六字诀”, 认为这是仙经所载之法, 可以与神交通。这“六字诀”在陶弘景的修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凡行气, 以鼻纳气, 以口吐气, 微而引之, 名曰长息。纳气有一, 吐气有六。纳气一者, 谓吸也。吐气六者, 谓吹、呼、唏、呵、嘘、呬, 皆出气也。凡人之息, 一呼一吸, 无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 时寒可吹, 时温可呼。委曲治病, 吹以去风, 呼以去热, 唏以去烦, 呵以下气, 嘘以散滞, 呬以解极。凡人极者, 则多嘘呬。道家行气, 率不欲嘘呬。嘘呬者, 长息之忌也。此男女俱存法, 法出于仙经。”[2]156-157陶弘景所介绍的“六字诀”也出现在前人和同时代的养生家的着作之中, 但所不同之处, 是陶弘景认为这“六字诀”不仅仅是一种针对有形身体的功法, 通过“六字诀”虽然也可以强化人的健康, 调动脏腑的治病能力, 其更重要的是, 这是一种与神沟通的仙术, 所以“行气者, 先除鼻中毛, 所谓通神之路。若天恶风猛、大寒大热时, 勿取气”[2]159。这就超出了普通导引术的范围了。同时, 陶弘景特别地强调:“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若患者依此法, 皆须恭敬, 用心为之, 无有不差, 愈病长生要术。”[2]161-162所以, 可以看出“六字诀”, 并非是一种普通的导引术, 而成为修道者与神沟通的方术之一了。

  陶弘景提出的敬畏神明之术, 试图求诸于神灵来驱邪避恶、抵制外来灾祸, 体现了道教鬼神信仰。同时, 提出诸多道规禁戒及设立司阴司杀二神监管人间修道者, 皆是为了规范世人言行, 使其不做违背道义伪善之事。人生灾祸, 有些是无法避免, 处于主观意识之外的。因而, 陶弘景将无法规避之事, 假借神明作出解释, 规劝修道者尊道贵德、谨言慎行。陶弘景希望通过对神明的敬畏来促成修行孝长视久生。

  《养性延命录》构架起系统的养生思想理论, 追溯陶弘景的出身, 他是一名道教徒, 因而他的养生思想体系的终极目标应该同道教长生成仙的教旨相一致, 道教的修仙思想是陶弘景养生思想理论的根基和终极目标。因而, 我们不仅仅从养生医学角度对《养性延命录》进行研读与分析, 应从更深层次的道教哲学的层面进行剖析, 才能还原陶弘景养生思想的本来面目。

  陶弘景是一位坚定的道教信仰者, 坚信神仙可成, 求仙必果, 在继承了道教养神与养形并重、形神双修的传统, 在《养性延命录》中特别强调发挥修仙者的主观能动性, 认为通过人的努力, 顺乎于自然规律, 是可以使人的寿命延长的。他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此十二少, 养生之都契也。”[2]39-40要做到“少”的境界, 诸事不妄为, 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1]283。珍惜自己的精气神, 使之不散乱消失。如果人不知宝惜精气, 违背了长生的原则, 那就会带来种种的弊病:“多思则神怠, 多念则志散, 多欲则损智, 多事则形疲, 多语则气争, 多笑则伤藏, 多愁则心慑, 多乐则意溢, 多喜则忘错昏乱, 多怒则百脉不定, 多好则专迷不治, 多恶则焦煎无欢。”[2]40这些使人早逝不寿的因素, 并非由天地造成, 而是人背离了养生原则, 是人为的自我戕害, 是人自己对身体不负责而造成的。人只有克服了“多”“欲”“妄”等毛病,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 注意调养饮食及正确运用房中术, 才可能健康不夭。人只有以虔诚恭敬的态度对待神明, 以求得到神助而才可能长生成仙。

  陶弘景此处的观点恰巧与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6]的思想不谋而合, 充满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追求长生不死的终极目标路上, 道士们不断探索, 发明了行气、导引按摩和房中术等种种养生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地提炼, 使之具有确切的养生效果。《养性延命录》作为陶弘景总结前人养生经验的一部道教着作, 在今天对于研究传统养生学和道教思想文化, 依然是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同时, 为现代养生科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对后人生命健康的修习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2] 王家葵.养性延命录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3]姚春鹏.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4]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236.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1983:104.
  [6]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5:287.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原文出处:宁俊伟,赵懿.《养性延命录》养生思想体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05):97-10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养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