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记载的养生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发生改变,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还有生活节奏以及思想与行为方式,健康意识与医疗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因而对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长壮老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内经》 对生命及疾病的认识,体现了一种全方位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因此重新审视 《内经》 养生观,领会其实质,对现今指导人们积极有效地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内经》 的生命观
《内经》 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时限的过程,新生命的形成,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人始生,先成精”.母血、父精是后代个体先天禀赋的来源,生命的表现形式为神,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集中体现。故 《灵枢·天年》 云:“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内经》 认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强调天地合气是自然界万物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命形成的自然因素,人依赖自然而生存。可见, 《内经》 认识生命,既关注人类自身,也重视人类生存的时空大环境,这一整体恒动的自然观贯穿中医学的全部内容,指导中医养生和治病。
2 《内经》 的疾病观
《内经》 的疾病观建立在对生命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生病起于过用”.一方面疾病的产生,与个体体质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另一方面生活环境,还有人类自身行为的改变可以导致疾病产生。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对这一观点有精辟的论述,“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和四时是在天地阴阳作用下形成的气候变化,孕育着天地间万物的生长收藏规律,也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表现之一,饮食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本,劳动是人类进化的手段,可见六气、情志、饮食等都是与人类生存、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四时六气的太过与不及,则成为六淫病因,六淫意味着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条件的变化,包括气候的变化、供人生存的物种和物产的变化,还包括现在所认识的致病微生物的变化。情志、饮食、劳倦、起居等超越人体正常范围,可使脏腑发生损伤,生理功能、心理活动遭受破坏,成为内伤致病因素,而这些因素主要由人体生存的方式及社会环境所影响。可见疾病是由于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及生存方式出现偏差而发生的,前二者是客观存在提供人们生存的东西,后者是人们要适应客观条件而形成的主体性的行为,也包括人的精神意识和情感活动。
3 《内经》 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内经》 认为养生只有达到神与形俱,才能却老全形。由于“生气通天”“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因此不管养形还是养神, 《内经》 都以“顺应自然”为原则。
3.1 顺应四时,调节阴阳 关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内经》认为六气之间存在一种自稳调节机制,这种机制是自然界最重要的规律,这一规律“物由之,而人应之”,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整个中医学术的指导思想。而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和重建人体自稳调节能力,也是内经养生的特色之一。
《灵枢·本神》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根据气候变化来调节阴阳。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也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素问·四气调神论》 则提出了顺应四时调节阴阳的总原则,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具体阐述了养生的方法,如春夏二季阳气主令,“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无厌于日”,使人体的阳气得生得长;秋冬二季阴气主令,或“早卧”或“晚起”“去寒就温”,使人体阴气得收得藏。至于外来的致病因素, 《素问·上古天真论》 明确指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观点, 《灵枢·岁露》 也指出易为“贼风所伤”的“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三时,须及时避开。
现代社会工业化、国际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天地自然环境、甚至毁坏了自身的生存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人为地影响了气候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能够有条件控制自身工作和居室的小环境和小气候,因此尽管盛夏酷热,但中暑、伤暑之类的夏季流行病减少,而外感风寒证却明显增多,可见环境改变对疾病的影响之大,因而更彰显出顺应自然规律养生的重要性。
3.2 谨和五味,长有天命 《内经》 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当今社会由于饮食不当、营养过剩所致的肥胖症、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呈不断上升的发病趋势,表明对合理饮食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 《素问·生气通天论》 认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并且论述了饮食五味偏嗜伤人的病理和证候,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素问·宣明五气篇》 对饮食五味所禁有详尽的描述,“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内经》 还讨论了五味各走其岁喜及五味相胜的规律,这种“五味入五脏理论”为后世药物归经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也是后世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渊源。
此外, 《内经》 其他篇章也提出饮食要有节制,宜清淡,如不注意饮食调摄,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素问·上古天真论》 明确指出“以酒为浆”“醉以入房”为养生之大忌,因此应该“谨和五味”,才能“骨正筋柔……长有天命”.劳倦也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包括形劳、神劳和房劳。
《素问·宣明五气篇》 对“劳”的病机进行了阐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行、久视、久卧等皆劳逸失调或动体、动脑不当,日久损伤气血形体及内脏。现代社会常见的肥胖症发病原因虽然大多与营养不当有关,但也包括劳逸失调、体力活动过少等原因。现代有些人对性的理解和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繁衍生息的层面,而是追求恣意纵欲的生活方式, 《素问·上古天真论》 对此有生动的描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可见房劳能够耗伤肾精,“精者,身之本也”,肾藏先天之精,依靠后天滋养补充,与人体生长壮老关系密切,因而饮食男女,贵在节而有度。
3.3 养神方法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如果太过或不及,超过人体的常度,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导致躯体病变。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紧张的社会环境会给人类带来的一定的心理压力,表现为骤剧的激情冲动、强烈的心理应激、持久的消极性心境等。持续的精神内伤可使人的肾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抗体形成减慢,身体免疫力降低,内环境稳定遭到破坏,从而极易发生甲亢、溃疡、心血管疾病等。 《灵枢·百病始生》 就有类似的论述,“喜怒不节则伤脏”. 《素问·举痛论》 等篇章则详细描述了“喜则气缓”“喜伤心”“悲则气消”“忧伤肺”“恐则气下”“恐伤肾”等的病机及证候。 《灵枢·本脏》 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故“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内经》 调神的具体方法,首先强调“恬淡虚无,清静为宝”. 《内经》 继承并发扬了老庄的哲学思想,认为人应保持心境的平和,不要为外物所累。将恬淡虚无、志闲少欲作为性情调和的关键。当然在现代社会,对于“恬惔虚无”我们强调的是精神情志清静,消极无为则失去生命的意义,所以必须正确看待。
另外“四气调神,形神共养”也是重要的调神方法。阴阳四时的交替变化,对人的心理及精神活动都会产生影响。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强调顺时调神,并提出了具体方法,“春三月……以使志生,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以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和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正如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总之, 《内经》 养生强调自身与自然、社会的统一,高度重视精神情志的自我调节。其中记载了顺应自然、治未病、形与神俱的养生法则及许多具体的养生方法。其养生法则不管是在 《内经》 时代,还是当今社会,基本内涵没有改变,代表的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够遵从这些原则养生,即可形神健全,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条件,具体的养生方法要因时、因人而异。
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和胆,互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的春气相通应。笔者结合历代医家观点,浅谈《内经》的肝脏养生观如下...
何谓养生?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有利措施和方法,从而达到保养生命、预防疾...
养生之道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比传统的治疗医学,中医养生之道更加注重在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精选了8篇“养生之道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养生的理论,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以指导人们养生。...
引言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日本国内书法爱好者约有3000万,占总人口的1/4.可见,书法深受日本人的推崇与喜爱。日本书法名家丰道春海以左琴右书谁识个中趣味,南邻北里哪知物外佳游来比喻中日书法的同根同源。日本书道是以毛笔书写为主的用以修身养性、表现美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有汉...
自伏羲画卦而始,中华文化中就体现出朴素的天人相应思想.中华民族用这一方法论来理解世界,解释现象,并指导社会实践.它强调人和自然的联系,即对于人的认识皆因时、因地制宜.中医学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在《黄帝内经》这部医学经典中得到全面应用.1天人相应思想...
养生是通过饮食、起居、锻炼等来达到调节身体健康,如何能够更有效果,需要我们系统研究身体生老病死的原因,找到强身健体、减少疾病的理论和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1养生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的不断更新,对养生保健的认识被提高...
何谓养生?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有利措施和方法,从而达到保养生命、预防疾...
生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疏:生生,不绝之辞.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生生一词内涵丰富,其精神早于《系辞》存在,贯穿于整个中华文明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