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四季养生的方法,以指导人们养生。方法:研究、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养生的理论。结果:《黄帝内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相对应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结论:顺应四时的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养生,黄帝内经,四季,四气,天人相应,中医养生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也是医学的根本目的。四季是对一年各个阶段大自然运化机理的概括。各个季节都包含了中医的养生之道,体现出天人相应的特点。《黄帝内经》早在2 000多年前已经提出了养生的根本原则:“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同时,也提出养生五大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四季养生则,可概括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 春季
《素问·四气调神》:“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1]春季为发陈之季,即万物生发之季,推陈出新。人体春时之气而调神,应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若逆之则伤肝,春天属木,肝属木,春天应对肝进行很好的调护,若肝伤则春无以生,故至夏有寒病之变,而奉夏长者少。是知调春之生,乃为夏长之基。并且肝气喜疏泄调达,勿抑压其疏达。
春天应特别注重情志之变,生发之际,思欲无穷。春之际,各种精神疾病发展迅速,与肝气的条达息息相关,若肝气郁滞,则气机不畅,情志不遂,人体精神出现逆乱,故春季切勿喜怒无常,应平和舒缓,以奉夏长。
2 夏季
中医学认为,夏季为万物生长繁盛之际,天气地气相互交集。白天更长,夜晚更短,人们应当睡得更迟,起得更早,与天气相应。不要讨厌日光,应适当使阳气升发,故人体应当出汗,使人体阳气与天气相通,并适当注重自然避暑方法。而现在人们多喜久呆空调房等人工冷环境,使机体的阳气被郁遏,汗无从以出,阴寒之气压制人体阳气,并侵犯人体,易产生暑湿。故夏天应适当运动,无厌于日,以厉其心[2]。
夏天应当注重对心的调护,切勿大怒。《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述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易阻滞气机,使气血郁结于上,夏属火,心属火,心主血脉,血郁则心气受损,使得秋收之基欠固,故秋天容易得疟疾。夏热秋凉,失其调节,故寒热往来。再者,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大喜易使心火过于亢奋,火无以制,易对血脉造成损伤,使得心脏疾病的产生。
3 秋季
秋季万物平和,不再生长,天气开始转冷肃杀,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为了让肺志安宁,缓解秋天的刑杀,要收敛在外的神气,使人言行更加安定,以此来使神志安宁。使肺气得到肃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则水藏荣润,五脏之神安宁,为冬藏提供更好的基础。秋天应当学会收敛自己的神情和行动,在秋天自然界阳气开始逐渐减弱,机体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3]。秋天养收是为了与自然界阳气同步,天人合一,进一步说明为冬天保存阳气的重要性。秋时白天依旧阳光高亢而夜间则肃冷,此开阖之变,最易伤及人体的正气,耗伤人体之真阳,故秋季养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秋天的多变。
秋天人们收敛神气,无外其志,神情安定,因此是一个适合做一些重要事情的季节。收敛外越的神气,专注于某一项事情。例如中国内地学校每一学年的开始都在秋季,因秋主收,神志安定,收敛夏季外越之神气,让学生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学习上去[4]。
4 冬季
冬天寒风凛冽,大地结冰,地气固藏不出,不腾与天,无以与天气相交。太阳升得晚,落得早,故人们的作息应与之相应。睡得早,起得晚,与天日同步。冬天外界寒冰地坼,人体最重要的是收藏———藏神、藏气、藏精。因此,冬季是个进补的好季节,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血肉有情之品,达到温肾壮阳的目的。冬通于肾,因此冬天的藏体现在,保护机体阳气,多穿衣服,使阳气无泄与外;男女节制房事,勿使精气耗泄;精神更加安宁,勿出现大的情志波动,将自己心中的私欲都奉藏于内。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则肾气大伤,来年春天会发生痿厥之病。再者,五行之中,水为木之母,冬水欠藏则春木不荣,春天肝病发生的几率大增,故保肝护肝冬天为重。再次,中医学认为水火相济,心为火,肾为水,心火可以暖肾水,肾水可以制心火。冬季肾精耗散太过,则肾水无以制心火,导致心肾不交,容易出现失眠,五心烦热等病理症状。
结语
综上所述,四季之间,季季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气调神。春生不好影响夏长,夏长不好影响秋收,而秋收又影响冬藏。故因此存在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延伸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对于此观点,注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春夏季节调养阳气,是为了更好的固存秋冬季节的阴精。秋冬季节调养阴气,为来年春夏季节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阴阳互根互用,相生相辅,达到阴平阳秘。春夏本为阳气旺盛之季,再行养阳可能会使亢阳无度,而此养阳为养存真阳,为秋冬的阴精打下基础。由此可得,秋冬的养阴亦为春夏的阳打下基础。“阳为气,阴为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时下冬病夏治盛行,此以借夏季旺盛的阳气来解决冬季因阳气不足所产生的疾病,阴阳互根互用之理自现。但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再做调养,切勿墨守成规[5]。
四季与人体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春季人们应舒缓心情,放飞自我。夏季则是辛勤劳作的时节,以此来为秋季带来更多的收获,为冬季和来年做好准备。做好四时养生对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至关重要,以此来达到治未病的境界,能更好的阐释“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的意义。人们应当顺应四季的变化做好养生调护,始终把握四季休养生息的法度,来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9.
[2]张其成.《黄帝内经》养生大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124.
[3]李晓钟.明代名医万全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之探析[J].中医学报,2010,5(6):1275.
[4]黄剑.《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J].河南中医,2008,23(4):52.
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通过少儿推拿调理可明显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为守护少儿身心健康,促进少儿生长发育提供有效的保健手段。...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并创立了系统的、多流派的养生方法。将传统中医养生思想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对指导当代人的养生实践意义重大。本文将...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逐渐改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养生。《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更为我国养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医在养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记载的养生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发生改变,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还有生活节奏以及思想与行为方式,健康意识与医疗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因而对养生也提出了...
2000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就提倡治未病反对病已成而后药之,并在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许多养生保健的方法,逆灸督脉四穴(百会、大椎、身柱、命门)就是其中一种方法。督脉主要是循行于后背正中线及头部正中线上,管理全身阳气,有调理阳经气血和沟通脑髓和...
中医养生保健酒是基于中医食药养生理论与实践,践行中医治未病理念,结合中医体质学说思想,传承悠久的中医药酒文化,遵循国家保健食品产品管理规定,针对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的基本证候而创制的一种新型酒剂产品。中医基本理论阴阳平和的生命学说和中医防...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本文从阴阳交感角度浅谈头冷脚热八分饱的中医养生观点,此观点暗含泰卦之象:头冷为坤在上,阴气下降;脚热为乾在下,阳气升腾,因而阴阳交济互根而生命泉源不止.八分饱则脾胃真气流通,而助心肾坎离交媾.只有阴阳交感,才...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医认为还需考虑顺应自然,包括对天时、地理的适应。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之道即是对自然法则的遵循。中国传统养生倡导积极养生保健观,认...
文章对中国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楚地、吴地岁时饮食养生民俗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由此反映了这些地域深厚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