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

统编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作者:潘加卓
发布于:2021-07-09 共3348字

  摘    要: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深远影响。系统梳理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选编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古诗文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 :     统编教材;古诗文;教学策略;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选编成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充分了解教材中古诗文的选编情况,可以为未来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情况

  与传统教材相比,统编教材首先在内容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发展。在古诗文选编方面,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选文比重增加,对古诗文的重视程度提高

  通过梳理统编教材,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编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图非常强烈,并将各种传统文化因素渗透到了教材之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分别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之后可以发现,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数量大大增加,占课文总数的比例显着提高,体现了当前初中语文教育对古诗文的重视。
 

统编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根据当前的统计结果可知,在统编教材中,包含古诗文的课文总数为124篇,占总数的51.7%左右,而相比之下,人教版教材古诗文所占比例为46.7%,由此可见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提高。

  (二)选题内容丰富,涉及年代广泛

  在统编教材的古诗文中,所选内容在年代上实现了均匀分布,载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诗经》、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时期的小品文等,这体现出统编教材选文在时间跨度上的广泛性。同时,就所选的文章来看,统编教材也对作者内容进行了扩增,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杜甫、李白、苏轼之外,还增加了秦观、秋瑾等人的作品,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选文的文质高,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统编教材适当增删了部分古诗文,例如人教版教材曾将白居易的《卖炭翁》删除,但是统编教材又将这篇作品重新纳入教材。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体会唐朝时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从而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同时,统编教材也删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文,例如《童趣》《口技》等,这些古诗文主要分布在七年级。之所以会删除这些文章,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接触古诗文的时间还比较短,古文学习能力不高,而这些文章篇幅较长,难点较多,不太适合学生学习,所以换用了其他适合度更高的篇章。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的基本教学步骤为:带领学生翻译课文,学习其中的重要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的这种方法与传统的现代文教学无异,学生只需要了解古诗文的意思即可,不需要掌握与古诗文不相关的内容[1]。但实际上,统编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中都是经典,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作品与当时社会环境的衔接,削弱了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一)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将学生的兴趣引到课堂上来。同时有研究认为,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而言,古诗文句意复杂难懂,很多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环境。以《愚公移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愚公移山》的背景,之后将课文转化为剧本,邀请学生分别扮演愚公、天帝、智叟以及愚公的家人等。为了展示愚公移山的辛苦,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分别显示烈日炎炎、刮风下雨的场景,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演绎效果,教师可以事先组织学生排练,例如邻居亲朋在嘲讽愚公时,应该将嘲讽的语气表现出来,而愚公在解释时,可以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将“不移大山不停歇”的劲头展现出来,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吸引力。

  (二)强调学生参与,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时,该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领略儿童的机敏才智与家庭教养问题。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却会生成不同的体验,一些学生认为,元方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面对友人对父亲的羞辱,他能够据理力争,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也有学生认为,元方并不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他先是指责父亲的友人,在友人知错并希望通过拉手的方法向他道歉时,元方没有理会就直接走开了,这显然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对学生的这两种看法,教师都应该予以支持,并可组织学生围绕“元方是否有礼貌”进行讨论。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书本知识,还能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深化课堂学习效果。相同的教学经验还可以用在《杞人忧天》等课文的教学中。

  (三)挖掘审美元素,开展多样化教学

  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作品大多考虑到了“美”的元素,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美育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挖掘古诗文的审美因素,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

  1. 感悟古诗文的语言之美

  古诗文的语言中富含着审美元素,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美”。以《木兰诗》为例,这首诗在语言上朗朗上口,文辞华美,音韵和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让学生感悟其中的语言特征。例如描写花木兰准备参军的诗句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区区二十字,可以看出花木兰对这场战斗的准备,各项采购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也侧面印证了花木兰对抗击外敌入侵的信心;在描写战斗场面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短短几句话,就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了古代战争肃杀的场景:军队浩浩荡荡地开拔奔赴前线,金属的碰撞声、盔甲在夜色下的寒光,都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此类诗句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美,从而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感受古诗文中的人物之美

  人物美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编选的古诗文作品中有大量的鲜活人物,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不同人物的形象美。例如在《木兰诗》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花木兰的性格特征:她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征战沙场,选择报名参军;面对战争,花木兰勇敢向前,屡立功勋,最终在战争结束后回到了家乡。在人物鉴赏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有关花木兰的影视剧、动漫作品等,让学生对花木兰形成正确的认识,感受她身上的优秀品格。同样,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对作者宋濂虚心好学、勤奋刻苦的品质,教师也应重点挖掘。

  (四)挖掘作者的生平经历,带领学生深层次感悟文章

  “歌以咏志”,古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抱负、理想以及人生态度等融入诗文之中,而因为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内容、风格上也就有很大的差距,所表现出的文化思想内涵也各不相同[4]。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品鉴古诗文时,需要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杜甫生平,当时的杜甫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他见证了安史之乱后太多百姓的流离失所,他自己也备受战乱折磨,因此才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当时战乱尚未平定,作者有家不能回,只能暂居在茅草屋中,但是此时的他依然有着忧国忧民之心,所以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和分析时代背景,能让学生对诗歌产生更多的代入感,从而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并最终与作者产生共鸣。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文的编选上实现了突破,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顾海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一一以2019年江苏省 13市中考文言文试题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0(2).
  [2]苗盼盼.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19(6).
  [3]杨培松.因"质”而定,按需而设------对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点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7).
  [4]杨培松.立足“生本“追求“诗意”一初中文言 文教学细节设计创新例说[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9).

作者单位:灌云县实验中学
原文出处:潘加卓.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5):30-3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