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先学后教”教改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一切内容和方法都指向生本。学校配套郭思乐的《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提升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并在工作中指导教师们的教育实践。本人身处其境,倍感学校的教改热情,重新认识教育的责任和意义。故再一次审视、反思以往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生本理念。在此,本人罗列材料,整理思路,就语文教学作一个阶段性的归纳和小结。
先学后教的核心理念是生本理念。先学后教是一种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外衣,也就是教学活动的手段和方法;而教学的内核是“人”,故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体现学生个体对生命的体验,并激起个体生命的浪花,塑造品位高、追求远、典雅的生命形象,这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尤其迫切。
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要对学科注入生命意识。摆在教师面前的不是一篇篇课文或者一张张练习卷;不是一个个知识点,也不是一个个语言符号,而是饱含了生命热血,可以促膝长谈的朋友。同时,教师还要想到这些课文、练习卷、知识点、语言符号等背后有学生的一双双眼睛,他们还怀着不同的跳动的心面对着这一切。所以,教师们再也不能翻着课文翻着教参备课,也不能毫无选择地到处收罗练习卷,更不能像布道师那样宣讲或独语。
张爱玲说:“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这十二真言说的是过去的教书匠,说的是类似牧师又类似演员的教师。教书离开了生活,离开了生命就会变得乏善可陈,甚至有点疲于奔命。但张爱玲这句话中,“教书很难”说得很准确,因为教书只有用心才会有效,而有效是如此难以掌控,常常给人“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就目前教育界流行的理念讲,以生为本无疑是达到有效教学的途径。
那么,教学如何体现生本?生本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中如何操作?
“先学后教”,前提是“先学”,教学的出发点也在“先学”。
所以从两者关系上来讲,只有有了“先学”,才有“后教”,“先学”是基础,用来指导“后教”。所以这里重点谈“先学”,因为整个“教”是围绕之前的“学”展开的。
“先学”不是简单让学生自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习。
我也了解一些“先学”的做法,无非是在授课之前,教师罗列一些知识点,并配上些许习题,让学生自学后完成,然后还是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教学,这与传统的先教后学没有根本区别,还是没有体现生本。我想,在语文教学中,“先学”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体现生本。
第一,了解学生以往的学识。
学生以往的学识,专业术语称为“认知水平”,包括所学内容与所学程度。崔允漷教授在谈及影响教学的认知因素时,强调了“认知准备状态”的重要性。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了解学生的学识程度,既不能滞留于以往学识,也不能超前而导致欲速不达,要找准介于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像带领学生翻越一座小山丘之后,又能让学生悠然见到稍高的另一座小山丘。
比如,《丑小鸭》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学过,就算没有学过也早就烂熟于心,那么,在教学中就不要停留在故事情节,不要过多演绎故事内容,因为这个故事已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又比如,学生已经学过浅显的文言文,在疏通文字的时候,不要涉及词类活用,如“狼不敢前”(《狼》),“前”字的释义为“向前”即可,不必纠缠于“名词用作动词”,当然若有学生提出,简单说明一下即可(说明这位学生知道,而陌生的知识点由学生口中说出,比教师特意强调,给其他学生的心理接受更加深刻)。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学生已知的学识,我们可适当采用,但不要停留于此;学生未知,或者还不该知的,不能硬塞,当然也不是避而不谈。因为一个人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潜移默化更有效,就拿文言文词类活用来说,当积累词类活用现象到一定数量,学生自然会意识到这种用词现象,到时候教师只要一点破,学生的脑海中立刻会联想到类似用法的文言词。教育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第二,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文学作品中很多情感无法理解或理解偏差,因为情感体验不同,产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学生读《飞鸟集》,说里面有黄色内容,读宋词或者爱情诗,往往认为太肉麻,那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生读《项脊轩志》会发笑,没有体验人亡物存、手渍犹存的人生悲凉。学生读《伟大的悲剧》不会同情斯科特,反而觉得他笨没多带一些狗,体验不到悲剧的力量。
面对这些作品怎么办?教师不可能帮助学生体验这些情感,那就要情感的铺垫。或用视频、音乐创设情境,或用背景材料或用相关情感的补充材料,不断再现强化,这些都要预设。
另一方面,教师了解到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要好好利用这个情感资源,进行有效教学。比如,《春》是从儿童的视角赞美歌颂春光的,可以让学生找找契合自己情感的文字,并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散步》是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活动,可以把家长纳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读文章,并谈谈彼此的读后感。《背影》是写亲情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父亲的感情或者把握父爱的细微瞬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所学与个体感受结合在一起,大大提升学习的参与度和领悟水平。提出“自然学习设计”(NatureLearning Design)的美国心理学博士伯尼斯·麦卡锡,把学习过程定义为一个学习循环圈,这个循环圈的起点和终点是直接体验,她认为,学习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再到主客观融为一体的过程,学习首先要从主体自我出发。在她的理论中,学习者的个体主观体验、情感倾注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
第三,了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以下两个问题的提法,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文章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写出了什么”是揣摩作者的意图,是进入文本;“读出了什么”是读者的主观感受,是走出文本。
我们有一项“先学”作业叫《自主学习手册》,其中有一项是要学生写“初读感受”。对这项作业我们强调两点:一是一定要“我”读出了什么;二是一定要结合文本中的材料,不可一个主题说开去。
这项作业,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甚至是喜好程度,可以指导备课然后教学。比如《丑小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认为丑小鸭变成天鹅不是努力的结果,而是基因。但也有学生提到丑小鸭只有出去流浪找寻才会变成天鹅,不然还是丑小鸭。这显然是授课的重点,据此可以设计讨论的重点,如丑小鸭越出篱笆———跨出第一步的重要性,如坚守理想不甘堕落的可贵,如肉体与灵魂(气质)的关系,如比较丑小鸭变成天鹅与麻雀变凤凰的根本区别等。
《自主学习手册》还有一项是质疑,学生提出自己对文本的任何疑问。这也能指导教师备课和教学。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质疑展开讨论,已经超越了教师的“解惑”功能。
以往,教师备课只关注教师对文本、对知识点的把握,然后设计课堂提问,完全从教师本身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读到了什么或者读到了何种高度,教师则搜肠刮肚、遍稽群籍,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获得的“答案”,却要学生在短短几秒或几分钟内得出“答案”,这首先是不公平的,也不会有平等的课堂对话。于是,课堂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执行,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笔记,似乎除了听讲、笔记,没有别的课堂活动,除非是做小动作、看小差。而课堂教学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可以积极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浓郁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以上只是些粗略的思考,不成体系。但“先学后教”的宗旨始终只有一个,即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指向学生。教师在授课之前,已经把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文本的三组关系组合成一个铁三角,缺一不可,而且,学生是顶角。
一个体现生本的课堂,一定是一个民主的课堂;一个民主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当然,开放的课堂绝不是教师的弱化或虚化,相反,这要求教师更高,重视学生的“先学”,像先知一样设计“学的活动”并组织教学,这比自顾自闷头写个教案、编个练习题复杂多了,也提升了教师的功能。总而言之,一定要坚信:固化的文字里饱含着生命的热血,生本理念的课堂里跳动的是一颗颗律动的心。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崔允漷.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美)伯尼斯·麦卡锡,丹尼斯·麦卡锡.自然学习设计[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育事业十几年,教学成绩一直不错,受到了学校和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扬,以下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希望与我的同行们共勉,共同提高初中语文成绩。一、要改变思想观念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进行教学改革,提倡新课程改...
在当前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加强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堂的建设可以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和完善,同事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能力和水准的基础之上增强其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总的来讲...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选文、编写语言、习题题型上,还体现在“插图及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与注释、附录、课后习题共同构成教材助读系统。...
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的基础,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时期的初中语文要求学生应全面发展并赋有创新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对原有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到透彻理解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深入透彻理解课文知识,就很难谈及知识的传授了。古人有云: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仔细钻研教材,才能更准确地拿捏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灵活驾驭各...
思辨也就是思考与辨析,更严格地讲,就是要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判断过程,实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英文中的批判(Criticalthinking)也就是批判性思考。在西方,批判性思考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从充满思辨智慧的《柏拉图对话集》到亚里士多...
作文教学是我国中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作文育人是中华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个人的独...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已经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情感要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进而让学...
目前,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各科的教学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新鲜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具有鲜明的人机交互、图文、声像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
[摘要]:从写作学、鉴赏学、汉语本身特点三个角度来看,语言文字模糊性确实是合理存在的.针对语言文字模糊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重情景创设,披文入情;重整体感知,培养语感;重背诵记忆,积累语言;重各抒己见,培养个性.[关键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