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也就是思考与辨析,更严格地讲,就是要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判断过程,实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 英文中的批判(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批判性思考。在西方,批判性思考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从充满思辨智慧的《柏拉图对话集》到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直至近代的黑格尔、罗素等哲学家的批判思想。社会学研究的主流观点认为, 这种思辨精神孕育了西方哲学与科学。
在今天,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教育过程中也十分强调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 始终贯穿着致力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 在新课改中虽然也突出了语文对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重要性, 然而通过各地中考中被阅卷者认可满分作文, 我们仍可以发现考生思维上存在的观点片面、思维浅薄、逻辑混乱等特征,学生的思辨能力从中可见一斑。
一、思辨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首先,国内初中语文教学缺乏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其历史文化原因。中国以儒家思想主导文化体系中强调“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因此,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书本是神圣的,教师的权威也是不可侵犯的,虽然今天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对这些思想需要辩证继承的态度,然而保持教师的权威性与课本的权威性更利于课堂管理,对教师来说学来说是一种便利之举。 因此,虽然素质教育提出了多年,现实中思想一元化教育却普遍存在。
其次, 中学语文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不高也导致了在课堂中使实施思辨式教学存在困难。要实施思辨式教学,教师首先要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 而当先中学语文教师多源于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加上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致使知识储备不完善而影响课堂的思辨教学。
另外, 考核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从中考的阅读理解题看, 主题上多与感恩、励志、歌颂相关,作文题材也多属于这一类, 而需要采用思辨式回答的社会性问题较少, 阅读理通常是采用标准化答案的方式给分, 而作文题目往往是出题者已经预设了考生所应站的立场。 这也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功利化的非思辨教与学的方式。 而欧美国家抽象性议论的式的中学语文考核则注重对考生客观辩证的理性思维和成人价值观念的考量,国内这种青春期的抒情是难以胜任的。
二、中学语文课培养思辨能力路径
要想通过语文实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依赖于社会价值环境的改善、教育目标与考核体制上改革、 以及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理念及方法的革新。从学校教师的角度上,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丰富知识储备,鼓励思辨行为
教师的知识含量与对学生思辨行为的态度呈显着的正相关,相比之下,高中、大学教师比小学初中教师更倾向于鼓励学生的思辨行为。 而同为初中语文教师,博学的教师的课堂往往更加开放、讨论活跃,而不注重知识更新的教师则更喜欢用填鸭式教学。 可见,知识储备本身会促使教学观念的转变。 另一方面,全面的知识利于初中语文课中涉及的多题材作品的诠释,如在讲解课文《窦娥冤》时,可将讨论拓展到伦理学、心理学领域;讲解《美猴王》时,将知识拓展到宗教、历史领域。
(二)营造轻松平等氛围,诱导学生思考
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是促进思辨行为的关键因素, 应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授课模式, 而应让学生平等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但也要摒弃以往教师预设立场的提问,致使所有的学生参与都是为了教师自己引出的正确答案服务, 导致学生对参与行为的厌烦。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还是在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必须摒弃教师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将教师从真理代言人的角色转换为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同时,可以采用辩论、讲演等形式鼓励学生就某篇课文的自我观点与以表达。
(三)创新思辨培养方法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多数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会形成定式, 将其从定式中拖出不是仅仅靠鼓励思辨就可以实现的, 而是必须授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如对比、批判、联想、反思等。如可让学生将《巴东三峡》与《周庄水韵》进行比较阅读,或国内课文与国外文章比较阅读, 从而对写作技巧进行理性客观地评价;而对《阿 Q 正传》,则可以从批判和内省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结合自身及国外历史及文学作品人物进行思考,阿 Q 精神胜利法是不是中国人特有的, 在个人的生存以及社会的进步中起什么样作用等, 从而实现学生在拓展知识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
综上,中学语文属于一门基础学科,在其多维度的学习目标中,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 因为这一能力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 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于 咏 昕.用 批 判 性 思 维 方 法 打造 批 判性思维课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 黄 泽 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培 养 思 辨能力[J].中学语文,2008(Z1).
[3] 曹 亚 平.高中语文课堂不 应 缺 失 思 辨的品质[J].现代语文,2013(7).
[4]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人学出版社,2006.
在当前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加强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堂的建设可以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和完善,同事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能力和水准的基础之上增强其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总的来讲...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到透彻理解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深入透彻理解课文知识,就很难谈及知识的传授了。古人有云: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仔细钻研教材,才能更准确地拿捏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灵活驾驭各...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中所选录的文言文,多是古代文人留下来的精品佳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然...
语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动关爱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创造自主和谐...
效率就是生命.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当今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这一点更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捷径之一.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
第三章信息网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一、信息网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课堂教学逐渐发生了变化,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初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本文以12位教师的12节课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分析问题、诊断原因,更好地改...
一、爱情的内涵爱情是男女两人之间建立在生理、心理和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它是以异性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倾慕为基础引发心灵上的共鸣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而持久、深切而欢乐、热烈而纯真、亲密而和谐的情感及其体验。爱情,作...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中学生是最具学习性和好奇性的群体,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而兴趣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中学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也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