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文以载道”,作为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作用更是不可小觑,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在教学中让德育内容“随风潜入夜”,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一、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强,其中丰富的伦理道德和做人的道理、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材料。
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景象随处可见,如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场;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浪花;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色。那故乡的榕树、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景??这些材料经过教师绘形、绘声、绘色的渲染,再由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鉴赏,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内心深处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等健康美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理想,追求生命价值的目的。
要充分挖掘语文文本的德育因素,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在诠释主题中渗透德育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从整体上找准文章的切入点,把握文章的主题,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命脉,才能够由此深入开去,细细品味。我认为阅读一篇作品之前先要想一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出于什么目的动笔写作。
读完之后还要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之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为读者有没有理解作者的心情。如果理解了,也就是读懂了,心灵与心灵的共鸣随之产生,思想境界随之升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莫怀戚的《散步》和朱自清的《背影》,不用分析课文,在了解写作背景之后,浓浓的亲情似一股暖流,滋润了每一颗淡漠的心灵,谁能说我们语文教师不是德育的传道者呢?
2.在把握形象中渗透德育
许多文学作品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高尚的品质是一座座丰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榜样。如拳打镇关西的鲁达,除暴安良,豪爽正义;鲁迅作品中的阿长,淳朴善良,疼爱孩子,让人倍感亲切;奏响生命最强音的贝多芬,百折不挠,让我们浑身充满力量。
当然还有许多反面形象,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让我们看到了世态炎凉;中举发疯的范进,让我们感到悲哀??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一言一行,在篇章的字里行间寻找流露人物性格的线索,我们会被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感染,当学生们对善的充满敬意,对恶的主动排斥,可以说我们就成功地完成了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
3.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在我们的记忆里,总会有一些感人至深的画面经久难忘,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还觉得耐人寻味。文学作品中的感人细节是我们渗透德育的最佳入口,不容忽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作品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把握感情。如我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最后使出全身的力气写出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靠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只做了一个手势。这个场景最能够打动人心,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也得到了充分的流露,为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我安排配乐泛读,反复朗读,即兴表演,创设情境,学生被这种深深的爱国情深深打动。
二、在写作教学中引领学生做人作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认为一篇优秀的文章不能把视线集中在技法上,更重要的是文章的内容。比起矫揉造作的华美文字,朴实真诚的文风更加令人欣赏。所以我一直赞成“先学做人,后学作文”的说法。那些只看重写作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作文的育人功能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的。“文如其人”“文为心声”,文章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现,是道德水平的标杆,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懂得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先做人后作文。
作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教育学生带着感恩的心去观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没有更多可写的内容,而是同学们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的悉心关怀,老师的谆谆教诲,朋友的相互鼓励,有很多生活中的点滴内容本身就很感人,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笔头总是觉得行走艰涩,下不了笔呢?原因就是孩子们没有被这些本来美好的东西所打动。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用心发现,妈妈的一句唠叨的话语,同学借给你的一支钢笔,老师善意的批评,都是充满着深情,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懂得。发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自然就会摈弃假恶丑,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品质素养自然获得提升。
2.教育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大胆敞开心扉
写日记写随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法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吐露心迹,把自己内心深入的思想活动写出来,便于老师发现其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把握住学生思想的命脉,教师据此引导,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评语是作文德育的桥梁
评语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会在这个环节花费更多的精力。要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过程,是教师用爱感化学生的过程。教师鼓励性的话语充满着人性的关怀,让一棵棵娇嫩的小苗迎风成长,在爱的阳光的照耀下,学生们一定会成为乐观向上、思想进步的优秀接班人。
《论语》学而第一篇就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为:“在家里面孝顺父母,出门对待友人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友爱,说话谨慎,信守承诺,对众人有爱心,亲近有德行的人。这样去做了以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一些知识。”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作文语文教师,更要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学科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当我们愿意贡献智慧,献出爱心,为培养祖国优秀的接班人而努力,德育便不再是空泛的口头说教,我们也就步入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育事业十几年,教学成绩一直不错,受到了学校和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扬,以下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希望与我的同行们共勉,共同提高初中语文成绩。一、要改变思想观念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进行教学改革,提倡新课程改...
在当前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加强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堂的建设可以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和完善,同事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能力和水准的基础之上增强其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总的来讲...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选文、编写语言、习题题型上,还体现在“插图及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与注释、附录、课后习题共同构成教材助读系统。...
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的基础,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时期的初中语文要求学生应全面发展并赋有创新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对原有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到透彻理解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深入透彻理解课文知识,就很难谈及知识的传授了。古人有云: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仔细钻研教材,才能更准确地拿捏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灵活驾驭各...
思辨也就是思考与辨析,更严格地讲,就是要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判断过程,实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英文中的批判(Criticalthinking)也就是批判性思考。在西方,批判性思考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从充满思辨智慧的《柏拉图对话集》到亚里士多...
作文教学是我国中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作文育人是中华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个人的独...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已经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情感要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进而让学...
目前,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各科的教学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新鲜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具有鲜明的人机交互、图文、声像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
[摘要]:从写作学、鉴赏学、汉语本身特点三个角度来看,语言文字模糊性确实是合理存在的.针对语言文字模糊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重情景创设,披文入情;重整体感知,培养语感;重背诵记忆,积累语言;重各抒己见,培养个性.[关键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