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教材的专题以人文话题为主导,引导学生关注人本身及其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文思想贯穿始终。新的专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其个性,但是也存在着弊端,即不再强调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弱化了学生对基本语言技能的把握,从原先强调“工具性”偏向了强调“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是人们最基本的交流手段,是组成人类文明的一大要素。语文课程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显然,这套教材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笔者就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出发谈谈对此问题的理解。
一、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立足文本,析词入理,披文入情
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反复吟诵作品。教师要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大声地读,用心去拥抱语言,用心和作者的灵魂进行深层交流,在思想感情的强烈冲击中体会作者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生命的高度。因此,人文精神的传递应该是通过对语言的体味涵泳实现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应着眼于对具体文本语言的感知、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自然实现,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通过对某些关键字词的辨析,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人文的双丰收。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东坡描写赤壁江景的细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笔者不仅引导学生多次诵读,整体感悟,还让他们换掉动词,再反复比较、推敲,“穿”写出了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把奔腾的巨浪冲击江岸的力量表现了出来,“卷”突现了波浪的强度,诗人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描写这些景色,引起了我们丰富的想象,我们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幅雄美壮观的画面,而用其他动词似乎都不能把这种效果表现出来。通过对这几个字的辨析,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赤壁的雄奇,为他们理解苏东坡的情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朴朴实实的教学使这节课上得扎实、厚实,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立足文本,反复品味,慎用多媒体
伴随新教材的使用而来的是多媒体的滥用,似乎教材一改革,授课方式也必须改革。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一位教师用多媒体执教《江南的冬景》,郁达夫细致描绘了五幅画面,这位老师肯定是位动画高手,把这五幅画都用动画表现了出来,画面丰富,色彩艳丽,课件制作精美,赢得了一片赞美声。在老师和学生围绕画面展开的热烈讨论声中,笔者却感到迷惑:学生上完这节课后头脑中会留下什么?是郁达夫那饱蘸感情的句子,还是多媒体展示的那些动画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毕竟在 45 分钟里,学生的眼睛驻留在课本上的时间还不足 10分钟啊!笔者并不反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但笔者认为黑板、粉笔也好,多媒体也好,都只是教学工具罢了,而语文课的终极目标是不变的,那就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我们应该确立文本在语文课上的主角地位,而不能让图片、音乐、多媒体画面这些配角来喧宾夺主。语文课是引导学生欣赏语言艺术的学科,让学生反复品味语言,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作者和文本做思想感情上的对话,这才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
(三)立足文本,加强诵读,增加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储备一定量的语言知识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人们在青少年时期的特点是“记性好,悟性差”,如果教师能好好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多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也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得以实现。所以笔者把“读”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在教授课文时先引导学生去读,并且把读课文贯穿始终。曾有一位学生对笔者说:“我到现在都忘不了您教《老王》时让我到讲台上朗读课文的事情,从那之后我对学习语文充满了兴趣,充满了信心。”的确,永存于学生心底的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课文,不是教师一厢情愿教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读懂并领悟的。
二、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生举一反三
苏教版新教材对文言文的编排,也多有不足之处,文言文混合着现代文按照主题编排,没有突现文言文字词句的特点,而且,“积累与运用”偏重于对文言文内容的赏析,而对文言句式及字词句较少涉及。高一新生在小学和初中并没有积累多少文言文基础知识,假如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和理解能力差的情况,教学过程中系统性与操作性的缺失常常使得学生“消化不良”,因而文言文教学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的文言文教学才是成功的。
基于学生的现状,笔者摒弃了“字字不放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只把基础的字词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在具体理解文言文时,不再串讲,只选出重点难点加以点拨,然后就放心地让学生去做课堂的主人。此外,从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来看,课外文言文是考查重点,所以教师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多多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这样长期的有效学习后,学生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会提高,也才能说明教师的教学是高效的。
例如笔者在教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力求从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上讲明白这两个知识点,在对典型例句的分析中使学生明确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既来之,则安之”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两句中的“来、安”和“先、后”分别用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来”和“安”的动作发出者都是百姓,这两个动作都是由国君引起的。“先、后”是蔺相如的主观愿望,即“以……为先、以……为后”。有了对比和分析,学生的理解自然深刻多了。所以,教师教学文言文的字词句不能只进行方法的指导,更要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本质规律,学生在深刻理解之后,就能灵活运用,既扎实掌握了文言文基础知识,又学会了举一反三。
真正有效的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但在新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又走入了另一极端:轻视工具性而过于重视人文性。钱梦龙先生说:
“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中容易走极端,这种极端危害性极大,但却成为一种流行的东西而备受欢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把语文课教得扎实、朴实、厚实,才能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育事业十几年,教学成绩一直不错,受到了学校和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扬,以下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希望与我的同行们共勉,共同提高初中语文成绩。一、要改变思想观念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进行教学改革,提倡新课程改...
在当前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加强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堂的建设可以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和完善,同事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能力和水准的基础之上增强其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总的来讲...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选文、编写语言、习题题型上,还体现在“插图及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与注释、附录、课后习题共同构成教材助读系统。...
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的基础,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时期的初中语文要求学生应全面发展并赋有创新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对原有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到透彻理解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深入透彻理解课文知识,就很难谈及知识的传授了。古人有云: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仔细钻研教材,才能更准确地拿捏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灵活驾驭各...
思辨也就是思考与辨析,更严格地讲,就是要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判断过程,实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英文中的批判(Criticalthinking)也就是批判性思考。在西方,批判性思考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从充满思辨智慧的《柏拉图对话集》到亚里士多...
作文教学是我国中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作文育人是中华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个人的独...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已经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情感要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进而让学...
目前,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各科的教学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新鲜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具有鲜明的人机交互、图文、声像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
[摘要]:从写作学、鉴赏学、汉语本身特点三个角度来看,语言文字模糊性确实是合理存在的.针对语言文字模糊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重情景创设,披文入情;重整体感知,培养语感;重背诵记忆,积累语言;重各抒己见,培养个性.[关键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