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应该拥有丰富的知识
所谓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意义就在于此。 课堂将成为教师个人是魅力展示的场所,现在的教师有好多并不是致力于教育事业, 只是把教书当做是一种职业而非事业。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 教学并不是表演,教师也不是演员,学生更不是观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作用。 可是,要当好这个领头羊,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个人情感和知识魅力,只有有情感的人才能把无穷的知识教得有情,有魅力的教师能把无魅力的知识教得充满魅力。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一堂好课,更多地将是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让学生眼、耳、口、手、脑这些器官充分动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动态变化去实施。
教师的备课和上课要围绕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未来发展去展开,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进行,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使之主动参与,这样就不会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相反将会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
三、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一 )自学前的指导
在 这 一 阶 段 ,教 师 要 让 学生 知 道 他 们需 要 自 学 什 么 内 容 ,怎 样 进 行 自 学 ,达 到什么要求等。 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 生在学 习时心 中 有数,才能 在 自学的过程 中 增强针 对 性 ,提高 学 习的效率。
(二 )学生自学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 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 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 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同时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
(三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学过程中已经学会的问题不再探究,主要探究那些自己学习起来有困难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以组长为中心,组员积极参与,并且在组内达成一致。除此之外,还要探究那些大家都有争议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等,最终大家达成一致,达不成一致的还可以组间探究。
(四 )释疑点拨
教师在学生自学、 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结合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在该阶段要做到三个 “明确”:1.要明确点拨的内容。 点拨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2. 要明确点拨的方式;3.要明确点拨的要求。
(五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就是指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 15 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当堂检测题。 其目的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通过检测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六 )反馈矫正
教师根据所反馈的问题并结合巡堂时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纠正。 其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有效的情境
(一 )发掘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 又要服务于生活。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因此,要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入手,设计教学情境。 课本里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 然 联系的情境去开启 学生的情感 ,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例如,《散步》一文,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抛出问题,如“想必在座的同学们都有过散步的经历,那你们散步时,通常是一个人,还是和别人一起? 而且,散步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 ”这个示例,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了,唤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则是极具情境性的。 所谓情境性,是指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其原型。 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如,在教学《观刈麦》时,我利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话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农民在田间劳作,脚受暑气熏蒸,背受太阳炙烤,为什么还“不知热”? 为什么还希望“夏日长 ”呢 ? 此矛盾的问题情境一抛出 , 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激发, 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达成共识认为农民们是为了抓住晴好天气去收割,心甘情愿受酷暑煎熬。 这样,农民的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全体学生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强烈的不满。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三 )运用语言情境 ,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为此,教师要将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教学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
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中鲁迅观看“外国人枪毙中国人”这一段落时,朗读到令人痛楚的语句,我内心非常沉痛、悲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也让学生深深地体味。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 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变得活起来,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综上,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学习欲望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去主动学习、喜欢学习。 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进行探究、体验,并及时进行检测和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育事业十几年,教学成绩一直不错,受到了学校和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扬,以下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希望与我的同行们共勉,共同提高初中语文成绩。一、要改变思想观念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进行教学改革,提倡新课程改...
在当前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加强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堂的建设可以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和完善,同事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能力和水准的基础之上增强其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总的来讲...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选文、编写语言、习题题型上,还体现在“插图及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与注释、附录、课后习题共同构成教材助读系统。...
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的基础,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新时期的初中语文要求学生应全面发展并赋有创新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对原有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到透彻理解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深入透彻理解课文知识,就很难谈及知识的传授了。古人有云: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仔细钻研教材,才能更准确地拿捏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灵活驾驭各...
思辨也就是思考与辨析,更严格地讲,就是要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判断过程,实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英文中的批判(Criticalthinking)也就是批判性思考。在西方,批判性思考的理念可谓源远流长,从充满思辨智慧的《柏拉图对话集》到亚里士多...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课本中所选录的文言文,多是古代文人留下来的精品佳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然...
作文教学是我国中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作文育人是中华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个人的独...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法已经被纳入了教学要求中。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情感要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进而让学...
目前,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各科的教学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新鲜感,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具有鲜明的人机交互、图文、声像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