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

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2280字
摘要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能力的内容涵盖了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涉及广泛。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编排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单元设计了专门的"综合性学习"板块,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不过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认为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教完课文",往往忽略了"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殊不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本人从事语文课堂教学多年,通过不断学习、探索,致力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1 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回归到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利用好文本,但不囿于文本,"进得去,跳的出来".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个性及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探究、实践中,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 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训练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众多教学实例证实:课堂教学中态度严厉、教法呆板,必然扼杀学生思维发展,无利于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他们像傀儡一样,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钻进"老师设计好的"圈套". 这种教学模式,注定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主见,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尽力创设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这样才能发展、张扬他们的个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应该做到两点:一是教师要转变角色。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就应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 在课堂上亲和、幽默,课堂外经常和学生交流,和他们作朋友,这样他们才会敬你、爱你,才会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动手动脑,参与课堂实践。 二是教师要尊重学生。 既要尊重学生人格,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更不许学生"发杂音",与自己有不同意见。 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便讽刺、挖苦,大大伤害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放飞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出错,允许学生大胆"说不". 轻松、和谐、愉悦教学氛围,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是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实践能力的训练中来。
 
  3 师生对话,交流合作

  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路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 比如,不少教师在上预习课时,总喜欢选择现成的朗读配音给学生读完,就直接进入正课。 这种做法并不能很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践中,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欣赏朗读后,课堂上则由学生依学号轮流进行朗读训练,开始有些同学读得并不好,教师及时予以辅导交流,经过反复训练,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有大幅提高。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导演",流程设计好后,教师应该退到"幕后",真正的学习、实践活动由学生自行完成。 可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互助组",每组成员 5-6 名,搭配好先进、后进学生。 实践活动布置后,由各组成员合作、探究,然后推举发言人在班上统一交流;教师主动参与组内讨论,并及时予以点拨、归纳。 这样,改变以往教师提问、仅几名先进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心不在焉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能力的训练上来,实现真正的实践训练。

  教学如同登山,只有攀登到最高处,才能放开眼界,领略到波澜壮阔的大千世界,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论篇幅长短,都应选好"制高点",并引导学生站在制高点,俯瞰全篇,驾驭全文,进而发现新的东西,提高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议论文这一文体时,可从分析文体特点入手,抓住这一制高点,启发学生勇于探究:"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这一论点,用了哪些论据进行论述?你可以补充类似的论据吗?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经过反复实践训练,学生对学习议论文有了教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法。

  4 重视积累,强化发散思维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课堂始终。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发散点,训练实践能力。 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除引导学生掌握、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还须延伸把握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等内容。 这对于学生理解、把握全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课堂上,切忌"满堂灌",一定要给学生留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延伸。 如学习优美的写景散文《春》,课后可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背诵积累优美的文段;将自己认为美好的景象进行绘画;联系学过的诗词,背诵理解与之媲美的诗句;发挥想象,放飞思维,动笔写写生活中的美景……通过这些训练,可以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教师更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担当好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计适宜的训练题目,分层次进行。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在愉悦的气氛中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 我们不强求学生一定要实现某种高度,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他们超越自我、实践探究的过程。 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能力之树必定茁壮成长。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