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的比较及新方法与新观念的探索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04 共2695字
论文标题

  一、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

  过去, 语文教学有所谓六本书围墙的说法,以新教材人教版为例:必修五册,每册四个单元,选修教材近乎一打,说是“适应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实际上,新教材虽然单册容量小了,但对应的教学时数也大为减少,总体而言新教材选入的文章篇目数大量增加,换言之,新教材在阅读和识记上并未减少;新教材在选文上更加注重文章的可读性、时代性、人文性;从相同选文看,新教材在继承了传统选文的同时,也继承了传统的理解思路与指导思想,而且用这种思路和思想作为切入新编入课文的思路与思想;新教材所增篇目以古诗文为最多,虽然均为讲读课,但在课时安排上平均下来反不比旧教材多;新教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虽然也以文体作为参照系,但新教材总在淡化文体的影响;写作训练和语文活动在新教材中占了将近五分之二的篇幅,体现着读、写、听、说并重的原则。
  很显然,新教材在选文、练习、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但新教材仍然有很大的不足。
  首先,新教材虽然在旧教材“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之上,强调了“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但新教材并没有改变大语文、 小课堂、 碎教材的语文教育现状,相反,这本由例文、写作训练、语文活动、语法知识拼凑起来的教材体现了编者以一本两百页左右的语文书, 以一周四个课时的语文课堂,把什么都想教给学生的良好愿望。 这种捉襟见肘的尴尬原于理论的陈旧。 语文教学课时的减少是以课外阅读的增加与强化为前提的,这一点新教材也没有体现出来。
  其次,新教材仍然没有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浙江师大王尚文先生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的观点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流失的原因。 ” 而钱理群教授则认为:“应试教育的本质是急功近利,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美好,它属于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的范畴。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 ”试想,古人以学富五车视为才高,言其学识广博,今天的学生怎能局限于几本书的围墙之中呢!
  新旧教材在本质上的相同点就是观念没有变化。 如果只讲创新、发展、开拓、美育之类,只要有适合的观念、体制,有课外阅读支撑,新旧教材都是可以选择的。 但只凭新教材无法改变学生文化素养不足,阅读能力低下,作文套话假话的现实。 因为观念的陈旧,教材的能动性也就有限。 论证之一是语文从它的两个基本要素语言和文学的研究看,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些成就各种语文教材从未涉及,仍停留在 20 世纪 80 年代。 论证之二是新教材的编写在地方上很早就有人实践,但广播得不多,旧的土壤很难生长新的苗木。

  二、新教法的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新教材的编写和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教学方法是互动的,每一次教材的革新总能影响教学观念的变化。 由于教师和机制的影响, 这种革新往往带着传统的尾巴。
  因此,教学方法的探讨才有意义,要探讨新教法的问题,首先要选定一个参照的群体。
  新教材使用以来嘉峪关市一中每学年都要进行新教法的观摩和研讨,并且每年要派教师到外地交流学习,从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教材和观念的束缚下新教法探索的现状。
  多年来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上体现出这样一些新特点:第一,着眼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体现了正确的情感教育理念。 习惯上把教师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看作是情感教育。 事实上情感教育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情感化,以及给学生以情绪的感染与健康的情感体验。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很多人在课前都准备了长长的引入话题,课后准备了恰当的延伸内容,这在过去都是犯忌的。 第二,工具书的运用和识记内容的强调,这是对小学教育的必要补充。 这样才仅仅完成了传统启蒙教育中读完《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的工作量。 第三,观摩研讨课一般以自读课为主。 新旧教材中的自读课文识记内容单纯, 练习简要灵活,内容贴近生活,虽非大师手笔,但精彩非常,故受教师青睐。 由此可见,连教师对旧文章都产生了拒斥心理,这体现了教材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 第四,课文分析上从条分缕析到整体把握的转变较为明显,基本上都是一节课围绕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 并有适当的迁移和拓展。 第五,所谓的“同课异构”和“高效精品课堂”的教学实践。
  由于观念的束缚,明显的不足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第一,模式化明显。 旧模式与新观念交错,有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即缺少特色。 第二,工具书的运用仅是一种点缀,不是学生阅读时的自觉,而是教师的教具。 工具书仅存在于课堂而不是语文学习之中,语文学习仅局限在学校而不在生活之中。 第三,课文的选用还存在封闭性。 课外阅读材料引入有限,课堂的深度与广度不足,体现着怕讲出深度与广度和学生永远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的恶性循环。第四,关于课文的理解问题。文艺作品都有主题的复杂性,教学中的问题是由于学生实际应不应该涉及的问题;由于观念束缚要不要涉及的问题;以及由于教师素质影响能不能涉及的问题。

  三、新观念的探索

  在一线,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强调实践的重要,认为观念的问题由管理者规划好就行,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对一线教师而言,观念的探索更重要,迫在眉睫。 体制是观念的物质化,观念往往通过体制发挥作用;观念具有超前性、能动性。 体制具有顽固性与反作用。 另外,教育观念应有一个恰当的参照系: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观点、态度与方法,而不是别的。
  语文教育经历了继续革命理论、计划经济理论以及技术主义的影响,最终营养不良。 语文教学贫血的认识应界定在陈腐的教材上,应试的导向上,专制的意识上。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进入阅览室,依托多媒体应成为可能。
  考试,不管是谁手中的魔方,不能再成为教师手中滴水不漏的讲解和生杀予夺的权力,而是要张扬学生青春的个性。语文作为工具不应只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一方面,汉字本身就是文化;另一方面,语言教学要体现一个时代的话语体系。 语文是知识的,但也是情感的、人文的。语文作为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依托,不应全是政治的说教,而应在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坐标系中演绎语文,建设校园文化,打好学生的精神底色。
  语文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与艺术性统一的特点。 在实践中,从工具性与知识性的属性出发的探索是失败的,那么,从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属性出发是否是一条或有作为的道路呢?语文教改艰难但不是没有前途,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