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绿色课堂的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08 共2249字

  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语文课堂上我们发现,教师要么追求提高学生成绩,课堂上气氛沉闷,学生不喜欢;要么课堂华丽有余,学生学不到东西。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尽量简单一点,恢复正常的语文课堂的常态,打造绿色课堂,方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设计简单一点

  我们发现, 有些语文教师的课堂设计极为复杂,导入时又是视频,又是音乐,搞得学生在课堂开始五分钟还没进入文本的情境中, 光顾着看热闹了。鉴赏文本更是如此,投影是一个接一个,也不管学生是否能跟上,整个课堂看上去一片繁忙的景象,但考没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课堂得到什么呢? 追求新意我们不反对,但如果太过于华丽、热闹,就脱离了课堂的本真, 因为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教师展示自身才艺的舞台,他根本没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课堂设计精美,但对学生极不适用。

  实际上课堂的设计不需要太复杂, 简单一点更好。 如一篇散文《想北平》的教学,师生共同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探讨一下:1. 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北平? 2.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3.作者在描写北平时运用什么样的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就行了,遇上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一下, 达到学生能够得到收获就可以了,这些不必要用投影仪,一个接一个的,搞得学生应接不暇,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的是他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能够提升能力的绿色课堂,而不是看起来热闹非凡、低效的课堂。

  二、教学方法简单一点

  课堂气氛很重要, 所以很多教师怕冷场,一堂课使用了许多方法,又是演示,又是讨论,又是启发,又是练习,又是讲授,又是表演,整个过程轰轰烈烈,但学生真正从课堂上有多少收获, 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多少时间来读书,实际上一节课下来,课文都读不流畅,更别说学到什么东西了,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想让课堂气氛热烈就要找这么复杂的方法来充斥课堂,其实教学方法不妨简单一点,我们仍然可以让课堂气氛很好,学生还学得高效。

  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我们给学生提供展示他们才能的地方,介绍这篇诗歌的写作背景、读流畅这首诗歌、分组讨论鉴赏这首诗歌的情景交融、衬托、用典等艺术特色、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充分表现自己,学生有了组内合作、小组竞争的情况,不会在课堂上冷场的,教师只需要能调控课堂的进度即可, 当然,学生不能完全搞懂的地方,我们语文教师要好好的指导,直到学生最后弄懂为止。

  只有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我们才可能不会考虑到教师自己的感受,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才真正实现了绿色课堂的构建。

  三、教学花样少一点

  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高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绿色课堂,许多人有各自的理解。 于是我们看到,在许多的所谓好课上,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马上就对答如流,神采奕奕。 教师用一堂课既让学生鉴赏了课文,还进行了拓展延伸的练习,最后还写了一篇小文章。 我们不禁怀疑,一堂课只有45 分钟, 我们能扎扎实实搞好两个任务已经很不错了,学生哪有那么厉害的本领,又是完美地鉴赏、又是熟练地完成拓展练习,最后还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完成一篇小作文。 这样的好课是自己未经排练就可以生成的吗?答案是显然的,所以我们说,语文课堂上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学生不可能就在未加思考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定思考问题的时间,不乱搞花样,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多一点扎实,少一点花里胡哨,这可能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小说《祝福》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我们就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读,读懂故事情节,分清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层次, 分析好文中几个重要的人物,像祥林嫂、鲁四老爷、婆婆、柳妈等人的形象,学会鉴赏描写人物的手法,鉴赏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探究祥林嫂的命运以及文中的主题,这些任务不是看看书就可以很快就搞懂的,需要学生认真地读课文,细细品味,小组讨论探究,甚至是教师的点拨才行,不需要教师费尽心思搞花样,只要能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就行,学习是艰苦的过程,它不是嘻嘻哈哈就可以搞好的, 我们要让学生能沉下心来,细读文本,好好品味。

  四、文本朗读多一点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注重课堂上对文本的朗读,根据文本包含的情感,读出文章的韵味。 在激昂处读出激昂的感觉,在低沉处读出低沉的感觉,读出文本中应有的感情。 而现实的状况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缺少了许多的朗朗读书声,因为许多人认为课堂上有很多的东西要学习,要讨论,要探究,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读文章,那样太浪费时间。 实际上不读文章,怎么能做到对文本的了解,不读文章怎能品味出文章的韵味? 老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说的就是读书的好处,只有多读文章,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多读几遍,才能更深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

  如学习李清照的诗歌《声声慢》,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当我们师生在商量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我们已经通过朗读,读出了李清照心中失去丈夫赵明城的孤独寂寞痛苦,读出了她想通过寻觅而得到安慰却不得的失落感伤,读出了失落后的更深的伤痛。 这些朗读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促进了文本的理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我们能设计得少点,方法少点,花样少点,却多点朗朗的读书声,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些绿色,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