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教育部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来源:现代教育 作者:彭倩;王璐
发布于:2018-09-30 共5065字

  摘    要: 部编教材秉承“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 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由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以及快乐读书吧五个主要板块组成。“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 由浅入深、由易及难, 循序渐进, 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或课后习题设计之中。读好书, 练语感, 感受美好语言。会读书, 有方法, 提升语文能力。好读书, 养真趣, 开启悦读人生。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夯实基础,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部编教材; 核心素养; 读好书, 练语感; 会读书, 有方法; 好读书, 养真趣;
 

教育部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有人说:教材理当名副其实, 它必须涵盖真正的文明之精粹, 多元发展的可能, 使之成为每一个儿童心智最好的精神护套。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人文学科中的语文教材, 也正迎来一轮重新定义的时机。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从2016年9月使用至今, 已历时三个学期。今年春,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教材也开启使用。

  本册教材秉承二年级上册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 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本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 其中一个集中识字单元“神奇的汉字”, 意在渗透汉字文化, 体现汉字规律, 着力于激发识字兴趣, 指导识字方法, 培养识字能力。另外安排了七个课文单元, 共25篇课文。分别以“春天来了”“爱”“童话世界”“生活哲理”“神奇的大自然”“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的人文主题组织安排。每单元课文内容能体现相关的主题, 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 但主题较为宽泛, 并不严格。更为突显的是“语文素养”在教材中的呈现, 编者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 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循序渐进, 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或课后习题设计之中。

  一、读好书, 练语感, 感受美好语言

  (一) 关于朗读

  1. 学段目标遵循规律: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课标在三个学段中都提及的教学目标, 但是略一比照, 就会发现三个学段的要求是有坡度的, 第一学段是“学习”, 第二学段是“用”, 第三学段是“能用”。

  低年级儿童识字量小, 书面语文能力薄弱, 学习朗读之初, 读错字、添字、漏字、不连贯的现象比较普遍。建议在教学时, 我们要通过老师的范读、小助手的榜样读等方式, “扶”着学生学习朗读, 逐渐提高朗读能力。

  2. 全册目标梯度渐进:

  教材是个有机的整体, 各个“学习目标”都是前后勾连、相互照应。纵观第一学段一上至二下的朗读训练目标, 目标呈现出梯度渐进的上升趋势。如一年级上册重在学习把课文字音读正确, 并且关注标点的停顿。全册目标分解为:注意读准“一”的变调, 能读准全文字音, 注意标点的停顿,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年级下册除了关注标点停顿、还要学习语意的停顿, 同时学习不同句类的读法。全册目标分解为: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 读好长句子, 读好对话。二年级上册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为学习不同句类的读法, 并尝试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全册目标分解为:分角色朗读, 能对比读出感叹句和陈述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角色的心情读出不同语气,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到了二年级下册, 朗读要求进一步提升, 在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在各单元分解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读好问句;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教材的课后习题不仅体现了每一册朗读目标不同梯度的要求, 如:从读好对话到分角色朗读课文, 再到分角色表演, 要求逐步提升。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 一是了解学情, 弄情学生学习的起始状态, 顺着学生已往的认知经验和语文能力基础来教。二是弄清目标的来龙去脉, 每一个语文要素从哪来, 到哪儿去, 现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这些也都要在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从整体出发、瞻前顾后,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落实。

  3. 单元目标逐步推进:

  一个单元语文要素的编排不一定都会在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明显提及, 在教学中, 老师们需要建立单元整组意识, 语文要素的学习要贯穿整个单元, 并且要在整册中逐步推进。比如:“朗读课文, 注意语气和重音”是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 每篇课文的习题和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中, 均对这一教学重点进行了提示。《找春天》“读下面的句子, 试试怎样读更好”, 侧重“注意重音”训练。《开满鲜花的小路》“分角色朗读课文”, 《邓小平爷爷植树》“朗读课文”这些习题都是“朗读课文, 注意语气和重音”的具体体现。口语交际的“注意说话的语气”, 从交际的角度反映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语文园地一中“字词句运用”第二题“根据不同的提问, 读读下面的句子”, 这是对“注意重音”的小结与运用。“朗读课文, 注意语气和重音”不仅在本单元中稠密织网、序列训练, 同时在后面的语文园地五“字词句运用”第二题中再一次提升要求:“读句子, 注意加点的部分, 试试怎样读更好。”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读好表示神情的关键词语来读好这句话。这样通过一个单元几篇课文及整册教材的推进, 使得课标中关于朗读能力的目标扎实落实。

  建议在教学时, 要把教科书综合起来, 绘制一个本学期的学生阅读能力达成的思维导图, 建立一个学期的整体教学概念, 全面看待一个儿童在一个学期语文诸多方面应达到的素养目标, 形成学期目标格局意识。

  (二) 关于默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默读是一种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也是阅读的一种良好习惯。我们先来看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各学段默读的要求:第一学段 (一至二年级) , 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 (三至四年级) , 要求“初步学会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第三学段 (五至六年级) , 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第一学段的目标是“学习默读”, 重在引导学生学习默读的方法, 默读的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开始出。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 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默读过程中, 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 还可以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 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 可以不影响他人, 也不受任何限制, 读到动情处还可细细咀嚼, 品味再三, 默读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因此, 默读这一要求, 从第一学段开始就应引起重视, 教给方法, 循序渐进, 巩固练习, 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二、会读书, 有方法, 提升语文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能力。部编教材致力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与上册相比, 本册的各项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明显有了提升。

  (一) 语言的理解能力

  对于课标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这一目标的落实, 从两方面来解读:

  1. 关于“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

  如:第一单元《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课后题:猜猜下面词语的意思,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此题的目的一是渗透猜读词语意思的阅读方法, 二是继续巩固上册中“了解词句意思”的阅读方法。语文园地二中的“字词句运用”第二题:“读句子, 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 说说你的发现。”此题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特别”“经过”两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思, 渗透结合具体语句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第七单元《大象的耳朵》课后题:“人家是人家, 我是我。”结合生活实际,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此练习是低段“了解词句意思”这一语文能力比较高的要求, 体现了学生能力“从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到了解句子意思”的阶梯过渡。

  2. 关于猜读。

  翻看一上教材, 《小蜗牛》一课第一次出现了看图猜字的练习, 一下的《咕咚》《小壁虎借尾巴》两课中再一次出现猜字读文的练习, 但要求有了提高。不仅猜汉字的读音, 还要猜字的意思。二上最后一个单元《纸船和风筝》出现了猜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的练习。二下识字《“贝”的故事》发展为:“看图, 猜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形旁表义的特点猜猜加点字的意思。《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猜猜词语的意思, 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目标逐渐提升。

  教学时建议老师们:基础教育学段, 新教材更关注教给学生多种实用的阅读方法。除了精读, 还有浏览、猜读、跳读、群读等, 对低年级学生将来进行自主阅读和海量阅读都是非常有用的。对于猜读这种方法, 老师们不仅要在课文中练习, 也提倡将它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3. 关于“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这种阅读方法非常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语文学习特点, 遵循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为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提供了一个与文本对话的视角, 也是引导学生阅读的一种策略。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忽视教材文本中的配画插图, 这些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运用能力, 是相辅相成的。教材编排在重视学生积累的同时, 也重视培养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教学这些课文时, 要注意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任务要求, 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经验进行表达,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 词语积累, 梳理分类。

  教材课后的词语呈现, 除了让学生复习巩固生字词外, 还意在让学生积累词语。因此, 在编排上, 它不是简单的罗列, 而是对词语作了精心的归类梳理, 意思很明确。如, 《古诗两首》的按名词与动词、两字以及四字词语分类的积累。《邓小平爷爷植树》按写景和写人分类进行的四字词语的积累。识字《神州谣》积累关于歌颂祖国的四字词语。识字《“贝”的故事》积累近义词。通过课后练习中的“读一读, 记一记”这一题型, 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丰富学生的语言形式, 同时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做好铺垫。

  2. 句式积累, 说写结合。

  《找春天》选做题提出说话的要求:“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依照第4—7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说一说。”这个题有三个要求:一是先明确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二是体会4—7和第8自然段的语言形式;三是仿说练习。再如:第五单元《寓言两则》一课, 提出“读一读, 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加上表示情态的词, 会使语句更生动。第六单元《雷雨》课后练习题旁以吐泡泡的形式出现:“加点的词用得真好!”意在初步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当优美的语言形式嵌入到学生的脑海中时, 老师便可以顺应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 借机让学生练习说话。

  三、好读书, 养真趣, 开启悦读人生

  温儒敏先生说:“没有课外阅读, 那语文教学就只是‘半截子’的。”这一说法对当下语文教学现状做了十分贴切的形容。新编二下教材新增“我爱阅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 体现了新编教材主张“读书为主, 读书为要”的精神。下面就两个栏目谈几点实施建议:

  (一) 关于“我爱阅读”

  这个栏目是对单元主题课文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意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建议教学时可以采用“1+X”的实施策略, 即讲一篇课文, 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 让学生自己读, 读不懂也没关系, 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 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

  (二) 关于“快乐读书吧”

  这个栏目是部编教材的又一创新之举, 指向于整本书的阅读, 目的在于召唤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起到课外阅读导向的作用。本册“快乐读书吧”的阅读主题是“读读儿童故事”。很明显, 这是对阅读文体的要求。其中由一本书的封皮与翻开的书中的目录构成插图, 插图旁提示了阅读方法:读书的时候, 要学会读目录中的信息。本册“快乐读书吧”的阅读主题与要求是对二上的承接与提升。二上阅读主题为“读读童话故事”, 插图为运用两个小学生对话的方式提示了阅读方法:看书先要读封面, 了解书名和作者, 同时对话中还提示了养成爱护图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整体看第一学段“快乐读书吧”, 呈现的读物类型依次为“读读童谣和儿歌”“读读童话故事”“读读儿童故事”, 同时注重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编排意在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类型, 有基本的文体知识, 从激发阅读各种类型读物的兴趣, 到有意识让学生去掌握一些读书方法。

  给老师们几个建议:一是关注“真兴趣”和“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善于发现, 善于评价。对于读书评价, 建议老师用读书本身去吸引学生, 而不是用额外的动机去奖励, 因为读书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同时,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尤其是教师应该关注教给学生读书常识, 如眼与书本的距离与适度的光线等。二是“阅读视野”与“书籍质量”的选择。鼓励“海量阅读”, 鼓励读一些“闲书”, 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 可以“似懂非懂”地读, “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升语文素养。在书籍的选择上, 读经典的书, 读基本的书。三是还要在精读精讲之外, 交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 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 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新课题。

原文出处:[1]彭倩,王璐.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及建议——基于低年级阅读教学[J].现代教育,2018(04):37-3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学二年级语文论文
返回: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