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

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习有效起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30 共1123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引言 第一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影响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4.1】完善阅读教学各步骤:让阅读课堂有效起来
【4.2 4.3】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习有效起来
【结论/参考文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2 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习有效起来

  整个小学涵盖六个年级,年龄从 6-8 岁到 12-14 岁不等,跨度较大。新课标中分成了 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这三个阶段来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阐释,每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并逐步加大难度。面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来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新课标的模式,对不同阶段进行有重点的突破。

  4.2.1 低学段:我要"读懂".

  低学段的学生(1-2 年级)刚刚进入学校,也刚正式开始接触较系统的语文阅读学习,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最大的学习障碍是语文基础知识,例如字词、阅读方法等,是"读不懂"阅读文本。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读不懂阅读文本,也不知要如何去进行阅读学习,这不但会严重影响阅读教学的进程,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那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字词,把握阅读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要不断充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读懂".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阅读方法,让学生"读懂"是低学段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中学段和高学段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在这个学段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准"、"细"、"补".首先,在阅读教学前,一定要仔细研读文本和学生学情,发现阅读文本中学生可能不认识的生字、标点符号和阅读方法,找准学生的需求。其次,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讲解要"细",对语文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要不厌其烦的在黑板上展示写字的规范,对读音进行示范,直到学生知道和熟悉基本的写字方法顺序和基本的发音原则。再次,在教学后,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要"补".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以发现薄弱和遗忘的知识点,于下一次讲解中进行重点补充讲解。在《小小竹排画中游》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多次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音;通过在黑板上对"游"等生词进行分解和慢动作书写示范,让学生在座位上进行跟写或摹写,帮助学生掌握生词。

  4.2.2 中学段:我要"读好".

  中学段的学生(3-4 年级),经过了一年级和二年级初步的阅读学习,已经基本熟悉了阅读教学,也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阅读学习突出的障碍是阅读方法和能力,是能不能"读好"文本,这里说的"读好"强调的是又快又准的获得阅读文本信息。教师应该敏锐的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进行巩固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读好".要做到这些,教师可以在课上对阅读方法进行集中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花一节课甚至多节课的时间,以某一篇特定的阅读文本为依托,按照学习的一般进程,有系统、有目的、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集中的训练。那么,我们要如何判断学生学生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对哪些阅读技巧有欠缺呢?教师不妨采取以下几步:①先以自读文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读阅读课文中体会阅读的方法;在自读课文中,教师进行从旁引导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阅读学习中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指导。②用课外阅读来进行训练,在学生了解了阅读方法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检验和巩固所学。③通过阅读讨论、阅读成果展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下面是笔者在执教《给予是快乐的》来进行说明。

  第一步,在自读课文中体会阅读方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给予是快乐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学们今天自己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那今天老师就以提问为主。首先,我们来略读。同学们请用 5 分钟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做两件事,在浏览中标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词,借助字典和参考书,把他们的音标标出来,把他们的意思弄清楚。

  (学生们开始浏览课文,并时不时的拿出字典进行查阅,五分钟很快过去。)师:五分钟过去了,同学们把生字词都标注好了吗?

  生:标好了!

  师:你们说标好了就标好了,我可要考察一下你们的!(生哄笑一堂。)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课文,给予是快乐的,预备齐!

  (在朗读中,偶尔有几位同学拿起笔对对遗漏的生字进行补充注音。)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同学们读了之后,发现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

  师:那记叙文的要素是什么?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边仔细阅读课文,一边思考黑板上右下角的几个问题:

  1 请找出文章的要素,并进行说明。2 这篇课文采用了什么记叙方法?3 保罗"想错了"几次,为什么?4 这篇课文主题是什么?5 从这篇课文我们可学到什么?

  学生开始对照黑板上的问题,开始对课文进行精读,精读后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以下是学生大致的回答:

  1 文章要素和说明。

  时间:圣诞节前地点:办公室门口、小男孩家门口人物:保罗、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事件:圣诞节前保罗在办公室门口遇到一个小男孩,并被小男孩感动,打算开车带他兜一圈,小男孩却要求把他送到家门口,然后背着弟弟出来了,告诉身有残疾的弟弟,以后也会送他一辆车。保罗再次被小男孩感动了,主动把他弟弟抱进了自己的车里,就这样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2 记叙手法:顺叙。

  3 保罗"想错了"几次和原因:两次。第一次是他以为小男孩想要一个像他各个一样的哥哥,结果小男孩却说自己想成为那样一个哥哥;第二次,保罗以为小男孩是想拿自己的新车去跟小伙伴炫耀,结果小男孩却只是想告诉自己残疾的弟弟,以后自己也会送他那样一辆车。

  4 主题:给予是快乐的5 学到: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师:我们在阅读中,共读了几次课文?

  生:三次,略读、朗读和仔细读。

  师:我们共读了三次,第一次是略读。在略读时,老师的要求是什么?

  生:找生字词,对照字典查读音和意思。(师写上:找出生字词并注音查意。)师:第二次是大家一齐朗读,在朗读后老师问了什么?

  生:文体和文体的要素。

  师:在朗读中,我看到大家也做了一些事,你们做了什么?

  生(不好意思):给没有发现的生字注音。

  师:能通过别人的读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勇敢的承认和改正,这是好事,你们应该为自己骄傲。(边说边写上:明确文体和文体要素,查漏补缺)师:除了大家齐读,我们还可以自由朗读和默读。刚刚大家说的第三步"仔细读"我们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精读",在精读时,你们做了什么?

  生:找出稳重的要素并加以说明,确定了写作手法,还找出保罗想错了几次并加以解释,另外我们还思考了主题和学到了什么。

  师:在精读时,我们做了很多事,如果概括的说就是:①分析文章要素;②分析文章写作手法;③分析了文章重难点和关键内容;④探讨了文章主题和值得学习的地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精读,以上四点。)师:从黑板上我们发现,在阅读中,我们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是:

  生:略读-朗读-精读。

  师:具体的内容是--生:第一,略读,找出生字词并注音查意;第二,朗读,明确文体和文体要素,查漏补缺;第三,精读,①分析文章要素;②分析文章写作手法;③分析了文章重难点和关键内容;④探讨了文章主题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师:在阅读时,同学们可用这几个步骤。今天讲的阅读方法,你们领会了吗?

  生:领会了!

  师:你们读了一遍步骤就领会了?(学生笑了起来。)我要考察一下你们,回去之后,同学们在课文后面的"选读课文中选一篇课文,用我们刚刚的方法来进行阅读,并写一篇阅读心得。下次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

  第二步,学生根据之前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巩固和练习阅读方法,并写了一篇阅读心得。

  第三步,阅读讨论,在交流中提高自我。

  师:我们上次一同学习了阅读方法,课后同学们进行了课外阅读,并提交了阅读心得。在批阅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做得很好,现在我们四人一组,进行交流。

  (学生们四人一组,就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交流,老师走动听取大家讨论。)师:大家都很积极,有哪些同学愿意向我们展示阅读心得或者讨论结果?

  生 1:我读的是《一个苹果》,这是一篇记叙文,时间是黄昏,地点是防炮洞,主要人物是火线运输员、我和我的连友。事件是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了"我"一个苹果,我舍不得吃,给了其他战友,战友们互相推让,苹果最后还是回到"我"手里,最后"我"决定一人吃一口,可大家却都舍不得大口吃,这么多人咬了,苹果还剩大半个。主题是战友之间相互爱护的友谊,通过这篇课文,我学到了要和同学之间相互爱护。

  师:说得很好,要素和主题都有,说明你确实认真读了,还有其他读了这篇的同学,有不同的想法要分享吗?

  阅读讨论结束后,笔者把批阅的阅读心得发了下来,要同学们对比其他同学的分享和心得,互相改进。

  学生的潜力是无尽的,只要给他一个方向,再给他一个舞台,那么他们所展示出来的将会大大超出你的期待。在整个阅读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巩固和提高,在接下来的阅读课中,也十分积极的参与课堂,使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的提高了。

  4.2.3 高学段:我要"乐读".

  在掌握了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的阅读方法,并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可以自己查字词,自己进行一定得阅读活动,甚至可以自己归纳文意、品味文章,这个时候影响学生学习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字认不认得"、"词明不明白",而是"愿不愿意读"、"喜不喜欢读"了。教师此时的主要任务便是在巩固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乐于阅读,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让阅读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的部分,才有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教学效果。

  高学段的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中"走神",缺乏学习的兴趣,无法真正体会文中语句的含义和文章的思想感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进入到阅读教学的情境中。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合理设置情境,必须先明确一点:情境是以"情"动人。所以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围绕"情"展开,诱导学生"入情".

  情境的设计可以安排在导入,也可以在课中,甚至是课后。导入是展开教学的第一步,把情景设置在导入部分,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与文本相关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课中的情境设计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调整,保证教学的有效展开。结语部分的情境设计留给学生无尽的思考空间,把文本内容在一次升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知识。要让情境的创设取得预定的效果,必须要满足以下两点:①教师要先"入"进去;②导入要切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学情。

  首先,教师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言语信息,还是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信息都会影响到学生。如果教师都在情境的门外,那学生又如何进得去?所以,要让情境有效,教师必须先"入"进去。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有感让力的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向学生传达信息,让学生受到感染,跟随教师的步伐,步入情境之中。

  其次,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情境的设计是为了服务于阅读教学的,所以情境的内容必须要切合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否则,无论情境设计得有多好,学生有多投入,都是没有意义的。情境的设计对象,主要是学生,能让学生进入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在情境设计中,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明确哪些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哪些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被拒之门外。

  最后,情境的创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力求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情境。

  教师的语言、多媒体的展示、课文的图片、甚至窗外的鸟叫声,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内外资源,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李吉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她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育时间和研究中,创立了"情境教学".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李吉林老师在《桂林山水》中导入、课中、结语是如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

  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如果有人到我们南通来,问你们,南通哪里好玩、美?你怎么回答?

  生 1:我们家乡的崂山挺美的,从上往下看,还能看见长江呢!

  生 2:我们家乡的濠河也很美,濠河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块翡翠!

  师:同学们,我们小小的南通居然有这么多的美,那么我们的祖国有哪些美的地方,有同学去过哪些明川大山也可以讲一讲。

  生 3:我去过杭州的西湖。

  生 4:我去过高耸入云的黄山。

  师:我们说了西湖,黄山,黄河,还有桂林山水你们听说过吗?你们去过吗?(学生摇头)老师去过,桂林的山水可美了,走在一副绵绵不绝的华中,我看到,很多外国朋友不远万里也来到了这里。(教师 PPT 展示)桂林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很美,那么美在哪?我们同学先到课文中来找一找。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没有去过桂林,学生很难凭空想象出具体的模样,也就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李老师先让同学们思考自己家乡的美,然后推及祖国河山的美,再交代自己去桂林的所见,一步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和桂林山水的美,学生虽未置身其中,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引发了学生要去探寻的激情,成功的激情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整个导入虽然只有 5 分钟,但通过李老师的这一段导入,学生积极性很高,学习情绪高涨,这为接下来的内容讲解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情绪基础。

  课中体会漓江的"静":

  师:那么漓江的水到底有多"静"?(展示一副漓江的图片)同学们看,漓江上面飘着几只小船,现在李老师和你们一起坐到这船上,我们一边在船上欣赏着漓江,一边哼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悠悠的响起,同学们闭上了双眼,甚至有些同学跟着音乐摇摆了起来,仿佛真的是在船上。音乐结束后,同学们还沉浸在美好李老师描绘的美好画面中,久久不能忘怀。)师:同学们感受到了漓江的"静"了吗?

  生 1:漓江的水太静了,我坐在船上哼着歌,好像整个漓江就只有我一个人!

  生 2:我觉得漓江的水太静了,静得一点水痕都没有,除非我们的脚或者微风拂过去,才会有波痕!(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回答的都很到位。)为了引导学生体味漓江的"静",李吉林老师通过图片、音乐等元素,引导学生"坐"上小船来欣赏漓江,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对漓江的"美"有一个全方位的感受。进入情境之后,关于"静"教师就不用在花时间为学生去解释,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真正体会了漓江之"静",对《桂林山水》的学习热情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愿意和乐于去进行学习,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爱学习,课堂发言不主动,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无话可说".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带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有可能"进入"课文,深入体味课文,让学生"乐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领会文本内容,并"有感而发",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3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让教师教学有效起来。

  教师是履行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的人,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要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我国向来关注基础教育,对小学师资的重视也是只增不减。

  近年来,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更是实施了"国培计划",并督促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好国家和学校这两个平台,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和学校的培养计划,并在保证正常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自我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教学有效起来。

  4.3.1 国培计划: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广平台。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即教师们常说的"国培计划",是 2010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开始实施的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国家级培训项目。这个项目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这两个项目,主要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的主要模式是通过组织支教的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去支教,"顶岗实习,让被置换出来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培训机构和优质中小学、研修基地进行为期 3-6 个月的脱产研修。"[1]

  这样,一是能帮组教师来似乎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批能起带头作用的专业骨干教师;二是能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以及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员提供一个契机,让他们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帮组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师这个职业,并为他们走上教师岗位打好基础。

  集中培训是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短期、集中的专业培训。以期能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高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首先,短期集中培训能节约时间成本,对教师的集中培训能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获。其次,它提供给教师与其他同岗位人员更多的交流机会,让教师在交流中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

  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培训方式,它让教师注册和进入专业专门的学习网站,通过线上观摩视频、发帖交流,线下研讨和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来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样,只要有电脑,只要有时间,教师都可以进入网站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灵活调整培训内容。相对于其他两种方式,除了灵活性外,这种模式覆盖的范围更广,接受培训的教师人员更多,对学校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少。

  "国培计划"对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和正准备走向小学语文课堂的应届毕业师范生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契机: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参加"国培计划",可以集中接触到更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并与他们针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能力;应届毕业的师范生通过参加"国培计划",把课本上的内容和实际的课堂结合起来,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去进行体会,不但能加深对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还能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3.2 学校培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学校是教师的工作地点,教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对教师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只有在良好的学校环境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营造一支良好的教学队伍应该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1 心灵关怀,呵护每一颗热爱教育的心。

  相对于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处在低阶段,学习中更多的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不但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培养,甚至有时还要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上的问题。

  另外该阶段学生自控能力不高,学习中难免出现一些教师预设外的情况,这些都加大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很容易让小学语文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学校要呵护教师热爱教育的心。首先,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举行团队活动,如歌唱比赛等,在丰富教师生活的同时,增进教师之间的友谊,培养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其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定期于教师进行交流,了解教师的心理状态,用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来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认同感。再次,学校要时时关注教师的情绪,敏锐的发现教师面临的困难,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更好的投入到教学中去。

  2 档期留白,给予教师提高的空间。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学业压力太大,要为学生"减负",教育局还颁发了相关的文件,来督促地区、学校来缓解学生压力。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了,教师的"教业"和压力也很大。备课、上课、批阅作业等。学生面对的只是一位语文教师的默写任务,语文教师面对的却是一个班甚至几个班好几百个学生的批阅任务。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的作业(尤其是作文)文字较多,内容范围大,又没有像数学一样唯一的数字答案,这都加重了语文教师的课外任务。加之部分学校为了"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把教师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有些教师从早忙到晚,连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的时间都没有,还拿什么去谈"发展"、去"提高"?四川省人大代表、蓬溪县下河街小学校长刘红梅女士这些年一直关注着优质教育的打造、教育资源之间的平衡等方面问题,她在 2015 年的两会中提出:适时调整教师编制,减轻教师负担,保证优质教育。的确,学校要保证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得到实施,就必须给教师的"档期"留白,有意识的给教师排出几节课甚至半天的空白课期,给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留白里,教师得到一个缓冲和调整的空间,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教学的工作中去,才能有机会停下来参加学校的培养方案,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水平。

  3 私人订制,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

  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发展要求和需求,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特征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学校可以安排语文学科责任人,或者小学不同年级责任人,按年级和学科,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进行协商和探讨,制定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尤其是对新教师和转型教师,要利用全校可利用的一切资源,采用"助教"、"导师"等方式,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4 拓宽方式,全方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是教师集中的地方,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方式时,可以采取集体交流的方式、竞争的方式。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常进行的集体交流是:集体备课,在备课交流中改进教学设计;集体评课,在评课中发现问题提升教学能力;集体讨论,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共探解决之道。常用的竞争方式是:

  说课比赛,在说课中改善教学;讲课比赛,在实际的课堂中发现优缺点,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和领导,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听课,以督促教师。

  4.3.3 自我培养:完善自我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

  除了国家和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培养。首先,明确自己所处的阶段,柏林纳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成新手型教师、熟练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每个阶段的教师都有不同的特征,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积累才能转型成下一型教师,教师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离专家型教师还有多远,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其次,明确优缺点,进行针对训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素养,这些素养互相交融,共同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支玉恒老师在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前,是一名体育教师,他首先看到了自身语文知识(拼音、板书)的不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针对性训练,为走向特级小学语文教师迈出了第一步。最后,要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尽量保证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和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与同事交流,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如何明确自己所处的阶段,如何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呢?面对这个问题,教师不妨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后,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的反思性总结,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再认识,是对教学的经验总结。教师在教学反思时要注意,一是反思要及时,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的活动蕴含了大量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教师要及时反思才能及时获得更多的教学感悟。二是反思不仅仅是反思不足,也要注重优点的反思。本着谦虚的态度,教师一般都是在探讨自己的不足,很少去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闪光点,在反思和反思后的调整实践中,教师花大量时间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却忽略了对闪光点的巩固和加强。这就导致教师的闪光点被弱化,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在教学反思中,对于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叙事交流".我们知道,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本人(教师)在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实践。"[1]

  研究是一种在事情发生前就目的、对象、过程明确的,是一项耗时长耗力大,不是任何教师都有条件参与的。在日常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参考这种模式,进行"叙事交流",即把发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典型的或难以解决的事件客观的记录下来,反复的思考,写下心得或疑惑,找机会向名师或同事叙述事件,分享自己的心得或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之进行交流,共探解决之道。

  叙事交流有两个好处,一是它叙述的是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参考性;二是,叙事交流是叙事教师先客观的叙述事情的经过,然后再谈自己的心得和理解,利于其他教师全面了解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

  下面是笔者和同事的叙事交流过程:

  第一步:尽量客观的陈述教学事件。

  事件:在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的讲解中,教师要求一名男生朗读课文,该男生站起来后,却一言不发。过了片刻,教师听不到声音,询问:"需要我为你起个头吗?"该男生却说:"我不想读。"教师吃了一惊:"为什么呀?是不好意思吗?"男生:"不是,就是不想读。"教师又说:"那我和你一起读,好不好?"男生依然坚持:"我不想读。"教师有些气愤:"不读就要站着,读完就可以坐下了。"男生:"站就站!"于是该生一直占到了下课。事后,学生向家长反映被罚站,家长打电话来询问,教师把事情经过告知家长,家长表示理解,但就罚站一节课表示不满,教师道歉后才罢休。

  第二步:进行反复思考。

  心得 1:无论课上发生什么,都要去照顾好学生的情绪,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心得 2:无论课上发生什么,都要努力的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但遇到这样的事情,究竟要如何处理?

  心得 3:遇到诸如此类的事,要如何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去照顾学生情绪。是否这件事当时要学生先坐下,再课后交流?可这样会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

  第三步:与他人交流。

  在反复思索无果后,笔者找到了一些同事进行交流,他们纷纷表示,这种事情,他们也遇到过,处理的过程也差不多。

  第四步:寻求更强助力。

  在这里教学的都是近几年统招的年轻教师,有几位老教师已经退休。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重游校园的老教师,便抓住机会与之交流。

  师:事情大概就是这样,您看我应该怎们处理呢?

  老教师:其实,在第二次讯问后,你就不应该再追问,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你可以对其他学生说"这位同学今天遇到了困难,有哪位同学愿意帮他读吗?"然后,课后与这位同学交流,交流时可以有意无意的提起帮他朗读的同学,事件中加入了一位他的同学,学生就不会太排斥了。这样,即保证了你的威严,增进了同学友谊,也避免了和学生正面冲突的场景,更不会发生让学生罚站一节课家长不满的事了。

  第五步:再次思考并分享解决之道。

  在听取老教师的话后,笔者又进行了思考总结,并把老教师的答案分享给其他同事,同事纷纷感叹道:"姜还是老的辣啊!"在上述的过程中,笔者首先把事件客观的记录下来,就避免了在日后的反思过程中,杂糅了过多的主观情绪影响事件的真实性。然后就该事件进行了多次反思,在反思中,笔者的情绪趋于稳定,能较客观的分析问题,并试图探讨解决之道。然后,笔者把事件客观的描述于同事和有经验的教师,与之共探解决之道。

  最后,笔者把得到的可用方案与他人分享。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笔者不但学到了如何克服当下的难题,还在反复的反思交流中学会冷静客观的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心"和"智"都得到了磨练,为笔者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当然,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自我培养的重点和方式也就会有所差异,笔者所提供的只是一般性的参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教师的自我培养是一个终生的工程,它应该而且必须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满足学生阅读学习的所需,从而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语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