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得再有感情些”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在 “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十点理由”的调查中名列第六,令人惊讶,促人反思。
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总是要请学生接二连三地起来朗读课文,而且经常问 “谁能读得再有感情些?”。而实际上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经常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且是有口无心地 “念着经”,平淡如水,无法读出课文中 “美”的容颜。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缺乏目的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郭思乐教授也提出: 要以生为本,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追求以生为本的课堂就是追求有效高效的语文。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认知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读出节奏美、画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一、掌握技巧,读出节奏美
着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把有感情地朗读谓之 “美读”,并且说 “美读要得其法”,要与作者心灵相通,必须 “设身处地”地读,必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当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读出语言之美。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如此指导学生: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句话朗读时,语速应当快一点” “某某词应当读得重一点” “某某词语之前应当稍作停顿” “这是个问句,句尾的那个词语音调应当往上扬” “你要把这个地方读出重音来” “你要把语速放得慢一些” “你不能唱读” “你不能拖腔拿调地读”等诸如此类抽象生硬的指导,学生往往听不懂要领,无法按老师的指示去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能读出感情,离不开教师的朗读示范和到位的点拨,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里要读得欢快而那里要读得忧伤,或为什么这里要重读而那里轻读。
比如: 在 《搭石》这篇课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形式新颖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 “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教学时,笔者没有让学生说说 “协调有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带着学生用朗读进入了 “走”搭石的行列中,先请一组学生来走搭石,“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让学生在 “走搭石”的节奏体验中掌握朗读技巧,然后再请两组学生跟着教师读,随着朗读节奏的加快,学生 “走搭石”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朗读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协调一致”。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 “美读”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掌握了表达技巧,感受到了节奏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读出画面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看似认真却又不着边际的指导: “你能读出人们欢迎周总理的热情吗?” “你能读出春天的五彩缤纷吗?”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现人们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 “丑小鸭太可怜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丑小鸭的可怜吧! ”……在教师云里雾里的指导中,学生凭借着已有的经验“云里雾里”地朗读,有时也会 “声音高亢,群情激昂”,但是,这样的朗读学生并未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感知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美读”就是要读出文章的美感,而美感则是综合运用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联想,从而在头脑中勾勒出美好的画面并产生美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给予学生自我感受的空间和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想象,去积极地勾勒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并感知文章的情境; 要善于化枯燥乏味的语言符号为具体丰富的语言形象,化一个个生硬的方块字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悦目赏心,能绘声绘色地朗读并能读出画面的美。
比如,教学 《一去二三里》这一课时,当学生学完古诗后,笔者播放悠扬的乐曲。当轻柔的小提琴曲在教室里里回旋时,笔者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 “在这座美丽的小村庄里,坐落着几户人家,他们正在升火做饭,烟囱里飘出缕缕青烟。远处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在山腰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 ”听到此,学生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笔者再让学生配乐美美地朗读古诗,这样,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乐曲开始朗读,小山村的美丽和幽静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别具匠心,读出情感美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会遇到师生对文章的感觉不一致的情况。老师觉得课文描绘的景色很迷人,故事的叙述很感人,但学生却感觉不到。原因何在呢? 由于受年龄、阅历及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比较浅显和直观的,要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老师要别具匠心,要善于搭建文章与学生情感之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进行角色体验。只有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充分感受到课文中角色的情感,才能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才能读出课文的情感美。
比如,在教 《四个太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落叶是如何邀请小伙伴的,笔者让学生扮成落叶并闭上眼睛,这时音乐声响起,笔者描述情景: 现在的你,就是那金黄色的落叶,穿着一身漂亮的衣服,阳光下的你特别惹人爱。看着这满园香喷喷的水果,你高兴极了,悄悄地,悄悄地从树上飘落下来,你好想好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小伙伴,请他们也来尝尝水果的香甜。学生通过这段导语进行角色转换,然后指导学生邀请小伙伴时应注意文明礼貌,并且对学生先进行邀请的训练,通过课件提示: 某某某,你好! 果园里果子熟了,有红通通的苹果,有绿油油的西瓜,还有黄澄澄的橙子,咱们快去尝尝吧! 笔者指导一个学生结合贴在白板上的精美的水果图片先练习说话,再请另一学生戴上头饰,进行演示。然后教师再声情并茂地说: 可爱的落叶们,出发吧! 飘到好朋友身边,飘到爸爸妈妈身边,邀请他们来品尝果园里的果子吧! ( 播放音乐) 。学生起身,有的邀请自己的好朋友,有的去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体验了丰收的喜悦,体验了与人分享的快乐。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体验,在想象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犹如身临其境,达到人景相融的美好境界。这样学生便容易情动而辞发,在朗读课文时也自然而然地读出情感。
四、反复回读,读出意境美
意境美是一种艺术创造。意境美的审美创造是朗读主体气质修养、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通过想象和感受,体味文字作品的价值,传达“辞己尽而势有余”的无穷韵味,从而获得美感享受。在阅读教学中,利用 “回读”,让学生反复吟咏,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回读”是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在感悟时不断重复朗读。在反复的回读中,人物的形象会渐渐鲜明,主题会层层突出。回读课文,让学生叩开心灵,融会贯通地理解课文。
特级教师王崧舟善于朗读指导,读的方法也很多,如在教学 《慈母情深》时,有想象朗读、对比朗读、带词入句朗读,还强调以情带读,读中悟情,但这些朗读中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反复循环式朗读。荡气回肠的朗读对心灵的冲击震撼而深刻。仅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一句,教师在课堂中引领学生朗读多达十几次,但每一次的朗读又都有些不一样的味道。这样的读是一次又一次地领悟,一层深一层地体会,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慈母情深处,学生的情感一浪高于一浪,怎能不领会到母亲的辛苦? 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不掀起情感的波澜呢? 学生后来激情澎湃,泪花闪烁,直至课后慈母之心久久不能挥去。
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无疑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有感情的回读胜于教师的精讲细说,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审美,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甜美、多情,意境深远。
“美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课文时,应该让学生在书声浸润下,用心灵去接触语言,以他们的视角对话于作者的心灵,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的过程中,通过声音的穿透,情感的相融,使学生领略到课文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读书的热情,滋润于文本中美的意蕴,享受课文中浓浓的美,这样的 “美读”即令人心动也令人振奋,从而真正沁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潘文彬 . 把纯美的语文献给儿童———对当下语文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EB/OL].( 2013 -07 -14) [2013 -11 -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语文课程标准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0.
[3] 郭思乐 . 教育走向生本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6.
[4] 佚名. 听王崧舟教师 《慈母情深》有感 [EB/OL]. ( 2009 -11 -24) [2013 -11 -20].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运用最少的教学资源,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性教学研究极具实际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必然性的发生了改变。随着教材、版面、教学手段地不断变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带给语文教学有便利、也有问题,本文针对小学...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的做出了如下表述: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阅读教学之根本.中国传...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既学到知识又能有兴趣的自主学习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培养的重点,也是对老师教学工作的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一、现阶段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一)老师教学观念落...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教学内容中的两个基本要求,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阅读就是让学生通过视觉通道输入信息,而写作则是通过文字输出信息。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却成为小学生久攻不下的堡垒,不光是学生怵阅读和写作,就是语文...
结论语文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一篇篇具体的阅读文本为依托,来向学生系统的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母语教学课堂,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关于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内涵,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我国大部...
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而个性化阅读指的则是以小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去阅读课文,积极主动分析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感悟,并且自己产生独特的体验与理解,可以充分发挥...
随着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学中不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不再是以教师传统的分析讲解为主导。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把握,自主探究,从中体味,获得感悟,培养鉴赏水平...
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的时候,需要深入研究合作学习的内涵,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能力的讨论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谈几点拙见,与各位同仁共勉。一、使学生由要我读向我要读转变,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学生思想转变的前提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必须先要更新...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提倡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充分阅读,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通过阅读培养情感。在新课程中再次把阅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提出来,受到了专家和教师的肯定。然而,有的教师只重视精读教学,留给学生在初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