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提倡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充分阅读,在朗读中感悟,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通过阅读培养情感。在新课程中再次把阅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提出来,受到了专家和教师的肯定。
然而,有的教师只重视精读教学,留给学生在初读感知阶段的时间比较少,全篇课文讲解细之又细,在小学生对整篇文章还不了解就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分析、段落剖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体悟而是别人将美丽的风景用相机拍下来打印成照片,说“你看这里的风景多漂亮,多美啊”的效果一样,是别人的理解。再缺少熟读教学过程,将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迁移),只是停留在教师的解释和强加记忆,所以应重视多给点儿时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动手动脑动心,老师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受,熟读感悟。
将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读”课文,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在阅读的“书海”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在大量阅读后很多文章的意思自然就显现了,自悟自得的情感印象也非常深刻。然而现在的教师不想充分放时间给孩子,认为一节课就 40 分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决定自己开讲。于是,教师把文章进行分段、归纳段意,再字斟句酌条分缕析,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意思,结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透,认知不清,此时学生所得到的知识全是教师强行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无需思考,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都是老师自己的感悟,把所有脑袋化为一个脑袋思想,化零为整。因此教师教学思路教法,让学生阅读实践,让他们多读多思,“落一叶而知秋”,让学生通过眼前所看到的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老师自己做回引路人的角色,省心省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问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要充分利用“三读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带着简单问题初读课文,学生通过讨论初步知道课文讲什么,教师及时总结 ;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词语、句段意思,通过小组讨论自行解决,此时教师巡视,适时点拨,针对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此时教师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再进行归纳总结,所以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才有深入的理解。正因为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阅读,创造合作学习条件,所以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课堂气氛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对知识的掌握也较牢固,深刻。做这样的老师很轻松但是做到很不轻松。
二、做个有“心”的引导者
阅读完全依靠学生自己也是不够的,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
在语文阅读教学时,老师抓往课文中的主线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让学生间去咀嚼语言文字,动脑讨论,教师旁敲侧击,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再进行归纳总结。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深入的了解。此时的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体验作者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
学生是艘小船,老师就是船的舵,启发点拨,负责大方向的掌控。
如在实践课上让学生“寻找春天的美丽”。当春天的到来,学生首先想到天气变暖,花儿开放,蜜蜂、蝴蝶……当学生在课外走上一圈,让学生找找春天的美,最后回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展现春天的美丽。当然,“生活的美好无处不在,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三、融情于“文”感悟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能洞悉原作者的内心,与他们产生心与心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交流,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在空间上与时空上的历史会话。但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与体验情感的共鸣传达到学生那还剩多少,及时听进了有多少会被学生理解吸收。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深刻领会没有捷径只能放手让学生朗读。因此,教师通过示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朗读,让学生在听觉、视觉、嗅觉感官三管齐下,插上想象的翅膀,亲身体会了才能有感而发,感悟文章的真谛,与作者心有灵犀,情感自然而然激发出来。新授课文时,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权利归还予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学的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小学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教益,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对生活的理解,对知识的汲取,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运用最少的教学资源,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性教学研究极具实际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必然性的发生了改变。随着教材、版面、教学手段地不断变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带给语文教学有便利、也有问题,本文针对小学...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的做出了如下表述: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阅读教学之根本.中国传...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既学到知识又能有兴趣的自主学习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培养的重点,也是对老师教学工作的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一、现阶段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几点问题(一)老师教学观念落...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教学内容中的两个基本要求,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阅读就是让学生通过视觉通道输入信息,而写作则是通过文字输出信息。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却成为小学生久攻不下的堡垒,不光是学生怵阅读和写作,就是语文...
结论语文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一篇篇具体的阅读文本为依托,来向学生系统的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母语教学课堂,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关于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内涵,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我国大部...
读得再有感情些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在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十点理由的调查中名列第六,令人惊讶,促人反思。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总是要请学生接二连三地起来朗读课文,而且经常问谁能读得再有感情些?。而实际上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经常是人在...
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而个性化阅读指的则是以小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去阅读课文,积极主动分析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与感悟,并且自己产生独特的体验与理解,可以充分发挥...
随着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学中不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不再是以教师传统的分析讲解为主导。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把握,自主探究,从中体味,获得感悟,培养鉴赏水平...
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的时候,需要深入研究合作学习的内涵,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能力的讨论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谈几点拙见,与各位同仁共勉。一、使学生由要我读向我要读转变,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学生思想转变的前提是教师的引导,教师必须先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