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美国学者 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 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 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 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 《故都的秋》 第四段:"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 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 那是一种什么情景? 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 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 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 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 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 "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 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 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 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重生.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 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 "学生马上想到"贫困", 再一点拨, 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 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 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 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 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 《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 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 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 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 ,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 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 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 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 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有的文献中提到,人只有在自主劳动中才有选择和被选择的权利,才能以完整的方式塑造和展现全面本质。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自主性劳动就是自主性学习。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从个人成长来看,实施自主学习都十分必要。一、语文...
《职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通过阅读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从深层次对课文进行品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标的内容,使语文阅读课堂...
读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然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书籍。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冲击,...
6结语随着新世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通过研究者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在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出了方法和策略,并取得了如下的初步成果:第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
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个性化阅读包含以下的内涵:1.认真钻研文本要立足于文本。2.加深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人文精神的领悟。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的重要性大大增强,高考语文命题的广度、难度进一步提升,使语文在总分中区分度最大,所以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得到普遍认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兴趣阅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也只是一味地讲,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懂,而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进创新...
第二学段处于低学段转向高学段的过渡阶段,在低学段激趣的基础上,学生喜欢阅读,并且慢慢形成了初步的阅读方法并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这一学段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阅读的方法与习惯,以便为第三阶段的自主阅读做准备。...
什么是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就是阅读几篇文章的阅读。但不能这样简单的理解,其实群文阅读真正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就是同时读三篇以上有些类似的文章,在阅读当中找出它们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即先异中求同,然后同中求异,最后最后归结并运用。群文阅读,类...
如今全球在信息化、技能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创新能力先决条件的创新思维的提升能帮助我国的科学技术乃至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对此,创新思维能力在我们有着越来越高吸引力。所以,我国的九年教育十分重视对教育接受者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