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

语文阅读课、评卷课的备课策略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9 共5212字

  新课程的理论像一股股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给古老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生的活力,促进它发挥着教书育人的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借鉴了发达国家 的课程理念,运用现代思维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现代语言学及课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虽然我们的老师经过一次次的培训,对新课程的认识逐渐从迷茫走向清晰,但我们还是发现,实施新课程后,不少地方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并不符合新课程的精 神,有的甚至是反新课程的.让我们把眼光投向我们教师日常的常态课研究中,看看我们究竟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做些改变.

  一、阅读课中的领悟、顿悟和积累

  我们平时很少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尽管在教师的工作中不断有业务能力的考查,有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有自上而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有各种形式 的课堂教学竞赛等等,但基本上不把教师的教学作为教师业务发展的基本话题来展开.即使是用以表现教师这门职业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资格证书"的考查与发 放,也是没有指标的.

  课堂上,教师就事论事,现炒现卖教学参考书上的言说,几乎成了文化贩子!君不见,在语文课上,面对学生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诸多见解,我们能做什么样的高屋 建瓴的剖析与深入浅出的阐述?学生巴望着能从教师的言说中,听到与众不同的声音,听到使他们情绪激昂的演说,听到令他们心灵震撼的思想.

  然而,日复一日,久而久之,我们的老师疲倦了,我们的学生厌倦了;我们的老师开始走捷径了,我们的学生也变得懒惰不堪,缺少领悟和思考.

  北师大童庆炳教授曾说过:传统汉语文教学提倡的不是科学主义的分析,而是"领悟"……学生是会长大的,也会变成劳动者,在这个成长、变化的过程中, 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领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储备在自己头脑中的讲稿和文章,会逐渐地用他的生命来领悟.开始可能是较低的三级领悟,然后是二级领 悟,最终是最高的具有创造性的领悟.

  下面我们来看黄厚江老师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的一个细节:

  师:首先我对课文的题目就产生了疑惑,"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的家?

  生:作者的家.

  师:对.是作者的家.可是,既然是作者王安忆的家,作者为什么不说是"我家的男子汉",而说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呢?

  生:课文中提到的这个小孩是王安忆姐姐家的小孩.

  师:哦,原来这个家不是作者的"小"家,而是一个比较大的家,还有作者的姐姐姐夫等其他家庭成员.除此以外,大家再想一想,从表达效果上看,"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有一种亲切感.

  师:对.表达出作者和孩子的亲切,可是除了亲切感呢?--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个题目读一读.想一想,如果要在标题后面加上标点,加什么标点好?

  生(齐):感叹号.

  (师在题目后面加上感叹号.)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一学生读.)他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自豪感.

  师:很好,同学们品味出了其中的自豪感.确实,作者在同外人讲述他们家的男子汉时充满了自豪.

  (教师板书:①比较大的家②亲切感 ③自豪感.)

  如果你是一个敏锐的听课者,就会由黄老师引导学生揣摩"我们"这一个细节发现他值得学习的追问艺术.第一次追问,用了"既然……为什么不说……而是 说……"于无疑处生疑,可谓"见缝插针";第二次追问,强调"除此以外",提示"从表达效果上看",可谓"有的放矢";第三次追问,将标点符号的知识和朗 读体验引进来理解标题的情感取向,可谓"融会贯通".

  建筑在高屋建瓴般的教学设计中的课堂里,学生才会有这般的领悟能力的产生.当然,这种课堂,是名师的课堂,与平常我们听到的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一 级教师,甚至高级教师的课堂是有区别的.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教师们的努力,何来特级教师们精彩的生存空间?但是,我们这些教师困 倦了,有什么样的鼓励政策来激起我们继续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下去呢?

  比如:对于知识的积累,我们是关注了,但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关注学生积累知识的目的,可能只在于应对考试,并没有从为学生打下民族精神文化底子的角度去关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例如,教学《东方明珠》一文时,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五光十色"一词的精妙,就出示了句子"塔上的灯 都亮了,非常好看"和"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请学生分别画一幅画.几分钟后,学生画出了两幅迥然不同的作品--一幅色彩单调,一幅五颜六 色.这样,学生就在比较中领悟并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对于值得识记的名篇名句,只要考试不涉及,一般不要求学生背诵,甚至也不想方设法让学生去熟读."多读谁不知道呀?这是个老掉牙的观念.这太陈旧了 吧?"要认识这个"读"字不容易."读"的内涵丰富着呢.读书要读--"熟".不熟,书是书,你是你,书没有进入你的心里;熟了,语言储备丰富了,张口提 笔,词句就会从你胸臆中自然流露出来.道理很简单:书面语言是精致的智慧的,发展语言主要依靠书面语言的内化.读里有内容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 里有词句的积累;读里有语感的养成;读里有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读里有音韵节奏的审美愉悦;读里还能潜移默化地感悟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等等.总之,学生精神 成长和语言发展都要靠多读.读得多了,学生的语文就如丘壑,虽然高高低低没有一定的章法,不成一定的体统,但书到用时方悔少,不就是没有一定的阅读量,缺 少一定的积累吗?

  至于顿悟,我们的关注更不足.顿悟是有价值的发现,它不会轻易地呈现.它似乎是在瞬间完成的,然而完成顿悟的瞬间之前,往往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思索.顿悟是思考的结果,获得顿悟,便有成功的喜悦.常有顿悟获得,便能促使学习兴趣持久地发展.

  让我们选取书中同一课例的对比来谈谈.《丑小鸭》一课,一位老师通过课件展示、想象说话、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来展现丑小鸭当时如何的不幸.老师这 样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丑小鸭身处逆境,毫不气馁.但听课者感觉到,孩子们在淋漓尽致、高度投入地表演"欺侮、嘲笑、讥笑"丑小鸭,内心深处体验 到的很可能是一种莫名的"快意".因为在孩子们表演如何"欺侮、嘲笑、讥笑"丑小鸭时,老师只字不提这样做与道德标准不相符合之类的话.如此"感悟",学 生"悟"出来的可能是如何欺侮他人,而不是如何面对挫折!孩子体验到的是丑陋而不是美感.

  还是《丑小鸭》一课,另一位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从最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批判,而是建设;不是展示 罪恶,而是将一颗爱与尊严、理想与诗性的种子悄悄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老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丑小鸭,我想对你说……"唤起了学生的真诚、善良、 尊严、虔敬、悲悯等美好的禀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听见这充满人性的庄严声音,将人类最有正面价值的精神财富提供给下一代,让他们学会体验爱与尊严、体 验善良与和平、体验诚实与虔敬、体验仁慈与怜悯.

  一句话,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我们教师人生修炼的道场.有时候,我们常常会遗忘,遗忘我们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缺少一份经营好的心情.

  二、评卷课也要与新课程接轨

  评卷课并不是语文课型中的主流课型,教师大多不重视,缺少研究,也很少对这种课型进行听课交流活动,其实反观一下是很容易发现其弊端的:

  没经验的年轻教师,从头到尾几乎是把答案报了一遍;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能在逐一报答案时作出一些分析,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答题;很有经验的教师不 仅会分析还会举一反三,从一道题中引申出同类的题来.一节课下来,教师往往讲得浑身冒汗,嗓子嘶哑,不可谓不认真,学生在试卷上用红笔改得满满的,也不可 谓不用心,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作以下的一些尝试和创新.

  1. 制作试卷分析评价表.评价表分为三部分:一是试卷基本情况分析;二是评议订正后的自我反思;三是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赠言、寄语.

  2.教师对试卷作好充分的统计分析,对学生答题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试卷实际情况在课前填好 评价表的第一部分,作好得分、失分记录,并进行先期的自我分析,尤其要对失分题目作出分析(如审题不清、记忆错误、知识点模糊、粗心、拓展阅读与积累少等 原因),然后自我订正.

  3.小组学习伙伴写上赠言,教师完成寄语,带回家请家长完成家长寄语.

  看似一个极平常的教学环节,道是无情却有情,因为在它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着憧憬的生命.有时一个小小的给分,甚至一个习以为常的符号,可以使一颗颓废的心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也可以使一个意气风发的学生变得心灰意冷.这儿有一个魏书生评分的很好的案例:

  魏书生老师在一次语文期中考试中,班上有一个学生得了57分,他不敢拿试卷回家.于是就去找魏老师求情:"能不能少扣几分?"魏老师笑了笑,说:"少扣不行,这样吧,就算老师借你5分.这下你敢回家了吧?"

  这个学生捧着改过的试卷喜出望外.后来,他像换了个人似的,学习非常认真.期末考试时,得了87分.于是,他又去找魏老师,天真地说:"魏老师,我还您5分."

  我们不能不被魏老师的给分艺术所折服.孩子本是天真可爱的,他们需要鼓励、信任,需要爱的滋润.魏老师"出借"的这5分,不仅立竿见影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他的心理上也会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教师把批改试卷看成师生间的一种情感交流,尽量地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激励,多一点温情,让冷冰冰的分数多点人情味儿.这样更有利于激发 学生个体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教师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给予及时、充分的指导和帮助,能取到极佳的效果.最后由不同的对象写赠言和寄语,旨在用 这种形式激励学生,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积极的心态.

  三、精心设计高效的语文活动

  课堂活动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有效参与的极好方式.但不乏有些为活动而活动的课堂,学生或演或辩,或评或说,忙得不亦乐乎,却未能静下 心来细细体验,对活动进行反思,更别说由此产生什么感悟了.活动五花八门,学生眼花缭乱.课堂上,热闹、活跃成了主旋律,教师在"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 学生"这一先进理念的引导下,抛出若干或大或小的问题,学生说说议议,畅所欲言,氛围着实轻松.其结果是:学生思维发散,结论参差不齐;教师模棱两可,你 好我好大家好.名为尊重学生,实则放任自流.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不应忽视自身的语文素养,忽略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抛弃可能高于学生的深刻见解,而应根据教 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统筹安排从课前到课堂直至课后延伸的各个环节,并于课堂中及时开启学生的智慧,适时精要点评,让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尽情发挥.让我们 看一则《陶罐与铁罐》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铁罐有长处吗?

  生:有,它很坚固.

  师:对,比较直观的说就是它很结实,不易摔破.陶罐有缺点吗?

  生:有,它容易被打破.

  师:也就是易碎.(教师分别在"美观"和"丑陋"两词的下方板书"易碎"和"坚固").现在我们把《陶罐和铁罐》的故事调换一下,不叫《陶罐和铁罐》,可以叫--

  生:《铁罐和陶罐》.

  师:说得好.铁罐有坚固的优点,陶罐有易碎的缺点.假如现在把陶罐当成很骄傲的人,把铁罐当作一个很谦虚的人,故事可以怎么改写呢?(板书:"改")比 如说,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铁的,一只是陶的.陶罐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铁罐子,你敢跟我比吗?"陶罐傲慢地问.

  生:比什么,比美吗?

  师:对,说得好.陶罐说:"你敢跟我比美吗?"铁罐说:"比美?--不敢,陶罐兄弟."这时候,陶罐会说什么?

  生:"我就知道你不敢,你这懦弱的东西!"

  师:对,就是这样编.现在同学们自由找伙伴编故事.

  (学生自由组合编寓言故事,约两分钟后各小组代表说所编的故事.)

  生1:……有一天,突然"哗啦"一声,楼层倒塌,陶罐给压碎了,而铁罐却完好无损,震过以后人们赶紧抢救这些东西,发现铁罐跟先前一样,把它擦干净去掉尘灰,依然像原来那么坚固、坚实.而陶罐却碎了……

  以下是部分同学所叙说的自编寓言故事--)

  生1:我写的是《黑猫与白猫》--农家有一只黑猫,还有一只白猫.白猫是一只波斯猫,它认为自己很漂亮,看到黑猫黑不溜秋的很不顺眼,所以常常欺负黑 猫."你这只下贱的黑猫,你敢跟我比美吗?"白猫傲慢的说.黑猫说,"不敢,白猫兄弟.我虽然比不上你美,价格也比你低,但我抓的老鼠并不比你少呀." "你给我住嘴!"白猫发火了.因为她最嫉妒的就是黑猫抓老鼠比它多.突然,一群老鼠出来了,黑猫一扑过去,便把老鼠给逮住了.这情景正好被主人看见了,第 二天,主人二话不说,便把白猫送给了邻居了.白猫问主人:"为什么把我送给邻居?"主人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猫才是好猫.我不要像你这样虽然好 看,但却好吃懒做的猫."

  生2:《梅花和雪花》……

  (该生讲述的是梅花以自己的清香瞧不起雪花,而雪花在冬天漫天飘洒,春天到后融化成水浇灌草木庄稼的故事.常言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花和梅花也是各有各的长处的.)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者精心设计了改变寓言,进行写作的活动尝试,且取得了成功.学生不仅通过品读,感悟了课文的寓意,还灵活地使用了课文中的语言 进行了寓言的重新创作.学生的创编能力、说写能力以及人文思想的教育均得到切实有效的增强,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无庸置疑是高效的.

  用活动作秀不对,"因噎废食"取消语文活动更不对.教师只有吃透新课标,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根据需要,适时引入自己精心设计的具有创造性、教育性、探索性的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在一封信中说:"为活动而活动,当然不好.任何事情,遗其本旨,流于形式,均属不好."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活动有重大意义,但不能滥用;只有抓准时机,选好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语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