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0 共4419字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的构段方法;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

  二、读中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拔,诱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描述"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在雨雾中欢笑."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创设情景播放有关杨梅树吮吸甘露的图景,启发学生由其意景美,下雨的声音,吮吸的样子,山林的景象,联想语言文字再进行描述.学生描述道:沙沙沙,沙沙沙,春雨轻轻地下,山蒙蒙,树也蒙蒙,杨梅树醒了,它伸伸腰,笑容满面拌擞精神,咕咚咕咚,多甜美啊!你看它那贪婪的样子,像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样,吸得多欢啊!那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它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那些嫩叶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啊"!多好的再造想象,感受到物的美,景的美,语言也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不仅能读出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就通过领悟储存在学生脑中.

  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程标准提出的"感悟、积累、运用",除了读之外,还在着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读是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说、听、写、思考、游戏等也是积累、感悟、运用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运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些方式往往体现为训练,就是"读"也是训练的一种方式之一.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减少教师对课文进行繁琐零碎地分析,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要求.这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把训练作为其核心内容,但也并非意味着语文教学不需要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以读为本"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积累、感悟"语"与"文",在多层次中品读中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图景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应当是有"语"有"文",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学科本色,既不能把研究重点聚集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又不能将学习焦点凝固在单纯的语言感悟上,强化了"语文的感悟",淡化了"双基的训练".惟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抓好,"强化人文","优化语文",我们语文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才能有望得以进一步的改善.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三、多形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读书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读与其它语文学习相结合:抄读,读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诵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表演读、读画、听读、读说、读写……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教《火烧云》这篇课文的4、5、6自然段时,由于这三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引读:"⑴师: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生读有关的句子(下用"生读"表示).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⑵师:忽然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⑶师:接着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天空里还会变些什么来?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①天空里出现或来了什么?②是什么样子的?③后来如何变化、消失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实践证明:通过引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可以习得方法,启迪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水到渠成,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厚厚的铺垫.

  四、自主阅读,放飞心灵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语文阅读不应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可见,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引导,给予浓墨重彩的强化,并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欣赏价值极高的地方.课文中有些描写精美的片断,它不仅内容生动,语言形象,而且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将这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进而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思,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鉴别与欣赏,熟读以成诵,积累美词佳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读者去品味.如何去品味?根据要求中将"正确、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难发现,读者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也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初读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耐心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顺畅.教师可利用范读、指读等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得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可见,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我们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积累,模仿,创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返回:语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