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作文教学论文 >

作文写作中要培养高中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4-23 共4152字

  中学语文教学对高中生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深刻,即具备一定深度。文章的深度与写作者思想深度密切相联,而思想深度来源于对事物所作的具一定深度的观察,来源于对所观察到的事物作具一定思辨性的理性分析。因此,提高高中生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使之达到一定的深度,是教师引导学生作文的第一步。

  一、观察需要发现

  观察是作者凭借感官知觉自然和社会现象以获取写作材料的过程。作文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而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触摸几乎成了奢望,写作教程却又不断地呼唤他们作理性的回归。高中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
  与苏东坡所说的“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同理,美丽的风景需要摄影师用头脑和眼睛去寻找、发现。如果观察得仔细就会“发人之所未见”,就会与众不同。再比如行走,不观察就是悠游自在,观察了就是发现之旅。所以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再单一乏味的生活也蕴含着情趣和意义,也能使人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在于对生活有所观察、有所感悟,从书桌中抬头后要多看、多听、多思、多想。
  我们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生活当中,但现实生活一般不能直接作为可供写作的材料,需要观察去“发现”,去采撷可用之材。为了使学生作文内容更丰富、思想更深刻,教师应经常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深入生活,亲近四季变换的大自然,观察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风俗趣事等,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培养学生关心现实、热爱生活的感情,使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表现出时代的气息和活力。罗丹在评论艺术时说:“美是到处都有的。”艺术如此,生活亦然。生活美同样是源于生活,又隐于生活。只有“发现”,才能识别,才能彰显。

  二、作文的深刻有赖于观察后的思考

  高中生作文的“深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二是能揭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三是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高中生的作文能否达到“深刻”的要求,取决于他们能否对事物进行认真的观摩、察看、谛视,能否进行深入地思考。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方式。此时,我们更要求他们的观察要避免肤浅、笼统、片面,而要力求有深度,这就要求观察要深入、全面,与思考相结合。
  所谓“守得青山有柴烧”,有了观察后的思考,学生的作文里便能体现出“生活气息浓”“、时代气息强”的优势。总之,学生只有认真地去观察学校、家庭、社会、自然,深入地去思考,才能挖掘到作文所需的人情事理,进而写好作文。
  比如写一篇记叙文,精彩之处不在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场景的叙述,而在于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抒情议论性句子。作文的精彩源于观察者通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察揭示出的启迪人心的某一规律。同理,高中生对生活进行认真观察后才可能获得有个性的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只有对生活有思考,有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才有个性,才有创见。再比如 2012 年广东高考作文中得 55 分的一篇作文《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作者听到了歌手郑钧的《回到拉萨》这首歌,心灵受到触动,并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迈出了到西藏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的脚步,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真正有趣的生活应该是内心的充分释放”这一观点之所以能不落窠臼、富有新意,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耳听眼见”的观察后还有独特的思考与感悟。可见,作文的深刻与高中生观察后的思考密不可分。

  三、思考成果的积累方法

  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地观察思考呢?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笔者认为及时地、详实地记录观察过程和思考的结果是最重要的。
  笔者发现布置相同的任务让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虽然他们都能够踊跃地参与到观察中去,但到写作文时,有的学生咬着笔头,抓耳挠腮,腹中空空,但是有的学生却一挥而就,文思泉涌,似有神助。笔者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没有把观察思考后的成果及时地保留下来。
  根据高中生这一群体观察与思考的特点,笔者为他们提供了点、线、面、体等四种不同程度的思考成果积累法。在开展具体的观察与思考时,可以根据观察目标和任务的不同,采用相应的积累方法,这对观察与思考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上述四种成果积累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要素积累法(“点”积累)
  要素积累法采用的是“4W1H”(Who、What、When、Why、How)进行要素积累,即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件什么事情、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方法通常针对的是孤立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客观事物或事件,进行要点式积累。观察思考时要积累这五要素,但具体运用到作文时则可视需要对要素进行灵活地取舍,有时保留最重要的要素即可。如 2012 广东高考作文 59 分的作文《我爱这时代》一文,用“药家鑫杀人、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动车事故、食品安全屡出问题”一句话说明当前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又用“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老外”、“争当志愿者”“、菜花甜妈”等事例来证明“这个时代离梦想更近,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机遇无穷!”对于这些事例共性的准确把握,体现了作者在平时观察思考后有着良好的积累。

  (二)追踪积累法(“线”积累)
  在实际生活中,事情通常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在不断地变化或者相互之间产生了关联。此时,我们需要在点积累的基础上,对事物或事件作进一步的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后,积累这类对象时,可以把时间作为单向坐标轴,变化着的事物或事件动态就是轴上的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新的事物或发生新的事件。比如以“责任”为话题作文,我们可以按由古到今的“时间”这条线,和由中到外、各行各业的“空间”这条线追踪积累与话题有关的事例。我们可以找到下列事例:孔子(楚狂接舆嘲笑孔子,但孔子认为正是乱世,自己才要肩负起责任,为推行“仁”而“知其不可而为之。”);鲍叔牙(齐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以社稷为重,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蔺相如(避让廉颇,以大局为重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魏征(魏征以兴国安邦为己任,是最善于进谏和敢于进谏的名臣之一。)。
  可用的例子还有岳飞、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马丁·路德·金、克林顿、赖斯、霍金还有鲁迅等文学家,邓稼先等科学家,贝多芬等音乐家,霍英东等实业家,刘翔等体育界明星……随着时代的发展,“责任”的内涵也是有发展变化,体现时代要求的,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三)纲要式积累法(“面”积累)
  但是,事情往往并非只沿着一个轴向发展,而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变化。此时,我们经过观察思考后需要建立起一点(事件原点)多面(多个特征)的纲要式积累,在这种积累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涉及到要素积累法或追踪积累法。这种积累法的结构如下图所展示,观察对象由众多的特征组成纲领,由此深入可以观察事件本身的真实形态。以央视热播的《百家讲坛》节目为例,其话题涉及到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可分别按学科作为一级提纲进行积累,然后对每个学科下所开展的内容特征作为二级提纲,由此延展开,形成一种平面式的积累。再比如,2012 广东高考作文 58分的作文《我想生活在唐朝》,作者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三句诗为小标题,分别从诗情、爱情、爱国三个角度把握唐朝的时代特征,这是“一级提纲”。接着作者再针对每个角度搜索有代表性的素材作为“二级提纲”。比如作者选取了唐朝“诗情”的代表性作家:比如初唐四杰的代表性人物王勃、诗歌革新的人物陈子昂“、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同时充分表现了唐朝诗人的精神风貌。
  他们的才情、傲骨、悲愤、孤寂、轻狂……这种纲要式积累展现出条理分明、丰富多变的优势。点面结合,更能使文章达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境界。

  (四)体验式积累法(“体”积累)
  如果只是停留在对客体的单一视角观察,相对是个枯燥、被动的过程,难以持久和创新。我们提倡,在对客体进行足够充分采集信息和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融入观察者的个人情绪、经验等主观感受,结合前面对客体事件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形成更加有深度的体验式积累。这种体验式积累的结构如上图所展示,情绪/经验(主观)、事物/事件(客观)是基础,其上才是高屋建瓴的思考积累。
  首先,我们通过体验历史作品,来感悟多角度审视同一事件的重要性。比如虽然同样是面对项羽于乌江兵败自刎这个史实,但通过体验不同人的作品,却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李清照在《夏日绝句》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是借项羽的宁死不屈来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而在杜牧的《题乌江亭》中提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则是批评项羽的自大,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惋惜他负气自刎,使英雄事业归于覆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王安石又针对杜牧的诗而写了《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是人心向背才是胜败的关键。可见对事件的观察可以融入自己的情绪、体验等主观感受。通过这种体验式积累后,学生视野开阔了,有更丰富的思想体验,文章就更容易写出新意。再例如,现实生活中通过生活体验的方式来实现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研究时,应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体验生产劳动、体验现代科技、体验大自然等,使学生们更全身心地享受生活、思考生活、收获生活。
  观察的目的在于发现,更在于观察后的思考。对外部世界的充分观察和深厚积累后,有助于打开学生写作文时的思路,且融入个人体验后的思考。如果这样,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写出有真实感情的、深刻而具有真知灼见的作文来。

  参考文献:
  [1] 郑念军.知识积累与快乐作文[J].文学教育,2012.04.
  [2] 李艳.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观察能力 [J]. 琼州学院学报,2008.02.
  [3]马兆华.陆机《文赋》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05.
  [4] 宋士芬.作文观察教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1.
  [5] 林芳.厚积薄发 做好作文积累[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6] 鲍龙江. 让学生用观察去跨越写作的“铁门限”[J]. 科技信息,2010.08.
  [7]王玉彪.读书 作文 积累 体验---也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