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临床上,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的不合格率高达9.4%,而80%不合格原因是因为血液标本的质量不合格因素造成的,其中,更是以护士采集标本因素为主,占了65%,已经成为了临床护理实践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1].因此,文章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各科室收集的1000分血液标本作统计学分析,以探讨出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以最大限度提高标本的合格率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现作入下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各科室收集的1000分血液标本作统计学分析,所有血液标本均由门诊采集室中的护士采用一次性的真空采血器来采集的,并由专门的护士送往检验科,在检验科由专门人员进行集中的收取。
1.2 方法:所有的血液标本在送往检验科之后,均有专门的人员进行集中的抽取。参照临床医师所申请的相关检查项目,给予血液标本外观的观察、采集的时间判断与检测的分析与复查等易有效判断该标本是否合格,判断其是否存在溶血、凝血与脂血、标本量不足以及抗凝剂使用不合理等相关情况,从而对那些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有效记录,并建立档案,标明不合格的原因,然后按照不同原因将其分类整体[2].若标本不合格,则同责任护士进行沟通后将标本退回,而后重新采集、检验。
1.3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3.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均值±标准差(x-±s)的形式与例数或%表示,并分别用t值与卡方值对数据进行检验,最终以P<0.05表示两组比较有着显着的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所收集的1000分血液标本中,质量不合格的标本有50分,不合格率为5%.其中,造成血液标本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为溶血,有13例,占了26%,其次,凝血、标本量不足与抗凝不全、取血试管不合理以及其他原因,分别占了20%、18%、14%、12%、10%,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各种体液特别是血液标本分析结果为医师进行病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倘若血液标本的质量不合格,必将导致整个检验结果的不正确,进而影响到医师对病症的诊断与治疗,严重时造成极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因此,本次研究就对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溶血、凝血、标本量不足与抗凝不全、取血试管不合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都是造成临床血液标本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①溶血。即标本在采集、运送或是保存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影响而造成血红细胞破裂,使得大量胞内物质被释放到血浆与血清中,进而造成检验结果的不正确。而这与采血针太细、止血带捆扎太紧、采血时负压太多,以及混匀标本时用力多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穿刺采血之前需进行局部的干燥,选择合适的针头进行采血,避免捆扎过紧,而后在分装时沿着管壁缓慢注入,并轻轻摇晃,避免受到剧烈冲击。②凝血与抗凝不足。多是由于采血不顺利、采血的时间过长与摇晃不均匀、抗凝剂使用不当以及标本过多等因素造成,故在采血时薛参照相关规程适度摇晃容器,时血液同抗凝剂能充分混合均匀,并在采血前运用适当抗凝剂。③标本量不足。采血过程中若血量不足也极可能造成化验项目无法完成,或是因试管中本存在稀释液,若标本来不足,也可能影响到检验结果,故采血时,需对被采血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暗示,若情况允许,可选择稍大一点的采血针,有效避免重复穿刺,并准确的掌握采血终点[3].④取血试管不合理。对于不同化验项目,其在血液采集时是有所不同的,有的要全血,有的要分离血浆或血清,故不同标本需选用不同试管,若采血时试管使用不当,也可能造成检验结果的不正确。因此,在采血的过程中,采血者要根据患者所检验的项目,合理的选择试管。⑤其他原因。如患者准备不充分、送检的不及时等,故在采血过程中,护士要积极引导患者做好临床检验的准备,明确要求其禁食10~12 h,并根据检验项目确定禁食内容,以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影响到检验结果;采血前,引导患者适当休息,采血过程中,若患者出现紧张情绪,需加强同患者的沟通,分散其注意力,以缓解其情绪。同时,在采血结束后,及时将标本送检,以避免标本变质或是受到污染,并嘱咐护工在运送过程中避免剧烈震动,进而最大限度减小标本的不合格率,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鲁美茹,米明仁。浅谈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抽血问题[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18-118.
[2] 邹龙娇,陈丽莎。基层医院血液标本的分析前质量管理[J].医药前沿,2012,2(19):356-357.
[3] 黄晓东。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9):5479-5479.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氨,氨在肝脏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尿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i7血清尿素氮的含量可以很好地反映人体内的肾代谢情况,因此临床中测定血清尿素氮含量的临床意义非常重人。为进一步提高肾脏疾病的临床诊断速度和急救效果...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产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HBcAb阳性表明机体曾经或正感染HBV,因此HBcAb成为实验室诊断HBV感染,以及流行病学调查中最常使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HBcAb阳性率远远高于其他HBV标志物,其是否由机体感...
肺炎是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而细菌感染则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因。因为婴幼儿具有的特殊性,且婴幼儿细菌感染性肺炎的早期临床症状常不典型,进展较快,因此寻找早期肺炎标志物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血培养作为经典的儿科感染性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在临床诊断...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及后基因组时代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不但发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特定基因的存在(易感基因)、状态(表观遗传学)及表达(mRNA及蛋白)有关,而且编码药物代谢酶的基因的多态性还与患者的疾病治疗特定用药密切相关[1],基因检测在临床上...
儿童梅毒主要是由于在宫内感染引起的先天性梅毒,少数可通过哺乳、输血等接触而传染。梅毒螺旋体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对胎儿及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小儿梅毒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发育,是一种严重影响婴幼儿身心健康的疾...
流感病毒每年均反复引发人类呼吸道疾病,给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目前预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接种疫苗。...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首先由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二人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还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产生密切相关.Hp检测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介入性和非介入性...
本研究考察了3种在RPLC尿液代谢组学中常用的流动相改性剂,进行了3种流动相的总离子流色谱峰个数和检测到的离子数评价,碎片离子的响应强度评价,离子的MS/MS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分别使用甲酸和乙酸铵改性剂是实现尿液中...
糖尿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而为保证糖尿病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有效治疗,需要通过科学的诊断方式来诊断并发现,为医生提供了有效的诊断依据,同时保证了治疗工作的尽早进行。...
不同检验系统的灵敏度、准确性等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检测系统测定结果间的可比性较差,患者在各个医院间经常需要重复检验,给患者、医院均造成了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基于该现实情况,实现院间检验结果互认非常必要。常熟市医学检验所是国内首家采用区域内集约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