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语避免断定——以「~~と思います」的使用为例

来源: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 作者:周芳
发布于:2020-06-22 共3735字

  摘    要: 含蓄、委婉的语言体现了日本人“以和为贵”的思维模式。其中回避断定表达或正面回答是日语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但在人际交往中,这样的表现方式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本文从以不同形式的回避判断入手,分析日本人的“和”心理以及在中日翻译中的注意点。

  关键词: 断定表达; 和; 日语; 克制;

  如今中国人赴日旅行已经屡见不鲜,那些实际去过日本、体验过日式文化的国人,对日本与日本人的印象到底如何呢?株式会社バルク集团针对“中国人からみた日本に対する意识”这一话题,采用线上问卷的调查方式,采访了394位实际去过日本的中国在住者(男性185人女性209人)。

  调查显示,国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基本印象中,有关说话方式的占比印象值得关注:礼仪正确的印象比达到63.9%,说话方式暧昧的印象比达20.8%。刘宗和在《日语与日本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须借助于语言”。在日本,节制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需要很自然地节制自己。一旦有很强烈的表达,就容易让对方感受到压力,被认为自己是在吹嘘,并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在中国,谦虚是美德,也被广泛认可,但不会像日本人一样在自我克制上下许多工夫[1]。

  一、否定、疑问的使用

  日语中,以或否定或疑问的形态传达肯定的意思,在日常生活被普遍运用。这样婉转的或否定或疑问的形态不但能让对方感受到回旋的余地,而且能充分表达自己隐藏的意思,避免尴尬。这就是日本文化中“和”的一种体现。

  第一组(1)ちょっと手伝ってくれませんか。(2)ちょっと手伝ってほしい。

  第二组(3)これは彼の梦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4)これは彼の梦です。

  第一组:句(1)、(2)虽都有需要对方帮忙的意思,但很明显句(1)在字面上并没有完全表达出“要求”的意思,而是以一种寻求对方意见的形式出现,但又切实地说明了自己的愿望。让人听后有感觉被尊重,也会更容易接受,答应对方的请求。与句(1)相比,句(2)就显得生涩强硬,没有回旋的余地。
 

日语避免断定——以「~~と思います」的使用为例
 

  第二组:句(3)、(4)都能表达这是他的梦想之意。同理,两句相比,句(3)以否定的推测语感、不能完全断定对方意思的谦虚语态出现。如此克制自己的语言,极易让人产生好感,顿觉对方修养良好,相处也会变得更加融洽。

  二、「~~と思います」的使用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语言表现心理存在差异。日本人为了避免让人产生强加于人的态度,在语言上,特别讲究自控。其中的一个典型语句就是「~~と思います」的使用,这种考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的[2]。

  第三组(5)ただいまより、会议を始めたいと思います。(6)ただいまより、会议を始めます。

  在日本,开会的时候通常会使用句(1)的表达。句(5)中的「たい」虽然只是一个表示愿望助动词,但与「~~と思います」连用,一方面可以表达出希望开始的心情和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出席会议的人接受“开始”这个动作。句(5)的「~~始めたいと思います」是句(6)「始めます」的委婉表达。「~~始めます」听起来比较强势,容易让人产生压迫感而不被接受。这就是日本人的语言表达心理:会多方面顾及周边人的感受。反之,在中国,这个“开始”通常被直译成「~~始めます」,而不会使用「~~始めたいと思います」。也就是说,中国习惯于句(6)的断定、清晰的思维模式。于是,多数人会把句(1)翻译成“现在,想开始……”“现在,开始想……”。如此翻译,出席会议的人就不会专注于“开始”这个动作,而产生其他想法。如:“大家还没有好好商量呢,就要进入下一步了?”“是不是想快点结束会议?”等。这是日本人与中国人的语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偏差[3]。

  日语中使用「~~たいと思います」,体现出了说话人回避自我独断行为的意志,表明了所做行为是在询问对方意见,并充分体谅对方感受基础上才进一步开展,是一种避免强加于人的克制表现方式。而中文中的“……想”是说话人清楚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是把自我的意志与想法清晰地传达给对方,与日语中的极尽克制表达相差甚远。中国虽有和睦相处的良好品德,但缺乏为了推进双方融洽谈话而下尽工夫的意识,可能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断定的表达。

  「~~と思います。」是一种对比较确定的事情又留有回转余地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这样的表达会让人“有路可退”。

  第四组あした王さんは来ますか?(7)来ます。(8)来ると思います。

  第五组これ、やれますか?(9)やれます。(10)やれると思います。

  直接回答句(7)时,表达的是“确定小王会来”;句(8)表达的意思就相对柔和。同理,直接回答句(9)时,传递出干脆、自信、断定的状态;句(10)的表达自信就没有那么强烈。

  「~~と思います。」在不同的场合,包含了不同的感情色彩,这种微妙的差异几乎不会直接翻译出来,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种难以透彻理解的语言表现。为了无损“和”,日语在类似的表达上下工夫的语句还有很多,「~~と思います。」只是其中之一[4]。

  三、多用假定语气

  在日语中,表现假定语气词有很多,如「なら」「たら」「と」「ば」等,为了和对方融洽地谈话,要做到避免断定表达。除了上述表现外,使用一些假定语气的语句,也是很必要的。

  断定助动词「だ」的假定形是「なら」,类似的假定词汇,在对话中能发挥巨大作用。以对方已经确定的表达为基础或者以自己的表达为基础,而要进一步对话时,如何婉转又确切地表达己方的意见,成为会话中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这时,使用假定词汇,就可以让语气听起来不是那么强人所难。正因为是在假设前提下进行的判断或主张,如果假设成立,那么也就意味着己方的判断或主张也相应地成立;反之,如果假设被否定,那么在对答时可以否定在假设的事件上,而避免了直接否定对方的判断或主张。

  第六组A:「あたしにできるかな?」(11)B:「きみなら、きっとできますよ。」(12)B:「きみきっとできますよ。」

  这样的会话,句(12)中并未使用任何假定的词语,是直接判断,并断言一定可以,是对结果的肯定表达。句(11)使用了假定的「なら」,是一种以有某种前提条件下,而做出后续判断,即使这种前提条件并不是必然条件。学过日语的人在使用日语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上述语句会翻译成“我行吗?”“你的话,一定行。”但是,反过来,把这个会话再翻译成日语的时候,就不习惯使用「なら」了[5]。

  第七组A:「のどが渇いた。水がのみたい。」“我口渴,想喝水。”B:(13)「水が饮みたいなら、このお茶を饮みなさいよ。」“你想喝水,就喝点这个茶吧。”B:(14)「じゃ、このお茶を饮みなさいよ。」那么就喝点这个茶吧。

  比较句(13)和(14),不难发现句(13)重复了对方的语句,有明显的延续性。使用的假定语气「なら」,是在对方口渴、想喝水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建议征询。一方面很好地顺应了对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顺畅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会话更显柔和。相比而言,句(13)的表达显得直接而果断,毫无商量的余地。

  四、多使用推量(推测)形词汇婉转表达判断语气

  「昨日の宴会はとても楽しかったようです。」「バスはもう来たようです。」「雨はやんだようです。」「あの店はおいしいようです。」「あの人はどこかで会ったことがあるようです。」等。上述例句中,都出现了含推测意义助动词「ようです」,表示婉转的判断。对客观的事情不直接判断,而是基于一定的客观根据作出推测,以自身的感受,委婉表达。表现出日本人充分考虑对方感受,避免独断而失礼的心理,是一种郑重的表现方式。

  这样的「ようです」一般都会翻译为“好像”“似乎”,在翻译上是没有问题的。“昨天的宴会似乎很愉快啊。”“公交车好像来了。”“那家店的菜好像很好吃。”等。肯定的回答一般为「ええ、このようです。」,这个答句翻译为中文是“是的,好像是的。”如此翻译答句,就显得很不地道,并未充分理解对方的意思,还会让人产生说话做事很随意,不稳妥的负面感觉。实际上,「このようです」就是肯定的回答,和「そうです。」的意思一样,因此就可以翻译为“是的,是那样。”但是不用「ようです」只用「そうです」却又不能充分传递出婉转又迂回的心理[6]。

  日语中,推测形的委婉表达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包含了深刻的表现心理。如何透彻揣摩说话人的意图,作出相应的对答,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及其复杂又艰难的。不仅要在会话的内容上,而且对于人物的相互关系、当时的语言环境等因素都要下不少功夫。

  日语表达追求谦虚谨慎感,中文表达追求清晰明了。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也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日语是内敛的,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是在判断表达上,在表示道歉、奖赏、责备等方面都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本文仅从日语避免断定这一个方面分析了日本文化中“和”思维模式的冰山一角。日语、日本文化,内涵丰富,今后,仍将以此为起点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 余彭年.中国人から见た日本人の言语表现心理[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5.
  [2] 王秀文.日语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郭创.基于米歇尔·梅耶新修辞观的日语暧昧性新诠释[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1):140-145.
  [4]吴铁梅.探析日语的暧昧性——从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风土和表现形式出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3(9):201-204.
  [5][日]岩泽绿.商务日语会话[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刘宗和.日语与日本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日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