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论文范文第六篇:探讨二语习得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作用
摘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二者的定义以及关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产生了三种观点:分别是无接口说、弱接口说和强接口说。该文着重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教学活动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如何应用该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实践起着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英语口语教学;
作者简介:付晓倩(1998-),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学等。;
1 前言
在二语习得的领域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仍然是令人关注的话题。在许多学者研究过程中,争议性最强的则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以Krashen为代表的无接口说认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二者是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显性知识无法转化成隐性知识,并且只能在二语习得的输出过程中起到监控的作用"[1].二是以Rod Ellis为代表的弱接口说认为:"认为显性知识是有可能转化成隐性知识的,但是这种转化存在条件"[2].三是以De Keyser为代表的强接口说认为:"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练习转化成隐性知识"[3].对于二者之间的定义,早有学者进行研究,也都存在不同的见解。本文主要分析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并且以弱接口说为依据,当二语习得中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时对英语的口语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将分析和讨论这些理论如何应用到实际的英语口语教学中。
2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定义
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定义最早的提出者是英国的科学家、哲学家Michael Polanyi.在《个体知识》中,Polanyi将二者定义为:人类中存在的两种知识。其中一种形式是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另外一种则是无法系统表述的知识,例如,关于我们知觉或感觉层面的知识。我们称前一种知识为显性知识那么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按照乔姆斯基的说法,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学习者是否可以熟练地表达这些语言规则。也就是说,在操作领域,学习者能否意识到他所学的东西且都能表述出来(R.Ellis,1994,25)。然而,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两个术语有不同的定义。
约克大学著名的语言学家Bialystok将显性知识定义为学习者有意识学习的知识。"区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键就在于学习者能否表达这种知识。"[4]而隐性知识指的是学习者无意识习得的知识,是学习者本能获得的,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熟练运用的知识,当我们能够辨别一个句子是对是错,能够凭直觉使用词汇和语法知识,这都是隐性知识的功劳。
Fotos认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的陈述性知识被称为显性知识,而相对应的程序性知识就是隐性知识。"[5]当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时,英语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
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关系的讨论,主要在于显性知识是否可以转化成隐性知识,如果可以转化,在哪种程度上转化,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问题。目前我们主要以三种理论来阐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分别是无接口说、弱接口说和强接口说,其中最站得住脚的还是弱接口说。
3.1 无接口说
无接口说的代表人物是Krashen,他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途径,一种是习得,另外一种是学得。其中,习得占据主要地位;习得的知识不能进行转化,并且学得的知识与习得的知识是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习得发生在学习者自然地进行沟通,此时学习者关注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这时产生了可理解性输入。有意识的学得是一种正规的学习状态,学习者要投入更多精力在学得上。有意识的学得可以帮助我们在与人沟通时改变我们习得语言系统的输出。基于该假说,我们认为,学习者依靠意识所学到的知识无法变成隐性知识,如果学习者无法内化所学到的显性知识,那么就无法在真正的交际环境中使用。因此,Krashen认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二者是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显性知识无法转化成隐性知识,并且只能在二语习得的输出过程起到监控的作用。
3.2 弱接口说
在二语习得理论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Bialystok(1994)针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他强调二者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会相互交融。Rod Ellis(2005)也持有中立态度,并提出:虽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某种程度下,前者是可以向后者进行转化的。这两位学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赞同隐性知识可以代表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而不同之处则在于显性知识影响隐性知识的程度。Ellis承认两种知识存在不同的体系,他认为显性知识是有可能转化成隐性知识的,但是这种转化存在条件。显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增强学习者的注意力,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该假说认为当学习者的语言形式达到一定程度时,显性知识是可以转化成隐性知识的,且在这种情况下以显性知识为基础来促进隐性知识的应用与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情况下,二语习得的知识的来源是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正规语言教学可以实现并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自动化。
3.3 强接口说
强接口说的代表人物是De Keyser,该假说与Krashen为代表的无接口说截然不同。此理论强调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且显性知识可以转化成隐性知识。De Keyser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等同于技能习得的过程,主要存在的技能习得知识过程包括:自动化知识阶段、陈述性知识阶段和程序性知识阶段。显性知识储存在陈述性记忆之中,隐性知识储存在程序性记忆之中。因此,强接口假说认为二语习得开始于陈述性知识然后经过不断的练习变成程序性知识。该假说的几个作用表现在:语言知识可以自动化使用;隐性知识更加形象化;陈述性知识更容易提取。
4 教学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英语学科中蕴含着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征。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包括小班授课、运用激发式教学法、交际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和学生自主讨论等。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教学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教学也成为交互性教学,可以实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当然,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教育者简单地传授,而是不断地对学习者进行启发和引导。因此,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增强情感体验,管理自己的行为。在教学起始阶段学生可能产生接受、认同,但是逐渐地,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快的氛围和创造的意识。
4.1 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以前那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他们想要的任何知识和信息,并且他们有胆量去质疑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当教师教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经历理解、质疑、确信、反思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起到良好的发展,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也起到了巩固作用。由此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教师应抓住这个过程去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表现出的反思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隐性知识。
4.2 教师从"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
学本教育是随着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而形成的创新理念。将着力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工作重心从以"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本教育立足于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生命本体,为学生会学、善学、乐学而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该现象,学生应该合理利用学习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自如地与人交流,也能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学者研究表明:学生获得很大进步往往处于无人察觉的时候,因此,教育者应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的地位。因此,教师必须要由"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践行当前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本教育".
韩愈在其作品《师说》中提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和解惑。关于授业、解惑,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接触到的,即传授显性知识;然而传道则是把隐性知识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的表面上,而是渗透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上。当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授知识,用积极的心态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一定会受到感染,更能够以饱满的感情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5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弱接口说,我们发现虽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存在不同之处,但是二者可以进行转化,即在某种程度上,显性知识是可以转化成隐性知识。因此教育者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以促进二者的转化。在传统的口语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隐性知识。我们承认显性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显性知识在口语教学中只是起到小部分的作用,而真正需要作为重点的却是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虽然是无意识获得的,没有明确目标和学习方法,学生可能都不清楚自己学习了什么内容。但是,逐渐地,隐性知识就会通过学习或生活反映出来。我国的外语课堂较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只能通过视频、课本等进行课下学习,方式比较局限,而且学生与以母语为英语的人沟通的机会较少。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创造真实的语境,促进学生学习隐性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5.1 提高隐性知识,采用学习策略
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只是教学过程中存在隐性知识、生活中存在隐性知识,还有学生的脑子里也存在着丰富的隐性知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自己和学生的隐性知识,将其与显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想法。这种情况下,元认知学习策略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不断地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进行监控和调节。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元认知策略,使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能够对自己的话语进行监控和调节,灵活运用已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5.2 重视语言输入,关注显性知识
强调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隐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只有大量地进行语言输入,才能促进隐性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量。学校应该增加外籍教学资源的数量并改善其质量,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通过这种途径,给学习者创造更多接触真实语境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使用多媒体或视频等对其进行拓展和补充。在教学过程也可以增添一些竞争性的因素如竞赛、游戏等,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新知识结构,勇于探索创新。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多说英语,并且鼓励学生课下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目的是增加学生显性知识的输入,增强显性意识控制语言输出的能力。
5.3 创造语言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一个优秀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起着促进作用。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可以使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课堂之中,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有效地学习语言知识,勇敢地用英语进行交际,使学生处于浓厚的英语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隐性知识,在恰当的英语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视、听、说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提升。这样不仅可以摆脱单调的课堂氛围,而且给学生展示的是一场视听说盛宴,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者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Sternberg指出:隐性知识是无法脱离载体的,也就是说,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学习者身心参与密切联系。如果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有优秀的语言环境作为支撑,那么口语能力的提高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5.4 更新教学方法,促使语言输出
在教授口语时,有几种方法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交互式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在这一过程,提倡合作式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促使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显性知识,学习者不仅可以增强显性知识的输入量,还可以发掘隐性知识。一方面,学生学习到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对口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现如今,学校都是为了应试教育而学习,而且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练习口语的时间较少,很多练习活动缺乏真实性,导致学生的输出受到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活动,来促进学习者练习口语,如角色扮演、讨论、采访等,让学生尽可能地多使用语言,加速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习者逐渐提高自身监控能力,促进隐性知识的灵活运用。
5.5 善于自我反思,增强自我管理
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隐性知识和学生的隐性知识,将其与显性知识进行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当学习者从主观上愿意学习,那么这种情况下,显性知识就会与隐性知识进行结合,才不会引起二者冲突,学习者才更有动力去学习。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递、掌握、批判显性知识的过程,而且是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断进行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那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也就是在进行自我反思。首先,教师需要进行自我反思,例如对自己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学内容、课堂等隐性知识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不断地反思学习者的知识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对二语习得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对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和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得出的结论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够自如地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采用学习策略,灵活运用隐性知识,善于自我反思,并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让学习者增加练习口语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语言的输出,促进学生积极热情地学习,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英语口语教学取得满意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Krashen,S Formal and Informal Linguistic Environment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1976(10):157.
[2] Ellis.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Learning of Language[M].London:Academic Press, 1994.
[3] De Keyser,R.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A].In C. Doughty &M.Long.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Oxford: Black-well,2003:313-348.
[4]Bialystok,E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 1978(28):69-83.
[5]周娜娜。二语习得中显性和隐性知识与英语口语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3)-82-83.
一、引言中国近代史进程中,1861一1901年的洋务运动即是一场近代化运动(夏东元,2010:1)。在翻译史研究中,已有洋务派翻译主张的评述,认为尽管洋务运动失败了,虽然洋务派具有不可救药的局限性与反动性,但是他们重视翻译、提倡学习外国的见解还是值得肯定的(陈...
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语言学家运用科学而系统的研究方式探索二语习得者在已学得母语的条件下学习其他语种的理论方式,总结出了二语习得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母语带给二语习得的影响有诸多方面,如语音、词汇、语调、语法、语境等诸多方面的束缚。长期形成的母语语言思维和语言组织习惯,对第二外语的习得造成较为重大的阻碍和干扰。...
语言在人类的社交过程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通用语言,它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绝大多数学习者都是通过学校课堂学习第二语言的,而教师在其第二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对学生的动机乃至学习效率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表扬就是其中之一。...
一、引言Palmer(1986)认为情态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与观点在语法上的表现,或者说是表达说话人对命题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看法或态度。他指出情态包括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语言中与认识情态有关的判断涉及三种概念,即推测、推断和假设;道义情...
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社会性,所有被研究过的语言都表现出的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不同程度的包含着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也是自然语言的存在形式之一。这一领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步发展的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拉波夫(...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也已日益凸显。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已渐渐成为国际社会中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马上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本文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不良影...
然而,本研究限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有些变量未能采取严格的控制,未来研究应该对实验材料的熟悉度、任务难度及其他因素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以进一步增强实验的效度。而且,本实验的对象只限于韩国学习者,未来的研究可考虑扩大到其他母语背景的学习者。此外,...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常用于测量二语隐性知识的方法主要有限时语法判断、口头诱导模仿,以及近来讨论和应用较多的单词监控范式和视觉-世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