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认为是一个纯粹语言问题,被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饰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在语言平面加以研究。但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普遍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饰手段,更重要的是人们认识新事体的需要,是多义词产生的重要机制。
一、隐喻和转喻
在日常生活中,当新的概念、新的范畴出现时,人们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词语,而是利用大脑认知活动的特点,通过意象图式的作用,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用已知的、具体的事物表达新的、抽象概念,这样一来就产生两个认知域,即由源域到目标域(或的域)的认知投射或映射。
这种投射有两种,一种是从物理的概念域到抽象概念域的隐喻投射,另一种是从基本层次范畴到高级层次范畴或低层次范畴的转喻投射。
1、隐喻《现代语言学词典》将“认知隐喻”
定义为:“指一种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人类语言和认知中起必不可缺的作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包括日常会话,都是通过隐喻来体现世界观的(概念隐喻)。”在隐喻这一认知机制中,源域被部分地投射到目标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这两个认知域是不同性质的,两者之间的投射是建立在它们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相似性基础上的。通过投射,源域中具体的事物概念与语言完全转移到目标域中相关联的抽象事物和概念,于是一个词的意义具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的不同的而又有联系的义项,扩大了语义范畴,多义词也就这样产生了。
2、转喻
转喻也是产生一词多义的重要机制。我们用一个实体去指另一个相关的实体就称为转喻,转喻是一种基本认知特性。人们极为普遍地采用事物某一个容易理解或是容易感知的方面去代表事物整体或是事物的另一个方面或是其自身的一部分。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以事物之间的邻近性为基础。如果说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那么转喻则是同一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种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例如“手”可以指代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水手;神枪手。这是以人从事生产劳动的主要器官代替专门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二、用隐喻和转喻分析“火”及其词族
1、“火”之义项浅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火”包含七个意思,见下:
(1)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火光火花灯火点火(2)指枪炮弹药:火器火力军火走火(3)火气:上火败火(4)形容红色:火鸡火腿(5)比喻紧急:火速火急(6)比喻暴躁或愤怒:火性冒火心头火起他火儿了(7)兴旺;兴隆:买卖很火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火”有七个相互有联系的义项。在“火”的这几个义项中,“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是它的中心意义,而其他的义项都是从这个中心意义通过词义的扩大、缩小、类比、转义等方式发展变化而来的次要意义,这些次要意义并不是孤立、凭空产生的,而是与中心意义密切相联,围绕中心意义演变和发展起来的。
2、“火”及其词族的隐喻转喻基础
“火”可以指人、事物等等,从词义结构来看,汉语“火”显示为一词多义;从词语认知类型来看,属于基本等级范畴词。从认知角度对“火”进行审视可以发现其多义系统各节点上的联系,隐喻和转喻对词的多义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词义由于隐喻和转喻的作用发展出其他义项。
火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一基本范畴。以火的功能用途为源域,其他事物为目标域形成投射,如“炉火、灯火、战火、炮火、心火、妒火”等,这里包括了以非生物为参照的“炉火、灯火、战火、炮火”;以人体为参照的“心火、妒火”。两个域的投射中,我们可以看出完全相同的基本范畴之间是不存在投射的,火为源域的投射中就没有以光焰作为参照系的。
对于抽象层面上“火”的认知,人们无法通过直接观察或接触进行,主要是借助隐喻、转喻手段来实现的。从视觉来看,“火”自身发光发热,而且能够在遇到不同的化学元素时产生不同颜色的火花,虽然最常见的是燃烧钠元素产生的黄红色,但这足以说明人类依靠眼睛来感知自然界的光明和色彩后,自然会把与其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去做投射,于是就产生“火红、火树银花、火狐、火腿”等词,这里是转喻认知。在“火”源于身体经验的认知系统中,人们对“火”这种现象主要是以触觉为中心构成隐喻转喻的,例如“热火朝天、火爆、火速、”等等。因为人们在把手放在获得周围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热度,而且火越旺盛,热度就越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发现火的这个特性以后,就开始用它来煮食物,更是产生了相关的饮食文化,所以人在通过隐喻转喻对“火”进行认知时,触觉占了明显的优势。
人通过社会经验而形成的对“火”的隐喻认知系统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两个层面之上。首先是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隐喻。在日常中,人们看到火的自然属性,联想到身体有炎症或者遇到发怒的时候,气血上涌,体温升高,就像火在燃烧时产生的热度,于是就产生“上火、火气、火性、冒火”等。火的燃烧速度很快,难怪古代宫殿最怕的就是火灾,因此,在抢救火灾的时候非常紧急,一刻都耽误不了,投射在人们其他的日常生活中,就产生了“火速、火急”等。其次,与社会生活经验相关的隐喻。军事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火器、火力”中的火被隐喻为枪炮弹药。经济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层面,“买卖真火”隐喻为生意兴隆的场面。
现代汉语“火”及其词族中的词语大量存在隐喻现象。如“火候”隐喻修养程度的深浅:他的书法到火候了;“火爆”隐喻旺盛热闹:牡丹开得真火爆。“火”及其词族中还存在着一些转喻的现象,如“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渔火”实际上指代渔船里的人等等。
“火”词族中还包括了大量的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处于词与语的中间位置,包含了大于词的信息内容,有着丰富的意义。它们一般语言通俗,反映出人们的心愿,记录了社会生活和人生经验,被群众广泛使用,道理深刻,意思新鲜,说得形象生动,简练透辟。由于它们描述的是一个特定的情形,表达的却是一个更宽泛的含义,所以其中有着不少的隐喻。如“不到火候不能揭锅”,这里是说时候没有到的话就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则是以火来隐喻人,说明作人要实在。
由以上分析可见,隐喻和转喻与多义词的产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们的概念系统,决定着人们语言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付翃.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甄别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2] 黄萍. 论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产生的影响[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4).
[3] 姜雪.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 [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 (2).
[4]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 李妍妍语言中的范畴化与隐喻认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 (5).
[6] 刘利华从认知角度解释动词多义词的形成[J].《零陵学院学报》,2004 (5).
[7] 赵爱萍从认知角度看隐喻 [J].《鸡西大学学报》,2007 (5).
[8] 赵凌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 [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1956年建市,现辖一县三区、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铜陵本地话为吴语宣州片方言,铜陵市区亦有江淮官话。铜陵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近年来我市提出打造生态山水铜都...
本文立足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从语言学本体论、语用学以及社会语言学出发,对统计数据加以分析说明,探究首都高校大学生汉语言礼貌性的表现手段和遵循原则,进而揭示现当代大学生礼貌语的使用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城市学...
余华是目前我国在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作家之一,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深受英、法、德、意、韩等国读者的喜爱.2004年,余华在法国被授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作者曾通过中国知网查找余华资料,当搜索余华并点击进入...
引言同《红楼梦》和《论语》等其它许多中国典籍一样,《聊斋志异》也不断被不同的译者翻译成英语,慢慢完成了其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是《聊斋志异》英译的第一次高峰时期。在此期间,许多西方汉学家,如德国汉学家郭...
第五章年度新词语使用的时空分布统计分析年度新词语是人们社会语言生活最直接、最真实、最生动、最急需的反映和记录,同时也是顺应媒体快速、准确、生动地传递信息的需要的一种时代产物。近年来,年度新词语在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
语言是一种符号,承载着情感、信息、社会发展的印记和人类进步的脚...
一、语境及隐喻研究概述(一)语境研究概述语境研究是多学科的交叉性课题,一直以来就是文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这一交叉性学科已经被新时代和很多伟大的学者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其研究的演...
研究语言,对隐喻绝不陌生。隐喻发轫于修辞学,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就是文学研究的热点。曾有学者这样赞誉:所有比喻中最光辉、因为最光辉也是最必然和最常见的隐喻,可向百科全书的任何词目挑战。早在我们传统的《诗经》中,先人们便已开始熟练地运用明喻、...
摘要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它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强调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其理论符合现代文本理论的发展方向,由此受到了普遍重视。从互文性这一角度对广告语篇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广告这种极其简洁的表达方式下所蕴含的丰...
任何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有限的语音、语法和无限的词汇组成了人类用以精确表达和交流的语言的整体,而其中词汇是最重要的要素,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最丰富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语言离不开词汇,一个人词汇量的多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