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推动下,城市现代化经济与文化体系得到有效完善。农村也逐渐加深与外界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来提升农村经济文化水平同时,将其特有农村文化推广至全国,乃至世界。如何通过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农村文化魅力,继承并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成为教育行业重要任务。本文将结合《农村文化生活》一书,分析农村文化运用于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探讨将农村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优化策略,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应用价值。
张华超主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的《农村文化生活》,以引导农民崇尚现代先进文化的需求为切入点,在简要概括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基础上,依次阐述农村饮食文化、年节文化、婚丧文化、民间文艺和工艺等内容,利于读者全面认识到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和具体信息,为其探索农村文化应用于美术教育中的意义提供思考方向。此外,本书每个章节结构十分清晰、明确,先是通过单元提示与学习任务模块告知读者阅读重点;之后导入对应案例并进行点评,加深读者对农村文化生活的理解;最后,利用相关链接、小知识的形式促进知识理论延伸,有助于丰富该书内容体系。
美术教育不但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艺术修养重要途径之一,还能充分体现社会生活、历史与文化间的融合艺术。教师实施美术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性,是实现理想教学效果重要基础,所以,教师须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制定综合全面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目光,并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其积极主动性。在教学资源与设备相对于城市来说较为短缺的农村,教师可从其特有农村文化着手,提炼出特色鲜明的教学资源,并将之有机融入美术教育中,丰富教学内容,建立独特教学体系同时,加深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促进美术教育发展具有以下应用价值:
第一,增加美术教育亲切感,拉近教学课程与学生间的距离。
农村文化包括农村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体系及传统文化资源,其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可大幅度加强本土学生社会认同感,使其在接受美术教育课程时,产生强烈共鸣,进而缩短教学课程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教师实施进一步教学。该书从农村饮食文化、民风民俗、民间工艺方面,讲述农村文化生活多元化与丰富多彩的特征,使人们切身感受到农村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此情况下,美术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转变其教学理念,根据现代教育需求有效开发农村文化资源,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物融入美术教育,引发学生兴趣,加强其主动深入学习的意愿。
第二,强化美术教育对各地区艺术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
目前,因用于美术教育的通用教材版本较为单一,学生可选择性小;再加上各教师教学经验和课程所获教育资源均有所不同,所以美术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存在差异,难以适应不同地区艺术发展需求。而农村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则可强化美术教育地区适应能力,缓解教学内容范围有限的不良影响。该书开篇就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农村文化生活发展现状,使人们充分知晓健康的农村文化生活相应知识理论,并通过接下来的叙述对农村文化生活有深入解读,以便为构建适应地区发展需求的美术教育模式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可先深入分析学校与本土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在遵循国家教学标准与原则前提下,将农村文化巧妙应用于美术教育中,以弥补教材单一、地区教学资源差异的限制,实现理想教学效果。
第三,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加强学生对农村文化发展进程的了解。
各地区农村文化都是经过历史沉淀而成,既蕴含地域文化独特之美,又有着别样风采的自然之美,这对于完善美术教学内容体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所以,教师应积极了解这些资源,不断地挖掘其应用价值,全力思考如何将其与美术教育融为一体,找寻一个合理的融合点,并通过设置实施美术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在促进农村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的同时,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地区文化形成历史。该书最后一个章节介绍了农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向读者讲解了农村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策略的具体内容,不但能最大限度发挥农村文化资源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用价值,还可为教育者将农村文化资源合理应用于美术教育提供借鉴作用。
农村文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与自然之美,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农村生活的认知,体验大自然之魅力;还是提升美术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人格魅力、吃苦精神、爱国情怀的重要辅助因素,因此,教育管理者应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美术教育特征、学生学习状况,通过对应教学活动与教育项目明确美术教育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上,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农村文化合理应用于美术教育中,促进现代美术教育综合教学水平的提升。该书知识理论全面、实用性强、趣味十足,既可为农村文化研究者提供参考作用,也有助于人们深入解析农村文化,从而为促进农村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值得人们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