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

新时期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困境及优化途径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作者:徐波
发布于:2021-06-19 共6693字

  摘    要: 新时代青年有能力、有担当、有理想,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就有前途、有希望。我国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报国担当与爱国自觉的品质。而此种品质的培养需要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协同作用。本文基于高校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统一性,确认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统一、教育逻辑一致以及教育效果互促的关系。而后分析基于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困境,明确国防教育在教育指导思想的认知存在偏差、教育资源投入并未实现协调性、教育工作过程存在不协同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创新优化路径:明确教育目标相似性、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遵循教育逻辑共通性。

  关键词 :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国防教育,

  Abstract: When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are capable, responsible and ambitious, a nation or a country will have the future and hope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of our country should have the qualities of serving the country, taking responsibility and patriotic consciousness.The cultivation of such qualities needs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Based on the 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confirm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hav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unity of educational objects, the consistency of educational logic and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effects.Then it also analyzes the dilemma faced by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ew Era, clear and definite the problems that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has cognitive bias in the educational guiding ideology, that education resources did not achieve coordination and that there is non-coord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for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ew Era, that is, clearing and defining the similarities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following the u-niversality of educational logic.

  Keyword: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高等院校德育大纲有关文件中清晰提出,要着力把主体军政训练与国防教育切实融进思政教育体系当中,在协同发挥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综合育人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时代化扩充及变革。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塑造教育队伍和学生群体民族意识、国家安全思想的关键支撑。基于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国防教育,要重新审视现阶段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加强思政教育育人价值精神和国防精神的双重构建。
 

新时期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困境及优化途径
 

  1、 高校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统一性

  1.1 、教育对象统一

  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所面向的对象均为在校学生群体,所以两者在教育对象层面具有统一性。伴随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经济因素、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形势以及分配方式逐渐趋向多元化发展,社会大众思想活动所具备的差异性、独立性、多变性以及选择性愈发强化。[1]这一现象,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真正明确创业意向、自强意识、成才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想信仰模糊、政治观念迷茫、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团队合作与诚信意识薄弱、心理素质较差以及艰苦奋精神弱化等诸多问题。在新情况与新形势下,强化学生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共同承担的历史重任。

  1.2 、教育逻辑一致

  思想作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逻辑,二者在意识、理念、精神与觉悟等层面的教育逻辑具有一致性特点。在指导思想层面,二者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等为根本指导,旨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在教育理念层面,二者均主张以生为本,所有教育活动均以学生现实需求及实际状况为着眼点。[2]并且,二者均基于如何培养人这一时代问题,明确提出落实大学生群体全面、综合发展的新理念;在知识传授层面,二者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承担着依赖不同渠道面向学生群体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使命,而这些知识既涵盖专业的国防知识,也包含与学生们生活、心理、学习及工作等层面息息相关的理论知识,旨在拓展学生思维模式;在素质能力培育层面,二者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均强调学生们在学习与接受理论知识时,可把所学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切实提升学生生存及发展能力,培育其思维能力和积极进取意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1.3、 教育效果互促

  思政教育、国防教育与其各子系统间相辅相成且互相影响。首先,思政教育贯穿在国防教育工作的各个角落中,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加强。国防教育作为集思想意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科,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普遍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为基础,借助学生军事训练与日常国防教育,在无形之中熏陶学生思想和情感,使其明确积极三观;基于爱国教育进行国防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爱国意识,深化其爱国情感,养成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以及自信心;将国防教育作为媒介,有助于培养学生群体优秀的文明行为及道德品质。[3]其次,思政教育课为国防教育开展提供特殊的教育资源,加强国防教育实效性。我国高等院校蕴藏着充实的思政教育素材和资源,将这一教育素材和资源作为媒介,可有效延伸国防教育渠道,深化国防教育实践。而在国防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隐性因素,如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融合国家历史实情,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爱国意识,所以二者在教育效果方面有着互促性。

  2 、基于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教育指导思想的认知存在偏差

  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国防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及质量息息相关,是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着眼点与落脚点。所以,高校国防教育根本指导思想应涵盖基本方向、布局、最终目的与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防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其关键在于为谁服务。在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层面,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已十分明确,但社会大众认知却尚未达到准确状态,主要呈现在:首先,在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方向层面,部分院校还停滞在学生军训方面,认为组织学生站军姿、走队列、叠军被,便是落实国防教育。也有部分院校组织学生学习军体拳与擒敌拳,或瞄靶打子弹等,并未真正从战场需求的视角考虑问题,也未从国防动员视角实施国防教育。部分院校甚至把国防教育视作点缀,教育工作浮于形式,基本方向存在偏差。[4]其次,在国防教育基本布局层面,部分高校在国防教育方面缺乏统筹规划,缺乏专人专职负责,场地与器材等建设不足,并未对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国防教育进行持续性规划。最后。在国防教育最终目的层面,部分高校把国防教育目的定义为培育青年学生群体克难吃苦与遵章守纪的优秀意识和意志,忽略了国防教育对我国国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只是把国防教育视作一项程序,虽将国防教育纳入必修课体系中,但并不关心该课程的最终目的。

  2.2、 教育资源投入并未实现协调性

  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开展普遍面临着教育资源投入不协调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在人力支持层面,多数高校存在“一刀切”现象,缺乏培育高校国防教育专业化师资力量的渠道,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普遍由校内其他公共课程授课教师担任,而这部分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且系统化的国防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其知识与能力结构难以应对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国防教育要求。并且,高校国防教育授课教师职称、薪资待遇以及职务等方面还未建设健全的评定制度与人才市场体系。其次,在物力供给层面,高校国防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明显随意性,缺乏专业化教材体系支撑或虽有相关教材但缺乏规范性,导致国防教育存在短期化问题。[5]同时,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有机整合需要的基础设备设施数量不足、质量较差,在教育场地方面也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最后,在财力配套方面,资金保障不足,国防教育工作开展的资金保障主要来自学校自身投入或教育部门面向国防教育事业建设项目的财政拨款,资金投入相对有限,导致国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经费使用捉襟见肘。

  2.3 、教育工作过程存在不协同问题

  现阶段,从整体上来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已经迈进健康发展之路,但是国防教育事业发展还相对迟缓,导致两者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难以实现协同进行。究其原因,一方面,两者教育目标尚未实现高度统一。[6]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基本处在游离状态下,欠缺基本的融合与交互,存在严重的本位主义理念,并未在具体教育工作中生成互补效应。另一方面,教育手段参差不齐。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国防教育,枯燥乏味说教的多,而真正内化于心的则较少,很难满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个性化诉求及身心发展需要。除此之外,教育载体实效性不足。相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国防教育在教育载体方面总体上较为单一,并且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实践操作层面的冲突矛盾亦时有发生,两者教育合力效应还有待激发。

  3 、基于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创新优化路径

  3.1 、明确教育目标相似性,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作为行动的重要导向,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实效性、系统性以及复杂性,借助两者深度结合不断深化对青年学生群体的积极价值引领,从而引导其成为新时代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者、传播者与践行者。一直以来,我国均始终强调青年对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换言之,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坚定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与国家、民族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国防教育,其价值指向是着力培养有担当和有责任的新时代青年人才,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育坚实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于教育目标层面有着相似性,均指向推动学生全面且自由发展,促进大学生们综合素养有效提升。对此,在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应以明确教育目标为前提条件,将厘清教育目标相似性作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环境下国防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强化教育新合力,切实树立并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2 、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挖掘育人成才的关键载体

  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对国防教育实效性具有直接影响,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挖掘育人成才的关键载体,对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国防教育创新优化以及教育实效性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积极完善师资力量构建。高校要统筹协调思政教育部门和国防教育部门,由两部门共同主导相关师资队伍的选拔和聘用工作。始终坚定教育者先受教的观念,在国家军事院校内部构建国防教育领域的专业教师培育平台,这不但可承担军队方面的国防教育任务,而且还可将这部分师资力量合理分配至地方院校从事国防教育课程教师。同时,对现任国防教育授课教师及军事院校的专业教师实施系统化培训,追赶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的脚步,以便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协同发展。明确教育管理与教育工作者的职权,进行合理分工与有效部位,发掘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人才优势,持续拓展其国防教育价值和功能。另外,对于国防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应进行单列,构建合理与完善的流动渠道。另一方面,提高物力供给力度。高校要把军事理论课程引进教育计划当中,将其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实现与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协同推进,从而充分满足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需求与期待。各所高等院校应协同教师队伍推出具备本土化和国际视野的高质量教材,革新国防教育话语体系。增加物质、设备与场地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力度,有效整合学校颞部资源、汇集校外资源,不断提升物力供给与利用的合力效应。除此之外,提高财力支持力度。首先,要构建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专项拨款,以及社会力量着力支持的新格局,为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其次,要优化资金效益,将论证、预算与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使资金在公开透明的条件下使用,切实弥补资金效益较低的短板。

  3.3 、遵循教育逻辑共通性,建设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首先,尊重主体性,切实发挥创造力。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国防教育,其作用主体均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是两者的逻辑起点。所以,在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要始终坚定以学生群体需求为基本导向,注重学生们情感诉求,设计并组织具有趣味性和人文关怀特点的体验式教育活动。一方面,深挖教育媒介的情感附着点。[7]分析学生群体思维模态、行为动机和思政教育、国防教育之间存在的共通性,以此为出发点建设教育机制框架。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激发大学生群体兴趣。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不能只采取以往单向灌输的模式进行教育,还要有效运用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新媒体平台,包括QQ、微信及微博等平台,通过图文、视频、漫画以及音频的形式,并适当融合积极的网络流行话语,便于学生们接受和认同,进而实现从教育形式到教育内容的情感共鸣。另外,组织特色化教育实践活动调动学生情感共鸣。教师可带领学生们参观着名遗址和遗迹,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等,加强学生们对于国防教育的情感认同与概念认知。其次,加强协同性,推动整合力提高。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国防教育是复杂且系统化的工程,在此过程当中,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是重要构成内容,在推动二者结合过程中要重视整合力的提高。所以,高校国防教育应重视有机整合教育主客体、教育方式和环境等诸多要素,生成教育合力,从而达到更佳的教育成效。具体来说,高校在此过程中要注重顶层设计,将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有机结合加以统筹规划。同时,思政教育要有意识地把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国防理念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国防教育中培养学生群体树立积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以及政治观点,真正实现国防教育的核心目标。最后,强化持续性,促成催化力生成。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促进国防教育改革发展,是持续、长期且不断递进的系统过程。在此过程中,关键在于实现学生群体的情感和思想认同,即如何有效实现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协调发展的亲和力。基于心理学理论,人在接纳某个事物时会历经四个阶段,包括图式认知、局部同化、行为从众以及结构顺应。所以,学校方面应按照宣传教育、同化激励、依从肯定以及创造巩固四位一体的教育发展逻辑范式,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和国防教育有机整合,实现二者教育过程的充分融合与对接,进而加强教育实效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迈进了新时代,国家国防与军队建设,以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亦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新时代思政教育背景下,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各所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究国防教育创新改革路径,构建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机制,健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积极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持续加强学生群体国防理念和爱国意识,进而为有效实现中国梦、实现国家奋斗目标,落实民族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胡胜,崔博鹰周雅露新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82-86.
  [2]张建刘亮李承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155-156.
  [3]宋永强将国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1(1):98-99.
  [4]罗光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88-90+97.
  [5]罗强强张晓松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10-114.
  [6]黄月胜杨素霞,黄婧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国防教育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85-89.
  [7]王泽宾,闫利兵,赵勇“强军梦”视域下高校退役复学学生在国防教育征兵I作中时效性提升探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6-109+80.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原文出处:徐波.基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05):114-1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