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传播日益提速的今天,国内的印刷媒体纷纷倡导新闻报道的视觉化。现在媒介进入了图像浏览的全新时代,新闻媒体的读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而是非阅读者,是报纸的“浏览者”,新闻媒体要保证适应他们的阅读习惯,就要采用更多的非文字报道,更多地采用以市场化报刊的编辑理念。“增加图片,精炼文字、贴近读者”,已经是印刷媒体人的共识。媒体对图片的需求空前的巨大,社会大众对新闻图片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新闻照片不仅仅拍摄重大新闻、政治事件、天灾人祸,而且一些现场感强、贴近生活、形象生动的民生新闻照片也越来越被媒体所重视。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通俗一点的解释,民——人民,人们,普通人。
生——生活,平常事,常态。民生新闻摄影就是拍摄普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摄影活动。普通人,普通事,本身不像重特大事件,有明显的的新闻价值,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在普通中寻找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的确对新闻摄影人是一种挑战,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记者要有很强的社会洞察力、思考力以及对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解读能力,敏锐的新闻价值感知力。需要摄影记者能够深入到普通民众中,感受普通人的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民生新闻的摄影记者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从时代背景相关联来挖掘拍摄报道内容.
什么样的普通事?什么样的普通人?才有新闻价值,才有拍摄报道的意义,这恐怕是困扰民生新闻摄影记者最大的问题。如何选择?《新民晚报》的摄影记者雍和给出一个很好诠释。这个人,这件事与时代背景有没有本质关联?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有没有意义?这首先是雍和选择拍摄内容的先决条件。时代的背景和框架是雍和拍照的重要出发点,用雍和的话说“最好的照片就是,今天是新闻,到以后就成了历史。”雍和的照片更多的是环境、细节、情绪、信息量、趣味点、他们互相渗透、容量很大。这些组合把时代大变迁中的种种细节微妙地传递出来,没有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却有摄影者的洞察力和深刻性。例如:作品《物价飞涨》1987,图中两个上海老阿婆边吃包子,边聊天,单纯看图片,很平常,再看它的时代背景,在经济改革浪潮的影响下,从 1985 到1987 物价指数上涨了 13.7%,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大幅上调,而且这股涨价之风从上海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因此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作品《奥运新人》 2008,新人登记结婚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是2008年8月8日这个对中国人来讲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登记结婚在当时就有很大的的新闻价值,现在看来就是一段历史了。
摄影师可以从国家和地方最新颁布的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入手,挖掘民生民事,也可以是社会热点、文化思潮、流行时尚、市政举措等影响下的普通民众的生活。
二、注重新闻主体的瞬间抓拍.
新闻摄影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事件拍摄下来,而是要注重现场抓拍精彩、典型、鲜活的人物瞬间形象。瞬间性是摄影的本质属性,也是摄影最具魅力的特性之一。著名的法国街拍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勒松就是以瞬间抓拍而著称,他的许多照片也成为摄影经典而广为传颂。一张好的瞬间新闻照片不仅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而且可以提升照片的新闻价值。雍和的作品《动迁咨询》2005,摄影者在一对正在进行动迁咨询的男女居民眼神中飘过一丝怀疑的瞬间按下了快门,那怀疑、猜测的眼神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的栩栩如生,也成就了一张优秀的民生新闻照片。
抓拍摄影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卡蒂埃·布勒松式的抓拍,是在被摄对象毫不知情的状态下,迅速按下快门记录被摄者最真实自然的瞬间状态。
另一种方式就是摄影者首先要和被摄对象勾通交流,征得对方的同意,并且积极配合摄影师,摄影师可以在对方完全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伺机抓拍。
艾米丽·诺丁汉在其博士论文“镜头的两边:街头新摄影与个人空间”中研究了特写新闻摄影师与其摄影对象之间的短暂关系,这一关系尽管只持续了数秒钟或数分钟,但它极大的影响了照片的效果,同时也影响了拍摄对象与摄影师相遇的感受。她在研究调查中发现有86%的人同意拍摄,原意和摄影师合作,甚至会留下姓名和地址,她还发现那些强调与拍摄对象建立某种关系的摄影师要比那些仅仅把他们当作被拍摄对象的摄影师更容易获得满意的反应,她的这项研究表明细心的摄影师更容易被其拍摄对象接受。诺丁汉的研究结果和卡蒂埃·布勒松的方法尽管具有差异,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具有他自身的优势,摄影师应该自己决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抓拍方式。
三、注重收集相关的背景故事.
民生新闻首先是新闻,所以必须要具备新闻要素,作为新闻照片来讲,能传达的信息是有限的,要达到新闻传播的要求,必须要借助文字来补充说明,完整新闻要素,达到图片与文字的平衡,做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不仅仅会拍照片,而且还要会写。写文字说明,首先要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摄影记者要培养访问的自觉意识,有意识地收集与该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相关的背景故事,中国青年报的资深摄影记者贺延光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拍摄的一张新闻摄影作品《背儿子回家》,很多人都被感动了,这张照片也成为当时被新闻媒体采用最多的照片之一,父亲背着遇难的儿子步行25公里回家,中间有很多媒体记者都拍了发到网上了,其中有一张是《潇湘晨报》的一名年轻记者拍摄的,构图和细节都很好,但是却不被人知,原因就是这位年轻记者,只知道按快门,什么故事不去问,只发了一张照片,结果就是悄无声息。可见背景故事和新闻照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相关的新闻背景的文字说明,照片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新闻价值。
图片的背景故事要写明的内容包括:是谁?发生了生么事?什么时间?结果、影响如何?什么原因?摄影师可以通过直接访问当事人、走访周围群众、现场勘察、咨询专家等方式获得。
四、注重特写照片的拍摄.
特写照片是指那些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表现,反映了一种社会变化、社会发展趋势的照片。它记录的是平凡琐事,日常事件或生活片段,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时效性也不是很强。这类图片近年来开始在中国的市场化媒体上流行,被称为中国新锐媒体的《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新民晚报》等都设有特写照片专栏,这些照片还被图片库大量的保存。特写照片涵盖面很广,以至于有人给出这样的定义:除了事件新闻照片以外的所有照片。美国著名的新闻摄影教授肯·肯伯拉(KenKobra)是这样表述特写照片的:“特写照片是用新的方式报道古老的故事”,“记录下可以永恒回味的瞬间”。拍摄特写照片的决定权是摄影师,摄影师选择拍摄时间和拍摄地点,摄影师对照片有更多的影响力。比起事件新闻来,图片编辑可能会更喜欢特写照片,许多报纸的编辑认为,由于读者每天沉浸在事故、火灾、政治与经济新闻等沉重抑郁的消息中,对于报纸而言,轻松、愉悦、质朴、幽默、非常规的特写照片可以为读者提供一道视觉甜点,让读者得到视觉上的放松与享受。
特写照片要避免陈词滥调,那些镜头永远都是对准公园里的儿童、老人,街头情侣等的特写照片,已经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那些能够使人类获得共同的情感体验的事物都是很好的特写摄影的拍摄对象——模仿大人的孩子,戏剧性的巧合、不协调的场景等等。例如:
武进群作品《甩手小“掌柜”》1993,画面中一个小男孩背着手扬着头走在前面,他妈妈两手拎着书包,水壶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虽然是张背影照片但是看了却能令人发笑,引人深思,现在看来依然是一张很好的特写照片。贺延光的一张街拍照片《拖大箱子的小女孩》,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穿着一件小旗袍,拖着一个和她身体很不相称的硕大的行李箱,大步在街上穿行,这种不协调,在大街上是那么的引人注目,是一张很成功的特写照片。
对于摄影师来讲,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特写摄影。比如可以到你从未去过的街道走一走;选择一个词汇,例如“爱”来作为拍摄主体,然后去寻找能够反映这个词汇的例子;从摩天轮上、游泳池的水下、滑梯下等这样一些独特的视角进行拍摄;试着用用一些特殊镜头如鱼眼镜头、微距镜头等等。每个摄影师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你就容易走向成功。
在最合适的时间,到最合适的地方,站最合适的位置,用最合适的构图,抓最合适的瞬间,按下快门,这就是新闻摄影。作为一名民生新闻摄影记者,一定要站在最佳的位置,不断的努力和尝试为自己开垦出一片宽阔的天地。
参考资料:
《图像时代——新闻摄影传播学》周家群 安徽大学出版社
《报道摄影》曾璜 浙江摄影出版社
《美国新闻摄影教程》 肯尼斯 .科布勒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摄影》2006 、1《中国摄影》2008、12、10
现代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之前,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1],是教师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的预期效果进行的课前全方位、立体化和动态化的教学策划,也是教师将...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石,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实际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此举可以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拓展军事高科技视野,掌握军事高新技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
1、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内涵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ofAppliedPsychology,缩写为MAP,是国家2010年新开设的专业硕士[1]。它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心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应...
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方法、原则,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人财物进行科学计划协调控制与指挥,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一、加强中医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