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收入公平分配问题探析
【绪论】基于公平观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绪论
【第一章】马克思公平观的演进与发展
【2.1】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2.2 2.3】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现状的影响
【第三章】马克思公平观下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运用马克思公平观审视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成因
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视角来看我国收入分配的情况,其包括收入分配存在的明显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导致收入分配出现问题的原因都已经比较突出,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节 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以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视角来看,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区域收入不平衡突出、社会阶层间收入差距不断明显等四个方面。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我国收入分配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饱受有关部门和相关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虽然目前部分学者提出从倍数对比方面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若从绝对差距方面来看,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与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正在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点在历年来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反映尤其明显。
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第六章人民生活中6-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中如表 2-1 所示,1978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是 2.57∶1,2002 年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为 3.11∶1,2003 年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则达到 3.23∶1,2006 年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为 3.28:1,收入差距绝对总量为 8172.5 元;2007 年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为 3.33:1,收入差距绝对总量达到 9645.4 元。自 1978 年开始,我国城镇及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总量均在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从 343.4 元上升至 26955.1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增加了 26611.7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 133.6 元上升至 8895.9元,人均纯收入总量增加了 8762.3 元。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2002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总量为 5227.2 元,而到了 2013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总量已经上升到了 18059.2 元。同时也有学者指出,从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角度来看,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11倍,而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 3 倍,因此得出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幅来看,后者确实要超过前者。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确实是有了显着的降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也增长迅速,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绝对总量差距是逐年扩大的,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也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重要表现之一。古语云“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现在这句话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男女都怕入错行”.根据我国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不同行业之间导致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巨大的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和一般问题,转而成为社会上非常普遍的问题和难题。
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第四章就业和工资中4-15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中如表 2-2 所示,2013 年,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主要有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低的主要是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都明显低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为99653 元,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为25820 元,平均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的工资是平均工资水平最低行业的工资的 3.86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第二低的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为 34044 元,与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之间达到了 2.92 倍的差距,由此明显的可以看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是很大的。
2005 年,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 38799 元,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为 8207 元,平均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的工资是平均工资水平最低行业的工资的 4.73 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第二低的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为 13876 元,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之间达到了 2.8 倍的差距。2010 年,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为 70146 元,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为 16717 元,平均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的工资是平均工资水平最低行业的工资的 4.2 倍。由此可见,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很大了,虽然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的工资与平均工资水平最低行业工资的比值由 2005 年的 4.73:1 到 2010 年的 4.2:1 进一步下降到 2013年 3.86:1,但如果从相对数量的差距来看,这一数字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反而从 2005 年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工资与农、林、牧、渔业的工资之间的差值为 30592 元上升至 2013 年的 73833 元(金融业的工资与农、林、牧、渔业的工资之间的差值)。因此,国内工资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之间相对数量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愈演愈烈。
三、区域收入不平衡突出
区域收入不平衡现象也是我国收入分配的重要问题,而且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也比较久,且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的历史来看,以国家层面为例,我国改革开放后因为发展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国家政策等方面导致的区域收入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
根据 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第六章人民生活中 6-6 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如表 2-3 所示,2013 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32472 元、22736.1 元、22710.1 元、22874.6元,其中东部地区是中部地区的 1.428 倍,是西部地区的 1.43 倍,是东北地区的 1.419 倍。尤其是改革后国家在经济发展建设中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使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越来越大,东部因为原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人力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该地区居民收入总量最大,增长速度也最快;中部地区因为资源丰富、接近东部这一区位优势,经济也获得了较快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均仅次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因为历史发展因素导致基础不足、交通条件不好、人力资源处于劣势等因素,所以经济发展水平最低,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对西部大开发,给予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使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超过东部和中部地区,但因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不足等因素,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依旧处于国家最低地位。
根据 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第六章人民生活中 6-21 分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如表 2-4 所示,2013 年上海作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全年 4 万元居于全国首位;甘肃作为一个典型的西部省份,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有 18964.8 元,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上海是甘肃的 2.31 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共计有 8 个,依次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天津市、福建省、山东省,分析其地理区位,发现均为东部沿海地区省份或者直辖市。具体来看其中上海市、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于国家领先地位,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已经超过 4 万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甘肃省则不到前者的一半。由此可见,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已经非常巨大,虽然两者之间的比值已经从 2000年的 2.5:1(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比值)下降至 2013 年的 2.31:1(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比值),但如果从相对数量的差距来看,这一数字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反而从 2000 年的 6993.9 元(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值)上升至目前的24886.6 元(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值),这说明目前我国区域收入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且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四、社会阶层间收入分化加剧
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在我国建立并获得长足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使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收入分配当中。因此上世纪 80 年代之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比重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很多人因此成为我国首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这本来是我国政府盘活市场经济、完善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但因为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比重持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对比普通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形成了一定的不公平性。同时,因为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流动情况较差,所以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获得的财富不断积累,使得这种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随着财富现有的流动方向不断明显。
简单而言,正如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拼爹”一样,部分人因为历史原因而积攒下了大量财富,其在储蓄和投资方面也就具备了更高的能力,也就是目前社会上经常说的“钱生钱”、“用财富创造更大财富”,而普通人不仅收入低,同时还要支付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类生活必需开支,能够积累的社会财富就很少,自然也无力拿出财富进行投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失去了依靠这种途径获取财富的机会。这种局面必将导致社会居民财富间不平等地位的扩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小,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已然非常巨大,已经形成了“倒二八型”的财富结构(即社会上百分之二十特殊群体拥有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财富,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普通民众却只拥有社会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财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奢侈品消费量最为巨大的国家,中国游客因其豪爽的购买方式、强烈的消费欲望在世界上闻名;同时我国富豪数量也迅速增加,统计数据显示到 2014 年上半年,我国拥有十亿美元以上财富的超级富豪已经多达 152 人,排名世界第二,超过千万以上财富的富豪超过109 万,已然形成了数量庞大的群体。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超过 13 亿人的基层民众却也在房价暴涨、物价飞涨的局面下精打细算的维持着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无法独立承担购房、购车等方面的消费而不得不求助于父母,还有很多人为节省开支只能在繁华的城市中通过租住地下室、合租、住郊区等方式为梦想打拼,富裕阶层与普通民众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企业家精神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在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上,对企业家精神的探讨更是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与此同时,由于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体认存在诸多分歧,企业家精神也是颇具争议的研究领域。有些学者热情的赞扬企业家精神,也有的学者...
2005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早就存在,但作为一个二级学科体系来设置和加以研究,这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
目录摘要一、劳动价值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发展二、劳动和价值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1、科技劳动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重要劳动2、精神劳动成为创造精神价值的重要劳动3、现代经营管理劳动日益成为创造价值的主要劳动三、重视科技与管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
摘要目前西方很多国家就存在着寻租现象,当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也不例外。寻租行为的理论时间兴起短暂,但是其理论普遍影响了政治学的各个分支,也为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行政管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群体性寻租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在中国的经济市...
一、引言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发展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085.72万户,比上年增加118.04万户,...
5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价格机制的基本思路通过对我国保障性住房价格管制下的租值消散的产权经济学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暴露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制度设计存在着漏洞,监管不严格,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没有动力积极推进保障性...
中文摘要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是由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本研究共分为五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此次研究的背景、目的、国内外...
一、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与实体资本和金融资本严重的过剩积累相关。自20世纪70年代初系统性危机出现以来,伴随着利润率的深层次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出现了一次新的长期过剩积累,这是二战结束后开始进入上升阶段的康德拉季耶夫长波(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
马克思并未在他的划时代巨着《资本论》中集中研讨“技术史”的相关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及其发展的历史不在马克思的视界之内,更不意味着马克思对技术没有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目录摘要一、现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存在的问题二、城乡差距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一)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四)改善体制的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