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

资本论视角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与破解路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 作者:张东林
发布于:2020-03-10 共7860字

  摘    要: 《资本论》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指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内在联系,指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需要的生产力都会扩大。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运用《资本论》的立场及其阐发的基本规律分析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寻找破解矛盾方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资本论; 生产力; 主要矛盾; 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重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对“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基本原则的坚持。认识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注重经济社会整体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在发现和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共产党人应自觉运用《资本论》的原则立场及其所揭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一、《资本论》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

  从《资本论》第一卷问世至今已经有150多年,但其揭示的人类经济社会运行规律和资本运行规律在今天依然适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是主要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决定了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范围、生产能力,制约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并非总是同步的。生产力作为最活跃的革命因素,始终处于发展之中,这是由人类追求满足自身需要本能与不断积累的生产经验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它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时间内促进生产力发展,保持自身稳定。当它培育出自己所不能容纳的生产力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会产生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经济基础一旦稳定即开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构建上层建筑时,总是从巩固和发展现有经济基础出发。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影响上层建筑的建构,使上层建筑符合本阶级的利益,使其具有阶级性。所以马克思说:“一定的生产方式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简而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是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能进行机械地理解,而要从总的发展趋势上把握。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要求时,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中,生产力总是处于向前发展的运动之中。当原有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并导致上层建筑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新的生产关系。上述三个方面组成的两对相互联系的矛盾,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运动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并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按照《资本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分配、消费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和范围。
 

资本论视角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与破解路径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不断提升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需要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历史中,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任何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必然进行物质生产劳动。“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分工合作、总结经验、改进生产工具和方法,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但是从原始社会起到资本主义商品社会,人们的生产活动始终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不得不进行的劳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能力的发展成为劳动的目的,人类将获得真正的劳动自由。不过“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即未来共产主义的出现是建立在旧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同时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因此,“作为资本关系的起点和基础的现有的劳动生产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几十万年历史的恩惠”。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现实的生产力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不仅中国人民目前的生活需要受限于生产力,而且满足这些需要也主要依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被满足了的需要则会成为人们推动生产力提升的条件和动力。

  (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资本论》的价值追求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寻求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和“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力图通过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批判,提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进生产关系、发展上层建筑,为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劳动与关系选择上的自主性等方面创造条件。要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满足人民需要的能力。马克思曾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所以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旧有需求的满足与新需要的产生过程是统一的,人们在追求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道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

  恩格斯曾说:“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答案是不可能在《资本论》中直接找到的,但是其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它所揭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今天我们准确分析现实问题的关键。

  (一)人民的需要由“物质文化需要”扩展为“美好生活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民需要的变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重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同时代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出发点都是人民的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则是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人民的需要已经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后者明显是对前者的扩展。根据马克思人类需要扩大的观点,这种变化出现是由“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的扩大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在人民的需要范畴的变化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即“美好生活的需要”相对于“物质文化需要”在内容上有扩展、有替换,在质上有提升。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当时人民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和一般的文化需求。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的总体生产力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一方面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足以概括人们对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所以人们在新时代的需要被概括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行的必然要求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侧”已经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还涉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同时体现在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影响生产力的各主要因素并不是平均分布的,而且由于工业化、培育高新产业、实施改革开放等原因,部分要素需要被重点投入到部分行业或者区域,造成中国在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情况下,各行业、各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其次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对经济基础进行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中国人民必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革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所以,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必然需要经历经济基础的持续调整。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经济基础也会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经济体制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所有制问题等方面。最后,上层建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生产力、经济基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上层建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满足人民需要的能力和分配、消费方式。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不仅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紊乱,滋生出不良思想观念,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甚至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的发展停滞,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安全。

  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得到极大提高。当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为了确保经济社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必须在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平衡发展、充分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为了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他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不得不进行劳动生产的同时,“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配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即: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人类劳动的目的不是生产活动本身,而是为了服务于人类自身的需要。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获得“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都是以人民需要为出发点,积极回应人民关切。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盼,希望有满意的就业、较高的收入、更多的民主权利、公平正义与法治的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均等和高质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条件、贴心的养老服务、高性价比的住房、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美好环境等多方面的诉求。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人民的期盼,适时界定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核心问题的确认,更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持。

  三、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选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工作重点。共产党人应从需求与发展的关系上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向充分发展的转变,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虽然当前中国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显着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历史原因和发展中的取舍造成的。在中国生产力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中国人民不再需要高积累、低消费的社会生产模式,不再以经济总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当前,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

  充分发挥各要素潜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受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生产资料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首先要注重发挥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的作用。“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将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红利,结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强人才培育,提升人才的使用效率,增强中国科技研发能力及其经济转化能力。其次,改革经济运行管理。宏观层面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对现有体制机制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微观层面要提高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注重吸收世界各国的组织管理经验,确保社会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最后,合理利用资本与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国外资本和国内民间资本,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推进国内中高端产业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出口进行科学规划,发挥其经济价值的同时,注重代际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高效利用,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精神力量

  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部分,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充分地发展。“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促进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兼顾公平与效率为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贯彻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政策、财税制度、经济体制、收入分配的调整,优化利益分配格局,提升全社会生产力,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逐步缩小区域、城乡、行业之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上层建筑构建,为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让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更好地融合。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的人民性,防止资本的盲目性并控制资本的贪婪。加强党的建设,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切实提升党员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重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防止党员变质、红旗变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努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顺应时代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为人民提供更高水平、更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公共服务,让人民享有更安全、更健康、更可靠、更先进的物质产品,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在经济发展中,践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积极回应人民对民主权利、公平正义、社会道德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探索、健全基层民主科学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加强教育训练,倡导劳动幸福观。马克思曾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路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今天,我们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和范围还有限,个人高水平的美好生活需要更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得。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劳动人民已经处于国家主人地位,但“无论不从事社会生产的社会上层建筑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无论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产生活,还是为了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积极从事劳动,为社会贡献物质或精神财富,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劳动不仅是财富之源,也是获取知识的来源。通过对社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传授,可以明显提高民众的学习效率。民众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创造财富、享受生活,根据个人意愿学习知识或技能,开发潜能,促进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所以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与训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在150多年前所描述的具体经济社会现象,必然有很多和当前的社会现实不一致的地方。但《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它所采取的立场、方法和其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仍然适用今天的社会。我们应该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分析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创新理论,让实践之树常青,让随着实践发展的理论也常青,用鲜活的科学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走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薛驹.中共中央文件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原文出处:张东林.《资本论》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19,21(06):77-8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资本论论文
返回:政治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