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两大发现: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的单独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学界对两大发现之间内在关联的揭示和探讨不足。据笔者考查,直接研究马克思两大发现之间关联的文章或专着屈指可数①.因而,在笔者看来,探讨马克思从剩余价值论到唯物史观的推演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国内学者对此关注的不足;这一探讨将有助于国内学界深入研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助于推动学界整体研究马克思基本理论,有助于学界揭示马克思从批判资产阶级正义论到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
一、推演之条件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完成从剩余价值论到唯物史观的推演,乃基于如下两个条件:剩余价值理论的完备和唯物史观基本骨架的构建。
在早期着作中,马克思已经厘清一些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范畴和问题,为他后来构建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考察、深入研究并最终制定出科学的剩余价值论,主要集中于《资本论》及其手稿。《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或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最终完成。在这些划时代的经典着作中,马克思高度严密而精确地构建、阐述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通过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以及其他着作的考察,可以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前提;2.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3.剩余价值的源头在于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4.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5.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最终根源;6.剩余价值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现于流通领域;7.资本可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8.追求剩余价值(交换价值或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9.资本主义攫取剩余价值的手段不外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着作中,马克思已经构建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骨架。但是,这一时期的唯物史观还不能被称为成熟、科学的唯物史观,因为它还没有得到验证和检验。概而言之,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已经勾勒出了唯物史观的骨架。它应该包含如下几个主要观点:1.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观点在唯物史观中处于核心地位;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社会主义制度以前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二、推演之实现
剩余价值理论的完备和唯物史观基本骨架的构建使得马克思能够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运用一系列推论完成了从剩余价值理论到唯物史观的推演。
(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攫取剩余价值
1.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最终根源。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家能够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最终根源。不过,这种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一种“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1]874的否定。
2.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立足于劳动价值论,证明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而剩余价值的源头在于工人们所出卖的“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工人的“劳动力”本身所创造的价值大于资本家购买它所付出的价值,这是剩余价值的源头和秘密。
3.追求剩余价值、交换价值或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规律。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多次强调,“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714.
4.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两种手段。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从本质上来分析不外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前者是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提高剩余价值所惯用的方法,后者是他们在机器大工业以来增加剩余价值所倚重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赖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相对提高剩余劳动时间。当然,资本家从来不会放弃使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这种方法[2].
(二)生产力提高和一般利润率下降
1.攫取超额剩余价值催生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提高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前文所述的“攫取剩余价值、交换价值或利润”,特别是攫取超额剩余价值,为资本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它成为一种内在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提高生产力或者劳动生产率。因为在同样的时间内,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刺激商品生产者采用各种手段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秘密所在。随着单个企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率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整个社会的劳动产品价值下降,工人工资和必要劳动时间也随之下降,相对剩余价值也得以实现。从这种角度来分析,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不但有利于生产力的无限发展,而且也促成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2.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必然相应提高。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和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之间的比例。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着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无论是资本的技术构成抑或是价值构成,二者皆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逐渐增加;相反,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这样,“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必然相应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也促成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这意味着,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增加。这也意味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用于购买工人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产品价值相对便宜,因而,资本家投放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购买生产资料部分的不变资本相对增加。另外,生产力的发展也意味着,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工资)所能支配的同数工人或同量劳动力,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加工、生产或推动、消费掉数量更多的劳动生产资料。因此,马克思总结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3.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剩余价值m与总资本C的比率m/C,称为利润率P′.由于总资本由可变资本v和不变资本c组成,因此P′可以用m/c+v来表示。由于剩余价值m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剩余价值m的大小也取决于且等于购买工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数量的大小,前者和后者按相同的方向提高。由此可知,利润率P′在排除其他的情况下,与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按相同的方向发展,与不变资本c按相反的方向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同量可变资本能够推动较大数量的生产资料和不变资本,又由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相对集中,因而,“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利润率必定会趋向下降。因此,马克思断言,利润 率 下 降 规 律 “是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最 重 要 的 规律”[4]450.
(三)生产力发展和资本的有限目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随着利润率不断下降,生产力无限发展和资本的有限目的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或限制越来越凸显和激化,这些矛盾或限制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必然瓦解。
1.生产剩余价值过程的限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剩余价值总量(利润量)取决于劳动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和劳动人数。然而,生产剩余价值总量会受到来自资本生产过程内部的两种限制:其一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人口的限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运用,资本所采用的机器逐渐排挤人,使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人口相对减少。其二,劳动剥削程度的限制。无论是在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在某一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劳动剥削程度都会有一定的界限。
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
摘要自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后,合作社蓬勃发展,但是按单一农产品建立的专业生产合作社规模...
目录摘要一、劳动价值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发展二、劳动和价值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1、科技劳动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重要劳动2、精神劳动成为创造精神价值的重要劳动3、现代经营管理劳动日益成为创造价值的主要劳动三、重视科技与管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
摘要目前西方很多国家就存在着寻租现象,当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也不例外。寻租行为的理论时间兴起短暂,但是其理论普遍影响了政治学的各个分支,也为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行政管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群体性寻租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在中国的经济市...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基础,指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错误的部分,同时对其合理内核进行补充完善,创立了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对工厂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比较研究中,就发现了科学劳动对价值创造的意义。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并把两...
马克思的生产力论内容博大精深。从生态哲学维度进行重新研读和从生态思想层面进行评估考量,就能够发现其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意蕴和深厚的生态文明理念底蕴。①在本文,我们将试图梳理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绿色向度。一、自然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威廉配第的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发展,到马克思的最终形成漫长的历程。自威廉配第提出劳动价值论以来,至今围绕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与争论始终没有停止,有人提出批评,有人给予肯定。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的正确与否,不...
目录摘要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式三、和谐社会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一)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三)维护劳动力价值是构建...
阐明了研究劳动价值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路径,批驳了所谓无偿占有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内在对立的观点,指明了劳动价值论表现环境破坏状况的历史性界限,展现了扬弃劳动时间范畴的自由时间理论的生态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