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之间的矛盾。剩余价值的产生,取决于上面所谈到的生产过程(这种生产过程受到两种限制)。剩余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已经吸允了充足剩余劳动量商品的出售。但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中间形成如下几种矛盾或制约。(1)追求剩余价值生产目的受到人们和社会需要的制约。(2)资本生产出来的商品受到现有等价物的量的限制,特别是货币量的限制。(3)剩余价值的实现受到大多数人的购买力水平相对下降的限制。
3.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不相容性。随着生产剩余价值过程的限制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之间的矛盾凸显,“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 有 的 不 相 容 性,也 必 然 越 加 鲜 明 地 表 现 出来。”[5]551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资本转化成的普遍社会力量同单个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迅速积累和积聚。因此,资本的权力在激增,资本占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工人以及开辟更广大的市场,资本这种扩张的权利越来越表现为社会的权力,越来越表现为“异化的、独立化了的社会权力”.[3]293这种激增的社会权力应该被实际的生产者所掌握,然而,这种权利的实际执行者为资本家,资本家最终拥有一切,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产品。更主要的是,资本家与实际的生产逐步分离,并阻挠实际生产者拥有社会生产条件。因而,“由资本形成的一般的社会权力和资本家个人对这些社会生产条件拥有的私人权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地发展起来,并且包含着这种关系的解体。”[3]294资本转化为普遍的社会力量同单个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的外化。既然资本应该成为普遍的社会力量,那么就应该进行社会化生产,既然应该进行社会化生产,那么就应该把生产资料让渡给所有实际劳动者所有。因而也应该废除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即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
(2)各个企业内部的组织性、平衡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非平衡相矛盾。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企业内外生产的混乱相对立,一方面,单个企业内部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为了攫取超额利润,在单个企业生产部门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分工与协作,极强的组织性。然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又呈现出一种激烈的竞争与尔虞我诈,无政府状态。因而,“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5]554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内部的平衡与整个社会生产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这种企业内部的平衡与外部的不平衡是由于“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为盲目的规律强加于生产当事人,而不是作为由他们的集体的理性所把握、从而受这种理性支配的规 律 来 使 生 产 过 程 服 从 于 他 们 的 共 同 的控制。”
(3)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由于作为普遍社会力量的资本同单个资本家占有之间的矛盾,更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必然会反复出现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危机是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不相容性的外在表现。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要不断地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也随之达到了高度社会化水平;相反,另一方面,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被极少部分资本家(资本的人格化)私人占有。正是这种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的私人占有制度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基本矛盾,构成了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在危机中,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剧烈地爆发出来。”另外,随着各个企业内部的组织性、平衡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加剧,也随着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和实现条件之间的矛盾加剧,必然会促成经济危机爆发。
(四)直接和间接推导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基于生产资料么有制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做出论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随着生产力提高,一般利润率必然下降;与一般利润率下降相伴的是,生产力发展与资本的有限目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在此基础上,又推演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不相容性。在这些推演过程之中,马克思直接推导出、论述或验证了唯物史观的相关基本内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相对以前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越发凸显。经济危机的反复爆发证明了,“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它没有能力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5]557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马克思指出,“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那么,这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它的这个历史任务和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 之 间 的 经 常 的 矛盾”.[3]279通过对资本主义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的深入解剖,发现其自身从发展到必然灭亡的趋势,马克思得出了一种适用于所有生产制度的唯物史观原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6]4122.社会主义制度以前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剩余价值理论到唯物史观的推演中,马克思1级斗争的历史。“[5]54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斗争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证实了上述原理。
(1)利润平均化促使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剥削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事实:各部门的资本家,无论是从事工业、商业抑或农业,都能够大体上获得与他们的资本量成比例的利润量。换句话说,各部门的利润率实际上表现为大致上相同的、平均的。因而,这促使各个资本家团结起来共同剥削无产阶级。
(2)经济危机的爆发充分证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经济危机中,一方是推挤如山的商品和再也不能创造额外剩余价值的资本(这些都属于资本家);另一方是购买力绝对贫乏的工人和失业人口急剧增长即工人的相对人口过剩(这些都属于工人)。因而,在经济危机中,更能充分显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状态。
(3)生产资料和产品私人占有制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总根源。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占有最初的生产资料和工具,工人除了自己身体中的劳动力一无所有,这是造成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因而,马克思指出,”这里只有两个阶级:只能支配自己劳动力的工人阶级;对社会生产资料和货币拥有垄断权的资本家阶级。“[7]4693.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在从剩余价值论到唯物史观的演变中,马克思始终坚持贯彻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关于这一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述的很充分,这里不再赘述。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在谈到资产阶级的交换领域中的自由和平等时,马克思评价说,”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这种基础而已。“[8]199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内部经济基础与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政治的以及其他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考察,马克思才得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再次全面、深入而科学地分析各种社会内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制度下,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主人和奴仆,教士和僧侣,封建主和陪臣,师傅和帮工等等之间的关系“,[4]149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往往受到上述政治、宗教关系的制约。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充分考察和解剖,得出一种科学的结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才被剥掉了一切政治的、宗教的和其他观念的伪装。这种关系---在双方的意识中---被归结为单纯的买和卖的关系“[4]150.因而,这种单纯的经济关系不再受到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东西的制约,相反是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受到它的制约,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在现实中,意识的这种限制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因而是同财富的一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8]539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制约人们的意识的分析,马克思才得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出一条适用于所有社会制度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
三、推演之价值
研究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理论到唯物史观的推演,具有三方面的学理价值:
1.有助于深入研究马克思唯物史观。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元素的综合扬弃,而黑格尔哲学不仅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传承,还是对古典经济学思想材料的思考。因而,马克思唯物史观要想真正理解和超越黑格尔哲学思想,就必须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并把它与哲学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深入研究的成果,也是将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哲学思考密切结合的自然成果。《资本论》及其手稿,不仅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的回应及传承,更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哲学基础理论的完美结合。因而,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基础,研究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理论到唯物史观的推演,有助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从对黑格尔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到最终建构成熟的唯物史观[9].另外,马克思唯物史观,从创立开始(莱茵报时期),就是对现实物质问题及难题的思索和回答。《资本论》及其手稿,更是马克思对现实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深入解剖,最终建构科学、成熟的唯物史观的明证。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不仅能够概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及其规律,而且也能归纳出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的特点及规律。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更主要的是,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了新世界,他在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解剖和批判过程当中,展示了新世界---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及其特点,并运用科学的道理揭示了为什么资产阶级社会必然要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总之,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探寻到了一条资本主义社会如何从低级社会(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社会)到高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更使唯物史观成为科学和成熟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再次阐述和总结的几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2.有助于将马克思基本理论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可以得知:唯物史观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以及哲学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成果展示。因而,要想对马克思基本理论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必须把马克思基本理论视为一个整体,而不能像从前那样把马克思基本理论切割为三个板块---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对之分别加以分析和研究。探讨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理论到唯物史观的推演,有助于国内学界整体研究马克思基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研究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理论到唯物史观的推演,就是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其哲学联系在一起,并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其实,将马克思基本理论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恩格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作用,他在评价马克思两个发现的时候,就是把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他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有助于揭示马克思完成了从对资产阶级正义的批判到建构科学的唯物史观的理论转换。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正义的科学批判,通过对剩余价值的源泉以及剩余价值根源的揭示,马克思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现代资本家,也像奴隶主或剥削徭役劳动的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酬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酬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这样一来,有产阶级胡说现代社会制度盛行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和谐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就失去了最后的立足之地。”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正义论的批判之后,马克思并没有正面提出社会主义正义论,他实现了理论转向,完成了从对资产阶级正义的批判到唯物史观的科学建构。从剩余价值理论到唯物史观的哲学推演,揭示了马克思如何完成了这个理论重心的转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陶为群,陶川.两大部类产品价值构成的约束极自然估计[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4):72-7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高大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唯物的还是实践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4):7-10.
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
摘要自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后,合作社蓬勃发展,但是按单一农产品建立的专业生产合作社规模...
目录摘要一、劳动价值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发展二、劳动和价值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1、科技劳动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重要劳动2、精神劳动成为创造精神价值的重要劳动3、现代经营管理劳动日益成为创造价值的主要劳动三、重视科技与管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
摘要目前西方很多国家就存在着寻租现象,当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也不例外。寻租行为的理论时间兴起短暂,但是其理论普遍影响了政治学的各个分支,也为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行政管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群体性寻租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在中国的经济市...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基础,指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错误的部分,同时对其合理内核进行补充完善,创立了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对工厂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比较研究中,就发现了科学劳动对价值创造的意义。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并把两...
马克思的生产力论内容博大精深。从生态哲学维度进行重新研读和从生态思想层面进行评估考量,就能够发现其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意蕴和深厚的生态文明理念底蕴。①在本文,我们将试图梳理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绿色向度。一、自然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
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威廉配第的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发展,到马克思的最终形成漫长的历程。自威廉配第提出劳动价值论以来,至今围绕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与争论始终没有停止,有人提出批评,有人给予肯定。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的正确与否,不...
目录摘要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形式三、和谐社会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一)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三)维护劳动力价值是构建...
阐明了研究劳动价值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路径,批驳了所谓无偿占有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内在对立的观点,指明了劳动价值论表现环境破坏状况的历史性界限,展现了扬弃劳动时间范畴的自由时间理论的生态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