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大变革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2473字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下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分别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延续至今的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认识以及在经济体制模式探索过程中的认识的跃迁。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受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理论以及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在中国开展了以计划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的模式。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计划深入经济运行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手段和力量。”[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直接占有了几乎全部重要的社会资源或财产,从而也控制了几乎全部的社会机会。国家既是政权机构,又是财产所有权的拥有者。人民的劳动所得,通过政府对社会的宏观把握平均分配到每个人手里,人人参与劳动,人人就会有所得。表面上看,这样的经济体制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合理。但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的思维模式趋于定势,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市场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到1982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以往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会议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2]这是党中央在认识到计划经济存在的问题后首次提出让更多的经营者拥有自主权,同时会议也提出了价值规律的重要性,指出:“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3]自此,党中央已经认识到了市场调节作用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还看不到计划经济的体制性弊病,只是将市场作为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时期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发现,“体制外”的非国有经济沿着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化取向”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功。这说明党中央在将权利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所有权有目的性地下放给私有企业,促进了私有企业的市场活力,推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国有经济也暴露出了严重问题,与私有经济相比,国有经济相对缺乏活力,发展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依据前一阶段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理论。198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提出了商品经济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决定》中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依循价值规律的作用,突破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滞后的观念,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这标志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正式到来,也表示党中央认识到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观点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由原来简单、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党中央认识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存在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经济运行机制。这是在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实践经验之上提出了市场的作用不可忽视,说明党中央在这次会议之后,更多人开始关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作用也日益凸显。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4]1993年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并将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规律,描绘了市场经济的蓝图。这也说明,党中央通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经验,又一次认识到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逐渐显现。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此正式建立,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方向和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具体部署。指出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健全国家宏观调控。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5]并利用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这说明党中央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逐步认识到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作用并把它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同时也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寻求有计划有战略的思想部署来弥补其缺陷。因此,在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中主要强调了宏观调控的作用,进一步指出要把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政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4)。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7.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改革开放论文
返回:中国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