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意义。
1.1.1 研究对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所蕴含的古典东方艺术世代流传。园林营造受到中国山水画的深入影响,并在成熟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交流。指导山水画的画论在其中起到理论的作用,与指导园林艺术发展的园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类型最初起源于宗教画,后来山水主题仅作为绘画的一部分,常以人物背景的形式出现。直到南朝的宗炳,开始将山水风景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将自然环境加入了人的思想进行写实并加以创造,形成了纯粹的山水画。
到了宋代是我国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为寻求国内安稳,在政治上采用文官执政,重文轻武,社会整体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上至宋朝历代皇帝下至文人雅士都爱好画画。文人士大夫们的文化得到相互交流,山水画作品硕果累累。
在山水画迅速发展的同时,为满足文人士大夫更高的精神文化需要,他们也进一步将山水情寄托在山水园林的创造中去。在宋代,社会大兴土木工程,文人贵族们连同皇帝都积极的参与山水园林的营造,在繁乱的社会中寻求清净的自然和谐境界。一时间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观园林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据古籍资料的记载,宋代并没有类似《园冶》、《作庭记》等的园林营造类的技术性书籍。在当时,山水画作品就是园林施工的蓝图。那么记录山水画技巧的画论就成了当时山水园林营造的相关理论,"画理即园理".由于受到禅宗思想以及文人写意画风的直接影响,画家造园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艺术的表达。文人园林在宋代受到高度的重视。但遗憾的是,经过历史的变迁,现存的宋代遗迹少之又少,山水园林更是如此,因此现阶段对宋代山水园林思想的研究程度远不如明清时代。但欣慰的是山水画论文献的相关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宋代山水园艺术的途径。
纵观现代对宋代山水画及山水园林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将宋代的各种文化分开研究,因而忽略了各种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研究内容大多是以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为主要切入点,同时以相关的文献为纪录依据。或是从宋代的山水画作品中发现山水园林的设计艺术。唯独对宋代山水画及理论对园林发展影响的关系缺少充分的探究。本文则试图从宋代画论、山水画、山水园之间找到共通之处,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宋代画论中的园林观。
1.1.2 研究意义。
人作为不同艺术之间关系的主要营造者和参与者,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社会对人的要求及管理不尽相同,因而人所表现的艺术创造力也是不一样的。宋代不同于其他朝代,由于重文轻武、文官执政的行政政策致使宋代的文化艺术全面并且高速的发展。文人士大夫怀揣为国为朝廷立功的想法,不再向往其他朝代文人的归隐生活。而是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寄托在山水画和处在城市的山水园林之中,以满足文人们"出世"和"入世"的想法以及雅兴的挥发挥和对文化艺术的交流。中国山水画和山水园林也在这个时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两者关系的表现形式大体总结如下:
第一,是依自然山水而写生的山水画和画论。
第二,是依园林山水而写生的园林画和画论。
第三,是自然山水不在眼前的创作山水画和画论。
第四,是园林虽在,但是不够理想,于是按理想进行创作的园林画和画论。
第五,是想建园林,而进行的园林设计图,也叫设计画和画论。
宋代没有专业的造园书籍作为参考,文人们只凭借山水画意境及自身的素养和感情来创造园林的景致。他们根据山水画中的情景与景物,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园林。那么文人们所写的画论自然就成为了造园的园论。
因此深入剖析画论的各方面内容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关系对了解当代园林营造与人居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只有充分的分析宋代古人们通过文字所体现的艺术和文化思想,借助社会背景的展开,才能掌握中国古典园林在宋代的发展与传承,才能从中寻找适合现代艺术发展的因素,才能让宋代的艺术与文化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1.2 已有研究成果回顾。
就当前研究文章的整理和分析,目前,国内的学者及艺术家对宋代时期的各方面包括历史、人物、诗歌、绘画、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和研究。下面分开说明与本文研究对象相关的研究成果。
宋代山水画:单纯以宋代山水画为对象进行研究的文章比较丰富,其中涉及到宋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类型分析、绘画技法、空间美学分析、作者思想分析等方面。
宋代园林:宋代园林类型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由于宋代社会背景的特殊性,文人园林的发展比较全面。目前文献对该方向的研究比较突出,美学、空间到景观要素都有所涉及。
宋代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山水园林的协调发展使山水画对于山水园林的景观创造和意境的营造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现代文献的搜集来看,针对宋代山水画和园林关系的文章涉及方面相对比较集中。
宋代画论与园林的关系:古代画论中山水篇的文章比较多,大多是以重要画论篇章为出发点,以整个朝代的画论进行分析的文章相对较少。
除了以上相关篇章,还有一些非直接相关的文章,共计 50 余篇。以上相关论文涉及到宋代山水画与宋代园林的关系、宋代画论与宋代山水画的关系的方向较多。在宋代画论与山水园林关系上的分析则相对较少,大多从画论的人文因素、审美、景观等方面与山水园林进行对比和论述,真正涉及到画论特别是宋代画论文章分析的却是寥寥无几。作者认为,现代人研究古人的文献、思想、艺术手法,并不仅仅是探究某个时期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古人身上发现更多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因此,本文以山水画、画论、山水园发展成熟期的宋代为研究背景,结合文人园林的发展之路,深入探讨宋代画论中的山水观。
并从中进行概括和总结,更好地促进现代风景园林以及人居环境的设计。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1.3.1 研究方法。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不再空泛的论述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而是从理论到二维平面再到三维空间,以探究挖掘古代文献为基础,从画论中的"画理"入手,从中找到与园林营造的"园理"的异曲同工之处,将其运用到宋代不同类型的园林营造手法中去。同时将宋代画论的理论与实践带到现代的人居建设中去,充分体现宋代山水观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本文以宋代画论中的园林观为研究对象,探索宋代画论与宋代山水园林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两者的历史背景、人文要素、景观要素、空间要素等方面进行分类剖析。经过整理与总结,从中发现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和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考证、作品辅助、分类列表、分析总结、园林实例复原等。
首先,本文以俞建华编着的《中国古代画论精读》和《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潘运告的《宋人画论》、邓乔彬的《邓乔彬学术文集第十卷 宋画与画论》为画论基本文献来源。从中汇总了宋代画论的重点篇章进行解读。
在画论分析的这部分,首先从单篇画论入手,结合画论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山水画作品,找出对古典园林营造有影响的理论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从整体宋代画论出发,结合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人文要素、景观要素、空间要素三个主要方面将不同作者的山水画论再进行分类和对比。
其次,从画论文章的归纳总结中提取不同文人对于山水观的不同观点。从中发现与山水园林营造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宋代现存和已毁的园林实例进行实践性的分析,大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从宋代画论中的"人文要素"相关观点出发,探索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结合宋代的政治背景以及文人士大夫处于社会的地位,分析宋代文人士大夫"隐逸"的山水观。挖掘山水画和山水园林对于整个社会和文人士大夫的真正意义。
第二,宋代画论中的"景观要素",对山水园林的景观要素包括山、水、石、屋、木、文、人物的创造和经营有着指导意义,直接影响了园林内部的材料选择和景观布置。
第三,宋代画论中的"空间要素",宋代山水画同山水园林一样,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更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文人情感因素的渗透和表现,充分体现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
1.3.2 逻辑结构。
【略】
2.3宋代画论文献及作者略考。经文献统计,宋代画论总共约有67篇,占古代画论总数的23%.其中,泛论类20篇、品评类2篇、人物类10篇、山水类12篇、花鸟畜兽梅兰竹菊类21篇、其他类2篇。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相关研究较有价值的为泛论类5篇、山水...
第二章宋代画论、绘画、园林发展的历史、文化与理论背景2.1宋代社会背景。宋朝(960-1279)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960--1127,共l68年。自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始,历九帝。建都于汴梁。南宋:1127--1279,共152年。自高宗...
第六章画论作者与园林。6.1沈括。沈括于元佑三年隐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东面),对以前购买闲置的园地改造修正称为梦溪园.沈括在《梦溪自记》[69]中记载了梦溪园的景致。郑为人同志绘制的梦溪园示意图。梦溪园原有面积约十亩左右,是一个以水为主景,...
第五章宋代画论中的空间要素与园林营造周维权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概括了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简远、疏朗、雅致、天然。这四个特点无一不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的追求。同时宋代文人园林的兴盛也深深地影响了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营造。宋代文人化...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成就的代表。山水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成熟阶段。名家辈出,佳作频传,无论是笔墨格法还是意境表现都是宋代的文化标志。并且已从外在的体现逐渐转为了深层次的挖掘,充分体现了其细腻精致的特点。而园林发展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也...
第七章结论7.1结论。通过对宋代社会背景、山水画、山水画论、山水园的分析和总结,从理论、到二维的平面、再到立体的空间的研究过程,展现了宋代独特的文人山水观。正因山水画和园林的相融相通,山水画论中所叙述的山水准则便不仅仅是绘画的口诀,更是园...
第三章宋代画论中的人文要素与园林营造。3.1山水画与山水园对自然美的追求。由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对待自然是以征服挑战的心态,崇尚人类中心主义。而中国传统的认知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