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03 共452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5 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启示---以避暑山庄为例

  5.1 中国山水画中的自然观对中国园林的启示

  中国园林的设计以人为本,园林中的各个物质构成全部都来源于人类的需要,人类不理性的对自然的索取,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平。但是对于中国山水画和古典园林来说,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更是一种指导方法,它既能引领人们的生存发展,又能保证自然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坏境,我们可以从中国山水画中得到启示:中国山水画中以山、水、植物作为主体,人和自然之间没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山水画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人把自然看成了审美对象,通过对自然的艺术加工创作出山水园林,山水就是它的构成主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人对自然的深刻敬意,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将个人情感以恰当的方式寄托给自然,成为了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山林中铺设的山石小路,还有园中假山石间的绿植,看似随意的摆放,但又和周围的景观相得益彰。这就是"道法自然"不需要人工的刻意设计,胜似随意却有意。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避暑山庄在选址时主要依据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康熙兴建行宫时,经过多次的考察,最后定在热河周围的一片山水修建热河行宫,由于周围湖水、山林、草原、瀑布、溪流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园内清新的空气和清爽宜人的气候,夏季气温在 20-26℃之间,是少有的避暑圣地,非常适合人居住。

  山庄内的有高有凹、有平有坦、有曲有深、自成一趣,不用过多的人工雕琢。地形北高南低,四周的群山好似一条长龙窝在西面。北边有蒙古草原风光,西边有江南山水风光,避暑山庄之所以在造园史上经久不衰,主要就是当时的造园家善于将周围的美景借到园内并进行艺术加工,形成了这种天时地利的自然美景[66] .

  由于山庄本身已经具备了山、水、林、地形的优势,所以在造园时直接选取捷径,充分的利用了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来布局,不用因为造园而破坏周边的自然环境。山庄内水源非常丰富,直接把武烈河水引入了园中,因此园中的植物长得很茂密,各类植物遍布在园中的每个角落。山庄内汇集了瀑布、山泉、溪水,凭借这些自然的水体给山庄创造了很多园林景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泉源石壁"(如图 5.1),借助天然的山势形成落差,悬崖之下,溪流从石壁涌出,为了更好选取的角度观瀑,在瀑布对面还建造了观瀑亭,瀑布和亭子衬托的周围景色更加秀丽。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环境是康熙选址的主要依据,这不仅为山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清朝后期至新中国以来,山庄不断的遭受破坏,本来的 72 景到解放后只剩下 7 景,为了挽救这座园中瑰宝,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不断的对它进行保护和修缮。承德是一座先有园林,后建城市的城市。多年来,避暑山庄作为旅游景观吸引无数游人、学者的到来,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受到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创作理论的启发,当地政府提出了建设"避暑山庄,和合承德"的理念,将城市环境建设与园林建设结合起来,将山庄内景观特色拓展到城市中,以武烈河为主线,对避暑山庄的外围进行规划(如图 5.2)。应该以山庄为中心,将山庄融入到城市中,使园内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真正在承德市区形成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景观群。中国园林现代景观设计也应如此,一块场地有它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我们的设计目的不是大面积的改造和破坏它的特点,也不应对其所处的环境视若无睹,而应该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进行园林的规划设计。

  5.2 山水画中意境之美对中国园林的启示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是山水画的灵魂,中国画的最高品味,也是古典园林的象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画家借景抒情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意在笔先。画家通过对山水景物的观赏后对眼前事物进行联想而引发了自己情感上的共鸣,表现在画面中的山水风景已经不再是人们眼见得景物,而是画家情感和自然风景的结合,是经过了画家艺术加工后的艺术景观。

  造园如作画,都讲究"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意境是园林创作的点睛之笔。造园者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在脑中进行提炼,以"心境"进行营造,然后再纳入园中,这是古人最常用的营造意境的方法,如避暑山庄内的月色江声,取意为苏轼的《赤壁赋》,每当月上东山,满湖青光,万籁俱寂,只有湖中微波拍岸,声音悦耳。"主人"在造园时,早已把构想存在脑中,而后直接就地取景,一气呵成。直到今天我们站在湖边,虽然空中没有明月,但是仍可以感受这样的心境。

  古人在造园时还会通过对水体的应用和建筑的灵活布局,以及借景、框景、对景等创作技法的应用来创造园林的意境,避暑山庄就在造园时巧妙的使用了借景手法,收集了当时有名的美景并将它们纳入园中,通过后期的改造,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在借景的同时,不光把景观照搬到园内,造园家还将其本来的意境加以营造,与山庄的环境和气候相融合。如模仿嘉兴南湖的烟雨楼(如图 5.3)、镇江的金山寺、苏州的狮子林等,这些都是山庄里著名的景点,它们不仅形神兼备还超越了它原本的意境。但随着承德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元素已经蔓延至景区的内部,而建筑物穿越了山庄湖泊区的林冠线,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和景观破坏了山庄本来的"归田园居"和"山野成趣"的美好意境,使山庄看起来更多的像是一个在城市中的公园,而非自然野趣的世外桃源。因此在后期修建时降低了周边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高度,以免城市化破坏了避暑山庄自古以来"隐归山林"的思想主题文化[67](如图 5.4)。

  现代的景观设计师们也已经认识到没有思想主题和文化底蕴的园林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意境美的园林,那只能是由花草、树木、石头、溪流等元素堆砌而成的,充其量不过是毫无美感的景物,不能算是艺术。

  5.3 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对中国园林的启示
  
  构图既是绘画创作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山水画优劣的重要因素。构图不是画面中景物的随意摆放和添减,而是根据画家的情感和画面主题而创造出来的艺术表现。主从分明、疏密相间、曲折有致、藏不遗漏等是主要的构图手法,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手法对景观设计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园林景观设计构图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构图,平面构图是将道路、绿地、园林小品用平面的构图表现出来。另一种是立体构图,立体构图是将物体的某个角度立体的投影,这两种构图方式都可以从山水画中找到中国构图艺术的特点。避暑山庄是服务于帝王的,所以并没有很规则的景观轴线,总体采用的是大分小散集中的"集锦式"建筑布局,并形成了一种随处可赏、可观、可憩的平面构图,布局比较松散,游览更为随意(如图 5.5),道路也多为石子铺成的小路,园中很少见宽敞的大路(如图 5.6)。由于现阶段旅游的开发导致游人倍增,使道路压力过大,因此加强园中主路的修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图 5.7)。

  避暑山庄分为行宫区和园林区,行宫区内以中轴线贯穿整个园区,布局严整,不失皇家气派(如图 5.8)。园林区则根据地势起伏分为湖区(如图 5.9)、山岳区(如图 5.10)和平原区(如图 5.11),布局闲散,自由。其中湖区是主景区,是由武烈河、热河泉和附近的河流汇聚而成,周围山峦起伏,将湖区包围在中心。

  因此湖区空间并没有完全依照一池三山的规则来划分空间,如月色江声、水心榭、意州等等。

  它们直接将湖区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为为澄湖、上湖、下湖、银湖、镜湖等,其中以澄湖、上湖、下湖三部分为主要湖区,其余部分都散布在主要湖区的周围。每个部分之间利用桥梁相连接,这样聚散有致的手法,避免了大面积水体的空旷感,同时在湖中建小岛,也起了障景的作用。山岳区占园面积最大,但是由于山岳区位置偏远,因此人流量较少。平原区居中,地势较为宽广,有大片的草场,在清朝时期主要用来招待宾客,现在的平原区用来供人们休息,我们应该在不破坏原有意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供人们互动的设施和供人们欣赏的动植物景观。

  "园中园"是避暑山庄常见的空间处理方法,它可以解决大型园林中出现的空间混乱和空间没有层次,景观单调等问题,可以取得亲切怡人、幽静安宁的效果,在避暑山庄的 72 景中,独立成园的景区很多,宫殿区为帝王的行政中心,围绕它的金山、青莲岛、文园狮子林等景观群都是独立成群的景观,这些景观的布局生动又简明[68].

  5.4 中国山水画中的植物配置对中国园林的启示

  山水画不仅丰富了造园艺术,它的画理也同样指导了园中植物的配置。首先是山水画中植物个体的形态,"老树多屈节,龟裂有纵横之状。嫩树多柔条,摆荡有荫郁之姿","松似龙形,环转回互,舒伸屈折,有凌云之致。柳要有迎风探水之态,以桃为侣,每在池边堤岸,近水有情"16强调的是姿态优美的植物应该有曲有折,造园家对植物的挑选来自于山水画中对植物姿态的描绘。山水画中的植物摆放也同样遵循"三远"、疏密相间、藏露结合的手法。画论提出林木在摆放上应分层次,在山水画中,讲究近浓远则淡,近高密远则疏平,近处的树和远处的树在姿态、色彩、高低上都有对比。树木的放置位置和间隔都不能太规则,中国画中的植物多以三株或五株成林。画中常用植物来遮隔景物,使画面产生一种朦胧感,让画面层次加深,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

  避暑山庄土地肥沃,土壤含水量较高,保水保肥性能较好,是天然的草场,因此园中的原有植被保留比较完好,园中原有植物有松、柏、枫、槐、梨、桧、桦、栎、椴、柳、桃等 20 多种树木。树木群中属松树数量最多,松树群中大部分都是天然松树,只有少数行道树是人工栽植的。

  园中树木多以孤植或林植的形式栽植,它们或围绕在建筑周围,或独立成林,或稀疏分布在平原区,给建筑和平园景色增添了肃穆和威严的气氛。清帝把松树作为观赏主题,因此建造了很多以松树为品题的殿堂,如万壑松风(如图 5.12)、松壑清爽、松岩亭等数不胜数,清帝主要是借松树来表达自己正直、坚韧不屈的内在品质。后因为山庄重建,又增添了很多新的外来植物进行补充,在不改变山庄原有植物特色的同时,增添了新的色彩。如枫树和栎树在秋天叶子会变红,这一片红点缀在松林中,显得生动活泼(如图 5.13)。还有梨树峪上的白梨,到了春天漫山遍野的梨花,像雪一样装点了山坡,香气袭人。"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时不看花"这是清人对避暑山庄的真实写照,可见造园者对山庄内的植物配置应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避暑山庄在造景时,十分注重景观四周环境与植物的搭配,比如烟雨楼所在的青莲岛四周都被荷花围绕,衬托的烟雨楼更加飘渺富有情趣。还有宫殿区植物选择以松树为主,寝宫区在其基础上又散缀了玫瑰、白芍等植物,在庄严肃穆的同时又添加了少许的生气。正如乾隆所描述的"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69].

  植物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中的主要色彩。在园林中植物属于不断变化的景观构成物质,它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生理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给园林增加了趣味和生机。我们在设计园林时,不应该忽视对植物的应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园林论文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