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饮食、用品布置及趋利避祸行为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老师
发布于:2017-07-07 共641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 饮食。
  
  (一) 中国婚礼饮食。
  
  新郎通过亲迎仪式将新娘接回新房,有侍者交替为新人洗手,随后为二人安排新婚的第一餐馔席。新人的坐席和饭菜的放置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有图示,如图 24:[34]
  
  古人的饮食一般是一人一份的。在亲迎回到新郎家里后,新郎、新娘对席而坐,主食是黍和稷(古代农作物,泛指五谷),调味的酱、菹(腌制的冬葵菜)、醢(螺酱)、湆(肉汤)都是各一份。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婚礼中的饭食里鱼俎、豚俎、腊俎(指鱼肉猪肉腊肉,腊肉是风干的全兔)这些都是单独一份的,放在两人中间共同食用。这一安排便是” 共牢而食“了。
  
    
  新婚第一餐较简单,进食也是形式上的吃一点,带有仪式性质。夫妇要先吃饭,再喝汤,然后用手指沾酱吃,这样就完成了” 一饭“.古礼中” 三饭告饱“,要吃完” 三饭“完成” 共牢而食“.还有” 三酳“,” 酳“是用酒漱口的意思。婚礼中的” 三酳“第一、二次用爵(杯子),第三次用” 卺“,” 卺“就是对半剖开的葫芦制成的瓢,夫妻一人一瓢,象征只有二人是夫妻,再无他人可匹配。这就是” 合卺而饮“.
  
  上述仪式是标准的夫妻婚礼进食仪式,这样的程序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夫妻二人从毫不相识到共结连理,就是通过”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这一仪式体现的。在当代婚礼中这一桌餐食除了特地要求完全按照古时礼制完成这一部分礼仪的新人,几乎没有人这样准备了。但这一习俗在简化后有了新的内容。:接亲闹房时,让新郎新娘互相喂食一碗面条,一起吃同一个苹果、糖或枣子,一同吃香蕉,还有喝交杯酒,戏谑之余,也是为了表示二人从此合为一体,不分你我。
  
  当代的婚礼中很多礼仪的细节都已经改变,尽管食物会有所不同,但婚礼上的饮食仍然都是要取吉祥喜庆的意头。像给新人预备的红枣、栗子、花生、桂圆,还有给宾客的喜糖、西饼还有红鸡蛋,包括新娘手中拿着的苹果、橙子等等,都是带有祝福寓意的食物。
  
  具体婚宴的菜肴因地域民族、喜好风俗的不同也有差别。例如,四川地区传统的婚宴中应出现红烧肉和甜菜;东北地区的婚宴都要上四喜丸子;清真婚宴会有以牛羊肉为主的” 八大碗“.婚宴上的水果一般选用石榴、西瓜、蜜桃这样取义多子、甜蜜的水果,忌讳梨子和橘子这样谐音或吃法有分离、分瓣之意的水果。婚宴菜肴的数目一般都为双数,如八个菜象征发财,十个菜象征十全十美,十二个菜象征月月幸福。菜名也常以吉祥语命名,比如” 比翼双飞“、” 鱼水相依“、” 早生贵子“等。用这样的名字主要是为了寄托对新人的美好祝愿,烘托气氛,愉悦宾客。
  
  (二) 韩国传统婚礼饮食。
  
  韩国的传统婚礼饮食和传统婚礼服饰一样,很好的继承了古代婚礼的习俗,食物的原料、味道、形状等细节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留。但也有一部分人为了节省成本,对婚礼饮食进行了简化,只准备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婚礼,对宾客饮食的安排则选择使用更便捷的西式餐点。下面就介绍一下正统的传统婚礼需要准备的饮食和其由来。
  
  有关婚礼饮食的记载是从韩国的三国时代开始的。《高丽圆经》中记载:” 구인,士族은 대부분娉幣를 하고 있으나民서애서는 오직米酒로 기쁨을 나눌뿐이다¡±。意思是贵人和士族大部分使用娉币,在民间只用米酒来共享喜悦。《성호사설》中也提到高丽的忠宣王在娶元朝公主为妃的时候,彩礼用了 81 匹白马,食物则用了本国的油密菓。朝鲜朝的《五仪礼》中记载신부가 시가로 가서 시부모를 뵈올 때는 밤,대추,포를 드린다” .意思是新娘在会婆家见公婆的时候要准备栗子,大枣和脯。《朝鲜女俗考》婚礼论中提到:“부부가 삼정삼조를 함께 드는 것이 동뢰이다意为夫妇要同吃“三鼎三俎” .这具有新郎和新娘结缘的意思。接下来详细介绍韩国传统婚礼中要使用的婚礼饮食。
  
  奉采饼(봉치떡):送纳币(彩礼)的新郎家和收纳币的新娘家各自都要准备的食物就是奉采饼。新郎家要把馅放在蒸笼上面送给新娘家,新娘家收到后,将糯米 3 升、红豆 1 升、蒸糕 2 层一起放入蒸笼里,之后在中央放入 7 枚大枣后蒸制而成。寓意像粘粘的糯米一样夫妻琴瑟相谐。如图 25:
  
    
  醮(jiào)礼床(초례상):“床” 的意思就是桌子,表示一桌子的食物,在古代韩国各种礼仪中用的食物和用品一般以桌子为名称,摆放的东西不同,桌子的名称也不同。醮礼床是交拜礼和合卺礼时使用的,共三桌:一桌用来放置烛台的桌子;一桌用来放松竹或冬青制成的花瓶的桌子;一桌用来摆放两碗大米、栗子、大枣、公母鸡的桌子。松竹代表女子的贞节,鸡的鸣叫不光是用来辟邪驱赶牛鬼蛇神,还用来告知时辰。如图 26: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