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科技视角下的构建生态文明的难题思考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7-02 共5030字
论文标题

  2013 年 8 月 19-21 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河南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山东交通学院承办的学术研讨会———全国科学技术与生态文化建设研讨会,在山东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隆重举行。 来自山东、河南、南京、重庆、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地的 100 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马来平教授主持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张体勤、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鹿林、山东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云云和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林世选分别致辞。 大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的主题顺应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充分肯定了两省研究会合作办会的模式。 会议围绕科技与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题,确定了主题报告会与分组专题研讨两个单元。 主题报告会由林世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作了特邀主题报告,王忠武、张占仓、刘海霞和谈新敏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专题研讨分为三个小组进行,专家学者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现将会议理论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

  在科学文化与生态文化方面,齐鲁师范学院郑强教授以生态文化的整体观为方法论基础,分析评价了斯诺的“两种文化”观。 他考查了两种文化分裂的历史根源,阐明了两种文化在生态观下统一的条件。 认为要从根本上弥合两种文化,必须在生态文化观下使科学回归生活世界,以建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体性关联。 山东大学的马佰莲教授从求真与求效问题的提出、演变、西方科学价值论的批判以及求真与求效关系的未来走向等四个方面,讨论了真理与价值、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在当代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既要重视价值目标,同时要重视求真这一科学根本。 潍坊医学院赵洪武老师从科幻小说的独特视角出发,指出科幻小说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与幻想结合的文学表达, 是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人文、社会层面的反思。 生态问题是科幻小说的重要主题, 它的重要性随着科技力量深刻改变世界而凸显。 关注它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刘晓峰在发言中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社会制度,将科技从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转变为“协同犯罪”者再到“替罪羊”的认识,是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平反”。 中国面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与外国危机转移双重压力,国内生态危机同样与社会相关联。 董春雨教授从科技创新的视角围绕主题作了阐述,他指出:推动自然辩证法学科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需要创新的思路。 同样,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美丽中国的目标,也必须用科技创新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科技伦理,创新生态文化,以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宁教授等认为,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对我们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德州学院朱秀英认为,生态文化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及其处理与其他生物和环境关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产能力和人自身的再生产能力是承载生态文化的现实力量。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燕芳敏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能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贾英健认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理想前景,一定会在一种人性化的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人性化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实现。 中共濮阳市委党校屠风莲教授认为,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东北大学秦书生教授认为,绿色技术创新将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创新既包括企业面临的政策、法律、市场、绿色技术、文化等环境方面,也指向企业自身在创新体制、核算体系等层面展开的绿色创新。 河南省科学院张占仓教授从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科技创新的主要趋势进行分析,认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包括进行横向与混向的产业链整合,以科技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为基础实现创新突破,向着品牌大国、经济强国的转变。 河南师范大学刘科教授认为,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通过政府建立奖惩机制。 山东科技大学王耀东认为,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路径和根本途径。 山东农业大学苏百义认为,生态危机实质是人性危机,人性具有感性、知性、悟性三重特性,只有坚持人的三性协同共建,人性向善才有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 信阳师范学院唐国战认为,要想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应该坚持倡导低碳绿色消费方式。 中国石油大学夏从亚教授认为,人类在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中应该逐渐扬弃工具技术理性,使人类理性臻于更高的生态理性的境界,使人类进入到生态文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联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要借鉴环境伦理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的理论启示。

  二、关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很多专家从其理论基础到建设的具体路径等不同方面提出了见解。

  在制度方面,山东大学吴文新教授认为,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只能是社会主义,因为生态文明具有整体性特质,并辐射和渗透到其他各种文明因素中而发挥作用,与其相对应的是其整体主义世界观和系统综合方法论。 山东财经大学刘长明教授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优越性,认为 21 世纪拯救人类生态的智慧应该是道家, 而不会是西方文化。 郑州大学谈新敏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有别于工业文化,本质上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生态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生态理想和人类生态智慧的优秀文化。

  在理论方面, 河南工业大学杨卫军副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并不缺少生态学的维度,其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问题,它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生态思想,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启示。 郑州轻工业学院林世选教授强调,科学发展观从哲学高度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方面的关系,确立了其地位与作用。 因此,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和发展观的建构。 山东大学张爱波副教授认为,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生态文明观,它具有倡导整体有机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特点。 河南大学卢艳君副教授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指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手段, 后者是前者的必要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对策。

  在途径方面, 山东师范大学肖德武教授认为,给一个地区的生态功能进行相对单一的定位,有可能使一部分人丧失分组机会, 无法共享发展成果。

  解决一个地区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问题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还要吸收“弱势群体”参与到各级“生态功能区划”的制定中,参与到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中。 重庆市长寿区区委党校陈国富副教授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从注重新型工业化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等路径着手。 河南师范大学刘科教授指出,我国应构建生态文明的奖惩机制,他从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层面详细论述了生态奖惩机制的路径。 山东建筑大学刘海霞副教授基于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视角,提出环境公平应该坚持四个主要原则: 坚持健康优先原则,尤其以维护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健康为基本要求;坚持加害赔偿原则;坚持受害救济原则;坚持受苦补偿原则,以维护相对公平。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陈彬认为,世界历史发展要求人们的科学技术观和人类科学技术及实践活动要向生态转向,这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理性价值、评价标准、科技文化的生态转向。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梁红军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依靠生态化的科学技术。

  三、关于生态文明本身的反思

  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需要反观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少走弯路。 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归根到底将是人类自身的深度变革,而不是简单的自然生态的物态改变。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批具有“生态反思”精神的生态新人。 济南大学王常柱老师论述了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的基督教根源,并指出这一根源使其忽视了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等要素,带来了自身困境,重构环境伦理学以消解其困境是其当今发展的前提性条件。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联敬老师认为,西方环境伦理学集中体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非常重大的启发意义。 中国石油大学刘立国教授对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分析了其学说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借鉴意义。 郑州轻工业学院冯合国老师认为新世纪呼唤生态启蒙运动,在运动中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到“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从机械论世界图景到有机论世界图景、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三大转向的解读,正是实现启蒙的关键所在。 山东建筑大学梁飞老师对高兹的汽车批评理论进行了述评,他认为高兹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釜底抽薪式的,坚持了以人为尺度的城市建设原则,与科学发展观具有某种契合性,对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四、关于医学、食品、教育等领域里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对于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些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解决路径。 医学方面,潍坊医学院刘典恩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崔瑞兰教授分别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生态医学模式,阐明了各自有关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 崔瑞兰以新的疾病谱的出现为切入点,探讨了生态环境恶化与目前部分主要疾病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预防和控制某些生态疾病的重要途径。 刘典恩从医学界所关注的生态危机、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人类健康生态因素的新要求、医学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逻辑等方面,分析了生态医学模式建立的现实依据。 南京医科大学卢建华老师认为,引发过度医疗的根源在于传统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抑制过度医疗对策是促进由传统医学模式向生态医学模式的转变, 加快这种模式的建设和发展。

  食品安全方面,齐鲁工业大学许忠明副教授指出,根治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某项单一措施解决,必须将其置于生态文明的大系统中加以审视和判断。 山东大学王忠武教授从性别和谐与生态和谐的角度提出,构建男女和谐的性别制度及其相应的生态和谐治理模式,消除人类性别排斥,实现由传统的男性主导型生态治理方式向男女和谐型生态治理方式的转变。

  教育方面,济宁医学院葛洪刚教授与聊城大学的孟伟副教授对生态文明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析,葛洪刚认为应该提倡开展全民性的生态伦理教育,孟伟认为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与“绿色大学”建设的路径, 对于有效地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主任董春雨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主编黄仕军教授应邀分别就刊物的定位、投稿规范、论文写作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在闭幕式上,马来平教授对此次研讨会做了总结性发言,就会议主题所涉及到的生态问题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论、“科学技术根源”论和“生态观念根源论”等三个基本理论问题谈了看法。 他指出,第一,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严重生态问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却得到了较好的治理。 这说明,一定存在比社会制度更为根本的原因。 政府和企业是科学技术的两家最大股东,它们决定着用什么科技,怎么用科技,在什么时间、地点用科技。 它们有责任和义务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 第二,应当承认科学技术的确负载价值,但不应由此认为所有的生态问题都应该由科学技术来负责,科学技术的责任是有限的。 第三,科学技术对于解决生态问题,是最基础,最直接,最见效力的因素。 所以,为应对生态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科技,而不是取消科技,并且,发展科技必须坚持绿色方针、发展绿色科技。 张体勤理事长在闭幕式致辞中指出,大家应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论,探索生态文明研究新思路,进而追求创新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系列社会方法。

  总之,此次会议以中共十八大倡导的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为背景,以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的理论研究前沿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与生态文化为主线,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工业化以来世界生态难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系统而热烈的讨论。 为生态问题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关于生态文明的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返回:自然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