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决定论的立场
“技术决定论” (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这个术语由美国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 T·凡勃伦最早明确提出。不考虑语词的来源,单从汉语语义上分析,技术决定论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 技术决定论或技术的决定论,“技术”限制 “决定论”,这是它的原意; 另一种理解是: 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限制 “论”,这与英语对技术自主论的理解类似。
技术的使用程度成为了人们关心的话题,针对不同种的技术决定论,在某种程度上弱技术决定论是一种值得认识的技术主张。 “我们同意对技术决定论做这种界定: 凡认为技术对社会有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就是技术决定论。根据这一界定,我们认为,马克思是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上层建筑,正是生产力构成了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决定力量。而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技术则是而且越来越是决定性的要素,这样就可以说,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系统具有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二、技术决定论对于社会的进步方面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都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 《1861 一 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部分,恩格斯的 《自然辩证法》等重要著作,集中地系统地阐明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 “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实践证明马克思这一观点是十分正确的。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知识形态或潜在的生产力。它可以物化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上,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三、技术决定论的消极作用
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始终是伴随着人们的需要的变化而向前发展的,决定性的活跃的力量。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些提法和做法间接受到技术哲学的影响。
“一五”计划期间,技术改造全面展开,先进技术和设备大量引进,斯大林指出: “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技术决定一切”这一口号既突出了技术 ( 机器) 至高无上的地位,又强调了布尔什维克精通技术的重要性,是斯大林对 “技术决定论”特有的表述和实践。
“二五”时期,斯大林又指出: “‘技术决定一切’这个旧口号,反映了过去时期的情况,当时我们是处在十分缺乏技术的情况下,而现在则应当用 ‘干部决定一切’这个新口号来代替那个旧口号。” “干部决定一切”这一口号的实质是强调掌握了技术的人才的重要性,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既有 “吸收拥护苏维埃的技师和专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有 “培养工人阶级出身的新的红色技师和红色专家的问题”。
但在后来,“技术决定一切”逐渐演变为 “机器设备决定一切”即只见物不见人,“干部决定一切”演变为 “政治决定一切”即政治立场重于业务能力,结果导致战后苏联在科技发展方面的相对滞后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失误,其中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四、结论
针对这种技术决定论的双方面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技术决定论呢? 全面理解 “科学”概念的含义,祛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歧视。
众所周知,英文中的 science、法文中的 science 通常是 “自然科学”的同名词,而德语中的 Wissenschaft 则含括了全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我们应该从 Wissenschaft 的含义上来重新界定并全面认识 “科学”的含义,尤其是要纠正人们心理中普遍存在的歧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其实,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表明,经济理论和金融决策上的错误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而经济理论和金融决策都从属于社会科学。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必须从马克思所倡导的个人全面发展的视角上重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 “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走出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不仅要从实践上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对策和措施,而且要从理论上自觉地、系统地批判科学技术决定论,从而维护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避免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弯路。
参考文献:
[1] 瑟乔·西斯蒙多. 《科学技术学导论》 [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2] 于光远,孙小礼. 《论自然辨证法与科学技术》 [M]. 科学出版社,1988.
[3] 许良. 《技术哲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自古以来人类对简单性的不竭追求,或许是在寻求便于逼近真理的方式和可以展现世界本质的简单性道路。简单性的寻求在技术层面则是复杂性的不断增长,技术复杂性及其衍生的系列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主体的意向,为走出技术复杂性的困境寻求出路。1、技...
在我国技术哲学事业的初创与建制时期,陈昌曙先生既致力于工程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的研究,也注意吸纳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各种技术批判思想和理论。在其论着中,陈先生不但在多处提及并阐述已有的技术批判思想,而且承认技术批判思想具有一定的合...
一、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有两个名称,即: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前者以恩格斯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命名,后者以科学技术哲学命名,一个学科长期有两个名称并重,这是不多见的。20世纪50年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它深刻地揭示...
建国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与我国科技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相联系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研究内容,也是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研究传统的形成,我们可以从1956-1966年间中国自然辩证法...
最近,有一种观点大有渐趋流行之势。这种观点是: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学科。这种观点似是而非,而且涉及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和正名问题,事关重大,很有必要予以辨明。一、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是既成的历史...
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文化已成为当代的主流文化形态,科学研究之本是追溯学术源流,这就使人们把目光聚焦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上,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有关技术哲学的著作,技术思想也不属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主流...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一种,与它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还有历史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最高意义的普遍性,它对应的是整个世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普遍联系。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
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笔者受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的委派,赴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基础研究所作学术访问,期间通过资料查访、与研究所同仁们的交流,对荷兰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国内学者通常关注英美科学哲学,...
英国著名宇宙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在其名著《上帝与新物理学》中曾说道:对科学家来说,生命是自然界中最令人惊讶的现象。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客观自然现象,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是我们人类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医学是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知。对生命的认识亦为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