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植物保护论文 >

北五味子白粉病绿色农药的防治效果筛选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20 共1656字
论文摘要

 

  白粉病是主要为害北五味子的一种常见病害,受其危害,叶子失绿,光合作用受阻,产量和果实品质均受到严重影响。为了探讨无公害的防治途径,做了无公害农药的防治效果的筛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设在风城边沟林场、风城宝山林场和风城大堡乡三官村北五味子种植试验基地。

  农药成分:(1)三哩酮(SZT)20%乳油(有效成分三哩酮,江苏建湖县剑龙化工有限公司);(2)叶美(YM)12.5%微乳油(有效成分戊哩醇,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3)农特安(NTA)32.50o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烯哩醇+代森锰锌,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4)天音(TY)12.5%乳油(有效成分睛菌哩,深圳市瑞德丰农药有限公司);(5)粉锈醇(FXC)2000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月青菌哩+烯哩醇,山东荣邦化工有限公司);(6)良美(LM)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多抗霉素粉剂,山东东生药业有限公司)。

  试验药物浓度:供试北五味子为4年生植株。

  试验设三哩酮1250倍液,叶美2000倍液,农特安800倍液,天音3000倍液,粉锈醇2500倍液,良美6000倍液及清水。

  1.2 试验方法

  设6个处理1个对照,6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供试北五味子20株,小区施药面积25㎡。

  根据调查,北五味子白粉病7月中句左右开始发病,8月达到发病高峰,施药时机选在发病前半个月左右,6月22日开始施药,分3次施药,每次问隔10d,采用手动喷雾器施药。

  第3次施药后第10天进行各试验小区病情调查,记载每株的总叶片数、病叶数,并对病叶进行感病指数的程度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相对防治效果,并用新复极差法对所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nPs软件进行处理),确定各处理药剂问的差异显著性。

  感病分级标准如下:0级一叶上无病斑;1级一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4以下;2级一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4^-1/2;3级一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2^-3/4;4级一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3/4以上。

  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治效果计算力一法如下:病情指数(%)一艺(病级叶片数X该病级代表值)/(各级叶数和一最高一级代表值)X100防治效果(%)一(对照区病情指数一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X100。

  2 验结果与分析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从图1柱状图看出,第1次不同供试药剂防治效果,参试的几种药剂对北五味子白粉病的相对防效都在80%以上,其中三哩酮1250倍液和良美6000倍液相对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排序依次为良美6000倍液>三哩酮1250倍液>粉锈醇2500倍液>天音3000倍液>叶美2000倍液>农特安800倍液。说明在白粉病发病之前,适时地喷施试验药剂均能有效控制北五味子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尤其是三哩酮1250倍液和良美6000倍液效果相对较好。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种药剂处理之问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这给选择农药品种和农药使用稀释倍数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图2可看出第2次喷施农药不同农药浓度防治效果。第2次施药后,各药剂对北五味子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可以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排序为良美6000倍液>三哩酮1250倍液>粉锈醇2500倍液>天音3000倍液>叶美2000倍液>农特安800倍液,与第1次调查结果防治趋势和效果相同,而且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处理之问防治效果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可以说明,合理使用农药品种和浓度,均能有效控制北五味子白粉病的蔓延,其中良美6000倍液的防治效果达到了97%以上,且其主要成分是多抗霉素,属于生物农药,对北五味子果实不能产生污染。

  3 结论

  3.1 供试的6种低毒高效的无公害农药,属良美6000倍液的防治五味子白粉病效果最好,其防治效果97%以上。

  3.2 试验采用的农药均选自低毒高效的新型农药,主要成分是多抗霉素和仿生农药,施药过残效期后不能对北五味子果实构成污染。

  3.3 白粉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季节,因此施药的时期应选择在五味子发生白粉病的初期,可进一步降低农药的喷洒量和浓度。

  3.4 临近采收期的北五味子果实,要过半个月的残效期才能采收,所以在采收期尽量不打农药,以生产无公害的合格产品。

  参考文献:
  [1] 李宏,孙长山.五味子人工栽培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J].吉林农业,2011(4):113
  [2] 周成国.移植野生五味子试验初报「J1.吉林林业科技,1987(4)
  [3] 赵敏,宋起平,何亚庆.北五味子生态特性与栽培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9(3):76-7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植物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