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妇科论文 >

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配合灌肠的疗效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03 共2161字
摘要

  慢性盆腔炎为临床常见妇科疾病,主要为盆腔出现慢性炎症性病变,包括生殖器官、盆腔腹膜慢性炎症性病变等。急性盆腔炎患者未及时接受治疗会转变为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病程长,疾病迁延难愈,且该病还存在月经失调、宫外孕、痛经及不孕等伴随症状,对妇女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常规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而临床逐渐采用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

  本文为详细探讨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现选取患者 74 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 2013 年 8 月-2015 年 8 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 74 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各 37 例,其中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胶囊,观察组应用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对照组年龄 25~48 岁,平均年龄(34.7±8.2)岁;病程 3~16 个月,平均病程(8.6±2.3)个月;轻度 10 例,中度 18 例,重度 9 例。观察组年龄 26~47岁,平均年龄(35.5±8.7)岁;病程 3~16 个月,平均病程(8.6±2.3)个月;轻度 9 例,中度 20 例,重度 8 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与《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与慢性盆腔炎有关的诊断标准相符。临床表现比较典型,主要为月经量多或周期延长等月经紊乱症状,且下腹胀痛,白带增加,阴道不规则出血且性交痛,腰骶疼痛,性欲减退,易疲乏甚至不孕等。部分患者还存在子宫粘连、活动受限、宫体与子宫增加现象,宫内炎性包块,且盆腔结缔组织、输卵管及卵巢出现炎性病变等。经超声检查附件区增厚明显。

  1.3 观察指标

  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胶囊,2 粒/次,3 次/d.观察组为中药治疗,口服芪藤止痛汤,药方组成如下:忍冬藤、丹参、黄芪、白芍各 20 g,五灵脂、川楝子、延胡索、蒲黄各 15 g,桃仁、赤芍、鸡内金各 12 g,香附 10 g.水浸 15~20 min,水煎30 min,1 剂/d,可复煎 1 次。同时行中药灌肠,应用槐芩汤方,药方组成如下: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薏苡仁、鱼腥草各 30 g,槐花 12 g,虎杖、土茯苓、黄芩、生地黄各 20 g,蒲公英 15 g,灌肠于入睡前,先将大便排净,体位为头低臀左侧卧位,将薄枕垫于臀部将其抬高 10 cm,控制药液温度为 37℃左右,插入100 ml 肛管约 30 cm,灌肠后俯卧,保留药液 2~6 h,1 次/d.门诊取药后回家自行服用与灌肠,交代灌肠要点与注意事项,疗程结束后回院复查以判定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痊愈:临床体征、症状及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积分为 0 分;显效:临床体征、症状及检查基本消失或大幅度改善,积分减少超过2/3;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减少超过 1/3;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 SPSS20.0 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计数资料用 x2检验,组间对比为 x2检验,对比以 P<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见表 1.

  3 讨 论

  祖国医学将慢性盆腔炎纳入“痛经”“带下病”“不孕”等范畴,内蕴湿毒、气虚血瘀、阳气阻遏为该病主要病机,治疗需注重解毒、化瘀、活血及健脾益气。经现代医学研究得知,部分慢性盆腔炎患者即使难以证实为细菌感染但是病情仍处于持续发展状态,因此难以用感染性炎症解释。通过研究慢性盆腔炎患者腹腔液成分后发现,机体免疫功能处于紊乱状态,激活过多免疫细胞,进而分泌过多生长因子、炎性介质、抗体及细胞因子等,导致盆腔结缔组织进一步增生而导致病情恶化。通过研究慢性盆腔炎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后得知机体多处于高凝滞血症状态。血液流变性异常会诱发微循环与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处于缺氧缺血状态且诱发机体功能与代谢失调。由此可知,慢性盆腔炎发病关键在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2].

  因此,治疗还需注重免疫功能调节,恢复免疫功能,且活血化瘀,避免炎性渗出过多,吸收更多炎症包块。

  芪藤止痛汤中黄芪可行滞补气,忍冬藤可止痛消肿、通络清热;蒲黄与五灵脂可止痛散结、祛瘀活血;赤芍、丹参及桃仁可止痛消瘕、祛瘀活血;延胡索与川楝子可止痛活血,香附可活血行气,鸡内金可扶正健脾,白芍可止痛养血。现代药理学表明黄芪还可促使机体免疫力增强,香附、延胡索及丹参等则可对微循环予以改善,将瘢痕组织软化,松解粘连;忍冬藤可有效抗炎,全方共奏扶正祛邪、扶正益气及兼治标本之效。

  槐芩汤可活血化瘀可利湿清热,保留灌肠可避免苦寒药物过多损伤脾胃,吸收药物后可直接抵达盆腔脏器中参与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病灶,将局部药物浓度提升[3].且药液温度与体温接近,可扩张血管,对组织营养与局部血液循环予以改善,减少炎性渗出,对结缔组织增生予以抑制,加快吸收炎症包块故而效果优良。本组对照组临床疗效为 78.4%,明显低于观察组91.9%,对比差异明显(P<0.05)。与周英研究结果相近[4].

  综上所述,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明显,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范春华。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54 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2):38-40.

  [2]曹凤媚。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0):16-17.

  [3]文惠方,任芳,徐厚谦,等。中药灌肠和口服 2 种给药途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文献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4,27(2):76-79,80.

  [4]周英,李丽。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5-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妇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