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妇科论文 >

刘静君“虚”“郁”两方面论治产后缺乳

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作者:岳丽姿,刘静君
发布于:2018-11-05 共2413字

  摘    要: 我国产后缺乳近几年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刘静君教授认为“虚”乃本病发病基础, “郁”乃本病病机关键。临床上治疗根据虚、郁的不同, 辨证用药, 疗效显着。

  关键词: 产后缺乳; 刘静君; 临床经验; 虚; 郁;
 

刘静君“虚”“郁”两方面论治产后缺乳
 

  0、 引言

  产后缺乳首次以专篇论述的形式见于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后常以“乳汁不行”、“无乳之名”等形式散见于医学古籍里面。我国20个省 (市) 里, 产后4个月哺乳率仅占44%[1]。但目前西医对于产后缺乳尚无良好的对策, 而中医治疗本病疗效显着。刘静君教授精究方术, 从“虚”“郁”两方面论治产后缺乳, 收效良好, 今将其治疗经验略呈一二, 以飨同道。

  1、 从“虚”论治

  “虚”是本病发病的基础。隋代医家巢元方认为“即产则血水俱下, 津液暴竭, 经血不足, 故无乳汁也”;《陈素庵妇科补解》曰:“……若乳少, 全属脾胃虚而饮食减少之故。……至于产后乳少, 大补气血则胃气平复, 胃旺则水谷之精以生新血, 血充则乳自足”。妇人分娩易失血耗气, 又因新产体虚, 脾胃运化无力, 气血生化乏源, 致气血更加亏虚。乳汁由气血所化生, 气血亏虚, 则致乳汁减少或不足。治疗上宜健脾胃, 补气血, 通络下乳, 常用方药为通乳丹加减。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载“若元气虚弱, 则乳汁短少”。妇人先天禀赋不足, 或年过五七, 脾肾之气渐趋衰竭, 加之产时大耗元气, 肾精亏虚, 冲任气血不足, 乳汁生化乏源, 亦可致产后缺乳。《神农本草经》记载玄参主“女子产乳余疾, 补肾气”;续断可治“妇人乳难”, 皆为后世补肾法治疗产后缺乳奠定了基础[2]。治疗上应滋阴补肾, 养血通乳, 常用方药为寿胎丸合通乳丹加减。

  2、从“郁”论治

  “郁”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妇科经纶》有“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所经, 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所属, 妇人不知调养, 忿怒所逆, 郁闷所遏, 厚味所酿, 以致厥阴之气不行, 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出”;《儒门事亲卷五》指出“……或因啼哭悲怒郁结, 气溢闭塞, 以致乳脉不行”。患者素性忧郁, 或新产体虚, 情志不遂, 肝失条达, 气血失畅, 冲任经脉涩滞, 累及乳络, 故乳汁少或点滴全无。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 分娩过后, 胎盘催乳素、雌、孕激素迅速下降, 催乳素与催产素共同作用于乳腺, 开始和维持泌乳。产妇产后忧虑, 生气等因素可抑制下丘脑分泌催乳素, 从而影响乳汁的分泌[3]。治疗宜疏肝理气, 补血养血, 通络行乳, 常用方为下乳涌泉散加减。

  综上:“虚”乃本病发病基础, “郁”乃本病病机关键。治疗上应辨证施治, 既不可一味补益, 亦不可一味通乳。脾胃健运, 气血充盛, 肾精充足, 肝气调达, 经脉流畅, 冲任二脉的精、血、津、液旺盛充沛, 才能上达乳房, 化生乳汁, 使乳房乳汁充盈饱满, 排乳流畅。

  3、 病案举隅

  3.1、 病例1

  患者牛某, 女, 39岁, 因“产后乳汁不足, 伴头晕乏力30+天”于2017年9月25日就诊我院。病史:患者既往月经规律, 2017年8月18日足月剖宫产一男婴, 产时无大出血, 产后恶露持续8天净, 乳汁量少, 质清稀, 乳房质软, 伴头晕乏力, 自汗, 感腰酸, 无腹痛, 纳可, 多梦易醒, 二便调。带下量少, 色白, 无异味及阴痒。舌质淡红, 舌体胖大, 苔白腻, 脉细弱。辅助检查:妇科B超、心电图、血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据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产后缺乳, 证属脾胃虚弱, 气血两虚;西医诊断:产后泌乳过少。拟方归脾汤合通乳丹加减, 7付, 水煎服, 日一剂, 2次/天。组方:党参30g, 炙黄芪30g, 炒白术24g, 茯苓12g, 砂仁9g, 陈皮12g, 龙眼肉30g, 当归24g, 炒枣仁30g, 合欢皮15g, 五加皮15g, 王不留行24g, 漏芦15g, 桔梗12g, 炙甘草9g。

  按语:患者因脾胃虚弱, 无力运化, 气血生化乏源, 乳汁化源不足, 故乳汁少;气血虚弱, 则头晕乏力;气虚卫表不固, 则自汗明显;脾虚血亏, 心神失养, 则多梦易醒。舌质淡红, 胖大, 舌苔白腻, 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 气血两虚之征。故应补气健脾, 养血通乳, 方中重用党参、黄芪、炒白术为君, 补气健脾, 正所谓“血之化乳, 又不若气之所化为尤速” (《傅青主女科》) ;又配伍茯苓、砂仁、陈皮健运脾气, 渗利湿浊, 使参、芪补而不滞;当归补血养心又能行血, 炒酸枣仁、合欢皮, 五加皮宁心安神, 二药与龙眼肉配伍, 补心血, 安神之力更强均为臣药;王不留行、漏芦行血通经, 催生下乳为佐;桔梗、炙甘草为使, 桔梗既可理气通络, 亦可载余药上行, “为诸药之舟楫”, 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气健脾, 养血行血, 通络下乳之功。

  3.2、 病例2

  2017年10月11日二诊。诉服药7剂后, 乳汁渐增, 乏力、睡眠亦明显改善。但近两日婴儿时常啼哭, 心中烦闷不堪, 胸闷多痰, 乳汁量骤减, 乳汁稠, 乳房质硬而胀痛, 纳少, 眠浅, 二便调。舌淡红, 边有瘀斑, 苔黄腻, 脉弦细。此乃肝郁脾虚。治疗予归脾汤合下乳涌泉散加减7付, 水煎服, 日一剂, 2次/天。组方:柴胡12g, 郁金30g, 党参30g, 炙黄芪15g, 陈皮15g, 木香9g, 当归15g, 鸡血藤15g, 黄连15g, 莲子9g, 龙眼肉15g, 百合15g, 天花粉12g, 通草9g, 漏芦15g, 王不留行24g, 炙甘草9g。

  按语:患者平素沉静寡言, 又伤于情志, 致肝气不舒, 气机壅滞, 乳络受阻, 故乳汁量骤减;气滞则乳积, 故乳房胀硬而痛;久郁化热, 热扰心神, 则多梦易醒;木郁乘脾, 肝郁犯胃, 脾胃失健而生痰浊, 致食欲减退, 胸闷多痰;舌淡红, 边有瘀斑, 苔黄腻, 脉弦细均为肝郁脾虚之征。故应疏肝理气, 健脾和胃, 方中柴胡、郁金为君, 疏肝解郁, 调畅气机, 使肝气调达, 气血得运;党参、黄芪、陈皮、木香为臣, 补气健脾, 消食化滞;当归、鸡血藤补血行血, 黄连、天花粉清热泻火, 莲子、龙眼肉、百合宁心安神, 通草利水通乳, 《本草正义》谓其“虽能通利, 不甚伤阴”, 漏芦、王不留行活血痛经下乳, 通利血脉, 共为佐药;炙甘草为使, 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 健脾利湿, 补血养血, 通络下乳之功。

  后随访一周, 诉服药7剂后, 乳汁已能满足婴儿需求, 心烦、失眠亦次第好转。嘱其饮食清淡, 着衣宽松, 保持心情舒畅, 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

  参考文献:

  [1]周燕蓉, 谢萍, 毛利华, 等.产后缺乳的中西医认识[J].甘肃中医, 2006 (02) :27-28.
  [2]贾存恩.肾虚型产后缺乳浅探[J].内蒙古中医药, 2002 (02) :25.
  [3]郑燕, 谢萍, 郑静, 等.产后缺乳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与治疗[J].中药与临床, 2013, 4 (01) :44-46.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1]岳丽姿,刘静君.刘静君教授治疗产后缺乳经验浅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6):293+30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妇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