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对中医诊断的发展史和现代化所进行的深入系统研究和分析, 提出了创新方法, 促进诊法客观化, 完善中医诊断学辨证论治的体系。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 发展; 创新;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平行于中医基础理论, 方剂学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它的学习为中医内外妇儿等学科的疾病诊断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通过多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中医诊断的发展取得了优越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医诊断学进行深入探讨, 系统分析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与创新。
1 诊法
诊法是获得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 传统的中医诊断学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等方法, 通过患者的客观描述和医生的主观感受加以诊断, 所以病情资料的来源容易受病人和医生双方自身因素的干扰, 导致重复性差, 模糊而欠准确[1]。
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 虽中医诊法的内容有了一些提高, 范围也矿大。但然停留在望闻问切四诊, 必定眼睛只能看到外在变化, 内脏的改变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心脏收缩舒张的节律;鼻子的嗅觉也不是异常灵敏;脉诊的准确性也不高。因此中医的诊法收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仅靠中医四诊, 不能完全掌握疾病的整体情况, 不能反映内脏情况的变化, 不仅不能够正确诊断, 有时还会误诊。所以中医诊法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势在必行。将中医诊法与其他诊法相结合, 最大限度的得到病情资料, 为能够准确的诊断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随着时代发展和循证医学的兴起, 现代中医临证实践对诊法给予更高的期待。基于在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创新新的中医特色诊法, 如腹诊、鼻诊、甲诊等, 最大限度获得病情资料, 以助更准确的诊断疾病。如运用显微镜观察和舌乳头的微循环的细微变化、利用脉诊仪、红外热像仪等手段。运用气相液相色谱技术分析口腔呼出气体成分与构成比[1,2]。
2 证
证, 即证候, 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总概括。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 和现代认定等问题, 导致人们的认识不一致, 概念不规范, 不仅造成人们思维意识的模糊,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的诊断产生了影响。
中医学对证的认识, 从“内经”时代即开始, 伴随是假的迁移, 对证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上世纪50年代, 理解为对一切疾病病机的总概括。对其病因、症状、发病原理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的概括, 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沈自尹院士等认为“证”是一种综合型的功能体, 有具体的功能网络和调控中心[3]。
从中医理论体系来看和对疾病诊断技术的基本要求, 证是医生医生依赖病性作出的判断, 处方用药的依据, 是通过对疾病病因、病理、病性、症状等反复思考后作出的判断, 因此根据中医理论学和思维方式, 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 有助于从源头探讨证的实质并指明方向, 为临床奠定理论基础。
3 证候的实质
长期以来, 人们对证候的认识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进行大量研究, 从器官水平到细胞水平, 再到分子基因水平, 对解决“外无可司, 无证可辨”的难题提供了帮助, 为中医诊断开阔了视野。
对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 应当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 充分运用学的研究成果, 将中医证候的研究思路拓展到一个新领域, 冲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与局限性, 保持中医独立性的同时, 运用西医先进的诊疗技术, 阐明中医证候复杂而深刻的科学内涵[4]。
4 小结
中医诊断学是祖国医学长期发展以来的产物, 是历史文化的沉淀, 是古人对祖国医学的奉献,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是理所应当。但是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在保持中医独立性的同时, 我们应该接受西医诊断学知识, 尽可能的将二者融合、联系, 在望闻问切基础上, 结合检查依据共同对病情作出判断。不拘泥于中医, 也不屈服于西医, 将二者有效的结合, 才是医学事业者的责任。本文只是浅表的探讨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有不足的希望大家再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文锋, 周萍, 中医诊断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医诊断学杂志, 1997, 3 (1) :1.
[2]邓铁涛.实用中医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600.
[3]沈自尹.再从证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的互补性[J].中国中西医集合杂志, 1993.19 (3) :180.
[4]夏家辉.生命科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600.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的情景案例教学课,之后迅速成为一种为全球培训界公认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之一。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国内有北京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学...
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着名医家扁鹊,当时他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自建国以来,中医诊断学受到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为中医诊...
现代中医藏象理论是现代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影响极为广泛,能够很好地反映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结构特点。本文通过梳理全国统编1版至9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藏象理论内容,对比分析教材中藏象理论结构,探讨现代中医藏象...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科学界广泛认为这是一个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我国最有可能取得突破和对未来医学做出贡献的领域。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与时俱进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型医学...
随着中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中医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医院校教育在学生中医诊断推理能力培养方面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医教分家现象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吻合度差。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不能很快转换角色,适应临床工作,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于...
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医家扁鹊,当时他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自建国以来,中医诊断学受到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为中医诊...
文献资料是学科学术动态最真实的反应,而中医文献则是反应中医发展和进步的最真实的一面镜子。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中医文献,因此要了解中医诊断学科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要从其相关的文献分析入手。我国现行出版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中...
医诊断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诊断和辨证的规范化、客观化问题,但过于强调其规范化则忽略了中医的思维模式。随着科技发展和多学科交融,我们可以借助多专业沟通合作,既保留中医的思想,又使中医走向现代化。...
针对中医诊断学目前发展的现状,指出中医诊断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诊断和辨证的规范化、客观化问题,但过于强调其规范化则忽略了中医的思维模式。...
中医诊断学,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 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医家扁鹊, 当时他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 (犹审) 形”等为人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