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努力使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各大领域都在党的领导下稳步前进。广大民众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自身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理念与行为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相应的调整。在物质基础改变意识形态的同时,意识也同时发挥着自身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为社会发展进步带来机遇和潜力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增大;社会分配不均;社会成员主体发育不完善;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人们就会逐渐失去对社会的认同感。
另外,对于传统关系领域的失去,导致了个人的"去组织化",产生了所谓的道德疏离、敌视世界、恐惧自由、侵犯冲动等等,不仅对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稳定与社会安全造成了威胁。在这样一个经济富裕和政治福利的时代,所谓孤立感的上升,以及对共同体的追求,昭示了这样一个显着的事实:今天人们传统上的首属关系,与我们的国家和经济越来越不发生功能的关联,也不再能影响个体的道德报复。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结论:从前在家庭、邻里之间获得的身份、安全等价值,现在人们都得努力到一些大型的组织里去实现,这个大型组织就是公民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与别人的交往越来越复杂,相互的依赖性也非常大。很多人未能及时的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因此产生了种种问题。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适时提出,是在个体内在道德观逐渐褪色的关键时期交给群众的一根稻草,也是在大众愈发对社会疑惑之时的一颗定心丸。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准则,它能有效保证人们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和谐有序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公共领域下,需要提倡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因为这些美德为交易提供便利,为集体行动提供正当理由,同时也能提升公民置身公共空间的参与感,深化其公共性,从而使个人更好的融入社会,优化社会,提升生活品质。
然而不管是关爱、尊重,还是帮助、信任,这些品德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发自于主体自身的关爱之心,所以"关爱"应当成为当下培育公民价值观的关键词。目前,对于社会道德教育研究较多,但对于社会关爱教育的研究鲜见,对于社会关爱的概念界定,社会关爱教育的概念界定,以及社会关爱教育的内容,如何去进行社会关爱教育,如何以理论指导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仔细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目前可查阅的文献中关于关怀理论综合性的成果较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爱理论进行综合性梳理,从理论层次建构出关爱概念的粗略框架。对于"社会"概念和"关爱"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提出"社会关爱"这一命题的基本释义,然后对其内涵的各个层次和基本属性进行研究,初步分析社会关爱理论层次,致力于探讨社会关爱理论雏形。
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社会关爱,并探讨社会关爱教育的对象及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拓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多可能性及有效性。
第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进一步为实践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指导。
(二)现实意义。
第一,社会关爱教育着重研究人在社会中道德感、责任感、集体感的形成,有助于指导人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公民民主素养的有机组成,对于人才资源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本文列举并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非关怀现象及其产生的现实原因,并提出了关爱培育方案,对于清理有关关怀的各种误识、误操作具有实践的指导价值。
而且,社会关爱教育以具体的以人为本的时代性特征与我国正在努力建构的以民为取向的社会政策、教育政策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对关爱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就有对于关爱的描述,他非常重视友爱:称得上对周围人友好,其表现就好像是出于对自己本人的一种"态度".关于关爱的起源,一些学者认为关爱起源于社会的后期影响,比如卢梭则认为,人的自然本性中只有"自爱之心",只有在与社会充分接触后对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建构起善恶判断之后,才能培育出"爱他之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关爱具有生理学基础,是先天产生的,比如休谟说,人除了有利己主义的趋向外,还有诸如友爱、仁爱的社会情感,希望别人幸福也是人的人类学本性,正如希望自己本身幸福一样。
关于关爱过程的发展,只有现代学者吉利根(1999)提出了与公正取向相对的关怀取向道德发展理论,得出了从关怀自我到关怀他人再到关怀他人及自我的三阶段发展理论。
(二)对社会关爱的研究。很多学者看到了社会关爱在政治层面上的功能。萨拉·鲁迪克(1989)在《母性思维:走向和平的政治》中说明了关怀在努力取得和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赫尔德在《女性主义道德观》中提到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由法律控制争端和全神贯注经济收获来支配的社会,而是需要发展关怀视为社会的最重要任务。琼·特龙托(1993)为关怀的政治意义作出论证,她提倡要满足关怀作为"最高社会目的的需要",由此而视关怀既是政治的、也是道德理想的概念。
可见,社会关爱在实现政治和平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其现实作用。
(三)对关爱教育的研究。关爱是主客体间的对象性活动,因此一些学者从关系的层面进行了研究,如布贝尔提出了一种"我--你"包容性人际关系,他认为包容关系能防止人与人之间出现鸿沟,包容使得主客体之间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并能够分担和分享同一感觉,以此来塑造主客体间的平等关系。但在这一领域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内尔·诺丁斯。诺丁斯从多学科的视角全面分析并深入探讨,建构出关怀伦理学,并提出了一系列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与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不同,诺丁斯(1986)认为关怀伦理学着重研究一方充分考虑到情境因素所作出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及其在另一方所引起的感受和反映。在此基础上,她从多元性、差异性的角度,指出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与方面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怀性,否则不称其为教育。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古代就有儒家提出的"仁爱"思想,是一种伦理关系指向与定位,是当时传统社会背景下的价值准则,本质是血亲、族群的家庭伦理关系。现代以来,国内大多数学者多是从情感、行为、德行等方面定义"关爱".有人从活动方式上分析,认为关爱是主体对客体给予情感上的关注以及能促使对方进步的帮助(鲁洁 2005);也有人从属性分析,认为关爱行为是一种理性的帮助、反映了个体对外在的一种积极状态(杜蕾 2008)等等。这些定义虽然都反映了关爱的部分内容,但是仅仅关注的是关爱的某一特性,没有从整体揭示出关爱的本质。稍全面的定义有李敏提出的:关爱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对客体的关照和喜爱或关心和爱护,即主体对客体的存在和价值的认可、尊重、欣赏、赞美以及主体为维护客体的价值和存在而做的种种努力。并且从心理层次上分析,关爱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这不仅对关爱的定义做了阐释,也探究了关爱的形成机理。
对于关爱教育的理解,赵伟(2010)认为关爱教育应该以善的理念为核心,将善作为关爱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人的德性,并且促使社会向善发展。
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倡关爱教育,比如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韩凤霞 2011);还有感恩教育,认为一个有感恩情怀的人,会对他人、社会充满理解、尊重、关爱,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使人们学会关心、懂得关爱、给予、帮助、宽容和报恩(刘利才 2014)。总体上这些研究仍旧在伦理道德层面谈关爱,单从某一个视角,虽然深入,但太过单一,也无法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和融合,对社会关爱与其关系的探讨稍显粗略,缺少综合性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充分依托学科交叉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方法综合运用。在相关概念理论研究上,采取文献研究法、作品分析法、系统诠释法等,对社会关爱的概念、社会关爱教育的概念进行梳理界定;在教育问题研究上,采取抽象与综合、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将理论带入具体社会问题中加以剖析运用。
二、创新点。
内容上,以往对于关爱的研究多见于教育学中,而且多局限于家庭中亲子之间以及学校里师生之间,或者就是讨论在其他领域中,如父母关爱、教育关爱、护理关爱、企业关爱等,对于社会关爱的研究则是散见在一些伦理学研究中。本文对国内外关爱理论进行综合性梳理,建构出关爱理论的粗略框架,并对于"社会"概念和"关爱"概念深入分析讨论,建构社会关爱理论层次,致力于探讨社会关爱理论雏形。另外,把社会关爱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中,是研究视角创新。
一、滕尼斯生平与《共同体与社会》(一)生平斐迪南滕尼斯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早期德国着名的社会学家。他于1855年7日26日出生于当时属于丹麦王国的施莱兹维希州的一个小城豪巴而格,他的父母均是农民世家,生活比较富裕,他们为七个子女请了一位...
长期以来,我党虽然十分重视社会建设,但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科学概念,则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目前,社会建设理论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主要对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社会建设的内...
第三章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评价前文已经详细分析过,弗洛姆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健全社会构想的。弗洛姆认为,现存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满足人类发展自我的需求,是落后的社会,于是他提出了一套新的社会模型,他将其称之为健全的...
竞技体育运动员异化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积极向前发展。因此,如何在物化经济时代的影响下意识到自身的异化之处,以及分析异化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合理措施消除异化,是体育竞技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唯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实现了快速发展。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由此开启了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进程,迎来了社会学发展的春天。在这...
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粉丝群体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这类群体的特点,并结合粉丝群体中的问题,从引导正面的舆论、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粉丝素养3个方面出发提出可行性建议。...
第一章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的来源与形成背景1.1健全社会思想形成背景若论及弗洛姆健全社会理论的形成,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他的成长背景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另一则是他所受到的不同的思想理论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伟大的哲学家都是站在前人的肩...
从学科角度讲,环境社会学大概有以下三种涵义:一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二是企图颠覆传统社会学甚至广义上包括社会科学的环境社会学,强调研究环境约束下的社会;三是强调研究环境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社会...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它不仅是社会学中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而且也是最使人着迷、最难解答的问题之一。1920世纪最杰出的社会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尽力想解决社会变迁问题。本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