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为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中一切先进的和有益的经验,为我所用,以应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对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两国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差异性使得两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对中美两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分析与比较,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两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规律,并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美国的教育经验,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中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特点的比较分析
( 一) 中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原则的比较分析
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原则是以集体主义( 爱国主义) 和全局意识为中心。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集体主义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马克思说: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以有个人自由。”[1]
可见,集体既是个体活动的归宿,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条件和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张扬个性、追求自我,而且更加重视自身价值和尊严,只强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忽视社会因素,重实际和重物质的现实主义思想严重泛滥,甚至走向自我中心绝对化的极端。因此,我国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把培育青年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放在了重要的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其目的是强化青年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培养青年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挥自觉能动性和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把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和品行,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以自由、个性和自我意识为中心,提出并贯彻个性化原则,即在尊重个性发展和个体利益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主义的引导。“个人主义实际上创立了一个能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观念。”[2]
它使人们能够充分展示个人才干和实现其远大抱负。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倡导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人,让人回归自然、回归自由,为人的发展开辟道路。可以说,在肯定个性、尊重个性和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为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念贯穿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过程,并被美国人普遍认同并内化为其价值判断和为人处世的标准。
从培养人的角度,中美两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原则之一都是要为统治阶级培养坚定的拥护者。在中国,强调要把人特别是青年培养成为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美国为了国家战略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拥护美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坚定支持者。
( 二) 中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中国和美国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必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内容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对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是强化青年学生对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了解和认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3]
这一科学论断,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是隐性的,没有非常清晰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称呼。实际上却以宗教、公民教育等名号进行着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美国资产阶级及其学者认为,“任何社会,为了能存在下去,必须紧密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脑子里。”[4]
因此,围绕其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美国做了许多正面的、反面的宣传和教育。长期以来,美国的统治者利用一切宣传教育手段,进行广泛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宗教教育以及公民权利义务教育等,以此来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公民宗教是借助宗教表达的一种社会信仰。宗教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实际上是美国资产阶级实行统治的思想工具和一股强有力的凝聚力量。针对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演变、颠覆、分化等活动,我们必须要高度警惕,认真对待。
中美两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灌输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出为本国政治制度所需要的公民。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担负着培养人、塑造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职责,这就需要帮助青年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树立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从而把爱国的意识转化为报效祖国、维护祖国利益的自觉实际行动。
( 三) 中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
中国历来重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施方法,并且在长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以身作则等。
具体来说,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具有以下几点鲜明特征: 首先,注重理论灌输的系统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设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和课时规定,课程设置非常注重系统性和理论性,教学上强调通过理论学习促进思想转变。这种系统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方法有利于青年学生较快地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其次,实施方法注重教育引导的正面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非常重视运用典型示范法、比较教育法和激励教育等方法,通过正面化引导,规范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践证明,通过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正面化引导,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主要体现在: 首先,实施教育方法的隐蔽性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通过灌输的方式向青年学生灌输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更重视隐蔽式和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即通过心理咨询法、感染启发法、社会参与法、参观考察法等来进行,从而引导青年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渗透性反映在美国的隐性课程中,如,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活动,来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参与慈善事业、社区志愿服务来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并使美国文化、精神、价值观渗透到每个青年学生心中,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次,实施方法的主体性强。在美国人本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注重青年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指导性理念。在这一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和选择相应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又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实践探索中,中国和美国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教育对象的变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也必须科学地、批判地借鉴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对于美国而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仅仅当作教育的客体,不注意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他们不喜欢硬性的灌输和枯燥的说教,对此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美国“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观念和内容层面,要主动拉近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切实了解青年学生的变化特点和趋势,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其自我的“道德养成”.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青年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平等者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通过谈心,咨询活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有效传递给青年学生,凸现教育的人性化,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内化。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指出: 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
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展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人文关怀,切实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 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多样化,除了理论的灌输之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感染教育,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但从总体上看,隐性教育较为突出。这种隐性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其社会政治制度,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则侧重于对青年学生进行正面的显性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创新、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大局。”[6]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法上虽然也开始重视和加强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但方法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仍不够。因此,我们应当借鉴美国在实施隐性教育方法时所采取的渗透方式,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由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的转变,即在切实完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显性教育的同时,将“有意识”的“注入”和“无意识”的“熏陶”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实现从认识到行为的内化。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
要实现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使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社会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教育者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博物馆和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养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增强青年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组织青年学生深人工厂、学校、农村锻炼,了解社会、体察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三) 利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开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渠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大众化。正如约翰·汤普森所说的,“大众传媒已成为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运作的一种主要媒介。”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公众接收传递信息、获得知识、交流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群体。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平台。一方面,互联网以其隐蔽性、开放性、即时性的特点,以及丰富的知识资源、快速的传播方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教育者在网络交流中能了解到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能更加有针对性把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同时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缩短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流的心理距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借助博客、电子信箱、电子公告板、网络论坛等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平等地进行交流感情,答疑解惑。这种真实心态的交流,能够使教育者真正走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思想沟通、情感共鸣和价值道德观念的逐渐内化。另一方面,网络上各种观点,甚至消极、不健康或反动的信息随时存在,各种势力在网络领域里的争夺日趋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和舆论控制能力,给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扩张,甚至凭借对互联网信息的控制权和强大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上诋毁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大肆向我国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利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开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渠道,从而牢牢把握网络上的舆论导向,主动占领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
[2]顾文若,逮贵林。 个人主义: 西方文化的基因[J]. 咸宁学院学报,2008( 2) .
[3]胡锦涛。 坚定不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 -11 -18.
[4]罗伯特·达尔: 现代政治分析[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67.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3 -11 -16.
[6]桑春红。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 4) .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下的定义,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书籍与其他信息资源查找结论,制定研究和学习计划,根据实验研究数据对已有结论作出评价、分析和解释,提出预测等。①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意识、研...
从西方世界教育学发展的路径来看,虽然其都源自于希腊的教育传统,但之后随着各国教育的发展总体上形成了以德国Pedagogue为典型的德国模式和以美国Education为典型的美国模式.从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来看,20世纪初期我国从日本引入的教育学和新中国成...
美国职业技能标准的设计和制定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影响,美国施政者开始认识到制定一套职业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借鉴其他工业化国家相关成功经验,于1977年引进职业分类标准(StandardOccupationalClassification,简称...
资助包(FinancialAidpackage)计划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美国混合资助模式的主要载体,也是其学生资助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成功经验已被多个国家所采纳和借鉴。近年来,资助包计划也被引入我国,并在少数高校试行,今后还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进一步助推我国教育...
数学作为实用性学科,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数学作为一门理性化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实用性、严密的逻辑性和推理性,往往会导致教师用一种非情感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得到应有的关注。这与当今...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美国学后托管项目实践与经验的介绍与分析,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和政策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因“减负”而提早放学所引发的“三点半”难题。...
第三章美国社会机构及组织对中小学天才儿童教育的支持一、美国天才儿童教育的主要社会机构及组织。在美国,除了各州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天才儿童教育引导和支持之外,天才儿童教育研究机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及州级层面从事天才儿童的研究机构,为学校...
第一章美国中小学天才儿童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历史发展一、美国中小学天才儿童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一)美国注重天才儿童教育的背景。天才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他们的生理和能力都有不同,存在特殊性,同时他们对教育也有着特殊需求。要根据天才儿童...
一、美国新教育史学的转向20世纪后,曾风光一时、为历史学的专业化立下汗马功劳的传统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史学,正在不断地遭受着现代史学思考的质疑。这种从吉本(EdwardGibbon)-麦考来(MacaulayThomasBabington)-兰克(LeopoldvonRank)式的传...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 幼儿园和教师应将家长的参与作为改善教育、提高质量的一项重要策略, 保持幼儿园与家长的双向沟通与配合, 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形成家园共育的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