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评价是事关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界出现的诸多越轨失范现象就与价值认识偏差和评价体系失效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科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具有重大支撑和促进作用,它的巨大价值主要表现和存在于作为价值主体的学术价值、作为价值客体的社会价值和作为专业共同体的价值规范三个层面。要有效地防范学术失范、矫正学术越轨现象发生,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完整准确地认识社会科学的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共同体价值文化这“三体”价值的本质规定、结构组成、基本关系与内涵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合理的评价制度规范、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技术规范这三维评价规范体系。
一、价值的概念界定与社会科学的“三体”价值结构分析
价值是事物的有用性,主要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也就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价值具有关系性、主体性、客体性、相对性和建构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中关系性指价值是一种主客体关系范畴,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是价值发生发展的基本要件与条件,没有主体存在和主体需要则客体价值就无以产生、无从谈起,客体的属性与变化如果不能适应和满足主体需要也将没有价值;主体性是价值的根本属性,意指主体的需要、目的、情感、尺度等因素对于价值的确定、评价、选择、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事物的价值会因主体的差异而不同;价值的相对性即价值的流变性、依存性和具体性,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价值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可相互置换,同一客体属性相对不同的主体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价值的建构性指价值的后致性、生成性和对象性,人对价值的选择、创造、评价、拥有具有个体倾向性和自组织性,每个自然人、区域群体、集体组织、部门行业都可能形成自己的特殊价值文化。
基于上述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的价值就产生和存在于同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双向互动关系之中,其价值具有主体性、客体性、组织建构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认识社会科学价值就要具体分析社会科学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以及作为专业共同体组织的价值文化。通过对社会科学的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共同体价值文化这“三体”价值结构形态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概括认识和完整把握其价值内涵与价值属性。
社会科学的主体价值是其作为主体性存在所获得的满足效用和支持程度,通常表现为社会科学作为价值生产主体所具有的内在学术价值。对于社会科学的学术价值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学术价值是指整个社会系统环境对于满足学术发展需要的满足效用,对此可以具体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于学术发展需要的作用和意义,形成经济的学术价值、政治的学术价值、文化的学术价值的基本判断。狭义的学术价值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价值,如文物文献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是评价其在知识创新拓展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和贡献。
现代社会科学是一种以拓展可证实知识为目标的职业化社会建制,基于社会科学的体制目标和内在需求,可以把社会科学系统看作是具有自主性扩展知识需要的价值主体,把社会系统作为服务和支持社会科学发展需要的价值客体,由此具体认识社会对于满足社会科学内在需要的意义和效用,评价社会系统环境的社会科学学术价值,即广义学术价值。现代社会科学在组织目标、运行规范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其存在和发展具有特定的需要条件与环境要求,由此就产生了外部社会条件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问题,形成外在条件是否具有满足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的内在需要的“学术价值”的基本判断。学术价值在广义上类似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意指对于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的作用和意义,它是以社会科学探求新知的内在需要为目的目标和标准尺度对外部事物做出的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的扩展知识这一内在价值需要是多样化的,包括研究成果、学术资源、人才队伍、经济支持、制度环境等等,所有这些为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所需要、对知识发展有贡献的资源即社会的社会科学学术价值。学术价值的惯常形式、普遍认知并被体制化界定和评价的是狭义的学术价值,主要对象指称的是文物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基本内涵要求就是评估和判断其在专业知识创新方面的作用意义和实际贡献。能否对各种文物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价值评价与选择,对于社会科学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科学的客体价值是其作为价值提供客体所具有的外部社会价值。现代社会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如果把社会作为价值需要主体、社会科学作为价值客体,则社会科学的价值功能最突出地表现就是它具有重要的外部价值生产功能,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社会科学正确地揭示了社会规律和社会真理,它所提供的理论方法可以起到引领文明、解放思想、资政育人、创新制度、科学决策、改善管理、优化组织、促进发展以及满足人的求知需要和优化人的精神品质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从而创造出巨大的外部社会价值,这也是人们所以倾力支持和发展社会科学的根本原因。基于社会的目的需要和评判标准对于社会科学的价值功能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与选择,这有利于优化社会科学的资源配置效益,对于支持和驱动经济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科学的共同体价值文化是指由广大社会科学研究者组成的专业共同体所建构和认同的价值体系。现代社会科学业已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组织化、规范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气质和特有价值文化的专业共同体,包括共同体的精神气质、价值目标、价值规范和价值评价等层次。其中社会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是社科研究主体所普遍认同和秉持的理想信念与价值理念,诸如探索与创新精神、求实与理性精神、趋善与臻美精神等等。
价值目标即社会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和根本宗旨,主要是探求真知、造福人类、促进文明进步。价值规范是指导和调节社会科学运行发展的根本性思想原则与行为准则,默顿曾将其概括为“科学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的规范结构”,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其中“四种制度上必须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非谋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虽然默顿所讨论的是自然科学规范,但对社会科学也具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社会科学的价值规范包括价值原则规范、价值选择规范、价值中立规范、价值评价规范等形式,这些价值规范各有其特定功能、内涵要求、适用范围和合理性边界,存在整合互补关系。此外,社会科学共同体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形成了一套客观理性、求真务实、剔除荒谬、维护创新的价值标准,建构起了相当完备的学术规范、技术方法、评价体系,由此保证了社会科学系统的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社会科学三体价值的意义及协同互补关系
社会科学具有主体学术价值、客体社会价值和共同体价值文化,这三体价值之间既相互差异、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和功能互补,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三位一体的整体价值系统。
深刻认识和完整把握社会科学的“三体”价值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关系,对于增强和优化社会科学的价值效能是十分必要的。
在社会科学三体价值体系中,主体性的学术价值是本源、本体和基始性价值,是其他一切外部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产生源泉和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科学的知识拓展和学术创新,社会科学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将无从发生。在现代社会建制中,社会科学的学术价值通常是指科研成果自身在知识拓展创新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和贡献,诸如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观点、构建了新理论,是否提出了新问题、开拓了新的领域,以及是否发掘了新经验材料、作出了新论证等等。社会科学的学术价值取决于其在总结社会经验、发现社会规律、揭示社会真理、概括人文精神、提供认识方法等方面的建树水平与功能效应。一项研究成果对于社会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和准确,对社会真理的揭示越普遍和正确,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解释能力越强大,对真善美精神的阐释和彰显越卓着,对人类智慧启发和活动指导作用越持久,则其学术价值就越大。
从劳动价值理论的角度看,社会科学的学术价值与投入和渗透于社会知识成果创造过程中的人类生产劳动存在直接关联。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正确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而本质和规律是深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必然联系,它的发现和揭示过程需要研究者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付出长期艰苦的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基于这种劳动建构知识的解释模式和基本判断,可以将社会科学知识成果看作是人的活的劳动和智慧的凝结与转化形式,社会科学的学术价值也正是由于科研劳动和智慧的投入、结晶而积淀生成的。通观近现代以来的社会科学发展历史,社会科学的学术价值量和科研劳动凝结量之间存在总体历史正相关性,社会科学知识的学术价值量是随着必要科研必要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增的。社会科学的劳动投入量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其中的劳动数量可以使用参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劳动人口和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质量则可以使用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新水平来计量。像马克思倾毕生精力和聪明才智研究资本与资本主义问题,他所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体系正确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千古之谜和资本主义秘密,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由此而具有了超越时空和时代的伟大学术价值。孔子、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韦伯等伟大学者以其艰辛探索和卓越的思想智慧揭示了社会真理,创造了不朽的经典着作和学术价值。
社会科学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需要,创造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社会科学价值系统的目的归宿和实现方式,没有任何社会价值就意味着社会科学失去了存在意义和社会条件,必然会走向边缘和式微。社会科学的自身学术价值与其外部社会价值的关系集中表现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两者从总体而言呈现一种差异性互补的正向关系,真理性越强则价值越大。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生产决定物质生产、文化力决定经济力的崭新时代,社会科学的学术价值生产正成为社会价值生产的源泉和决定条件,没有社会科学理论方法的持续创新则社会文明进步就将难以持续。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类需要遵循学术规律、满足学术需要,推动学术研究,创造学术成果,以学术价值生产支持和驱动社会价值生产。
社会科学的学术价值及其社会价值的生产和创造需要适宜的共同体价值文化的保障和支持。
社会科学共同体的价值文化作为精神气质、价值目标、价值规范与评价的统一体反映着社会科学的普遍规律和应有要求,对于社会科学系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前提预设、目标定向、思想指导和行为约束作用。没有科学理性、成熟稳定与合理完善的价值文化,社会科学就失去了指导规范、行为标准和精神支撑,因而就难以为继和有序发展。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屡屡出现的学术越轨失范现象就深刻说明了价值规范的重要性。为了促进社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弘扬和倡导求真务实、严谨严细的科学精神和趋善臻美、诚实守信的人文精神,建立健全社会科学的道德规范、学术规范和评价制度,为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新生产创造良好的思想指导和秩序规范。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具有主体性学术价值、客体性社会价值和共同体价值文化,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和协同的的三位一体关系。
深刻认识和完整把握社会科学的“三体”价值的结构构成、本质要求和基本关系,是合理建构社会科学评价规范体系的重要前提。
三、基于社会科学三体价值结构的评价规范建构
现代社会科学学科门类、机构和人员众多,投入巨大,成果加速增长,无论是科研立项与奖项的确定、科研成果的发表出版,还是研究人员选聘与科研水平测量,都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评价。为了规范学术秩序和优化资源配置,防范学术越轨和失范,促进社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价值评价规范。
依据上述“三体”价值结构的分析,对社会科学价值的评价主要就是要评价其自身学术价值、外在社会价值以及研究成果的专业规范性水平,核心是评价其在扩展知识、增进社会效益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以及相应达到的专业技术水平,为此需要构建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和评价制度六要素构成”的完整评价体系,在原则规则和操作方法层面上,关键是要建立健全评价的制度规范、标准规范和技术规范这三大层次维度的评价规范。
(一)评价制度规范
现代社会科学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对社会科学的价值评价关系到社会科学自身的兴旺发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应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符合科学规律、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制度规范体系,包括评价政策与标准程序公开制度、评价主体及特定专家的资格审查与遴选制度、评价过程监督制度、评价对象申诉制度、评价结果公示制度、评价舆论反馈制度、第三方独立评价制度等等都需要完备建立。其中比较宏观和原则性的规范需要在国家层面专门立法规定,比较具体的评价规范的如评价的标准、方法、措施等,可由学术团体、专业学会、学术单位等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来具体制定。只有构建完善的评价值制度才能保证评价的公开公正和有序有效。
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政策建设进程很快,社会科学组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科学的制度框架大体完善,由此支持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但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的法治化水平仍然较低,在立法、执法、政策和管理制度方面仍然不少盲点、误区和漏洞,学术失范越轨乃至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在学术评价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效能性和公信力方面,明显滞后于自然科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有不少差距。为了促进社会科学专业水平发展,提高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必须建立健全关于社会科学评价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构建有效保障社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完备制度框架和良好环境条件。
(二)评价标准规范
社会科学的价值以及人们对它的看法往往是多样化的,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价值需要,根据社会科学基本价值原则确定合理的具体评价标准,包括学术规范、学术创新、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具体设定。
1.学术规范标准。现代社会科学已形成了为广大研究者所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一些基本学术规范,包括基本体例、文本、图表、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附录等方面的技术性规范以及证据确凿、表述准确、逻辑严谨、方法科学等方面的真理性规范。学术论着不同于其他作品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它的征引性,包括学术论着对他人的征引以及为他人所征引。为此应要求征引者务必正确理解征引材料,适当运用征引材料,必须注明征引材料的书名(或文章篇名等)、作者、原始出处,包括出版社、版本、页码等基本信息。真实和真理性是社会科学的生命线,社会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必须客观真实、符合真理标准,满足证据确凿、表述准确、逻辑自洽、方法科学这些基本真理性学术规范要求。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的规矩和规则,它本身不是学术创新与学术价值,但却是社会科学创新及其价值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应作为评价社会科学价值的基础性、前提性标准。
2.学术创新标准。创新是社会科学的体制目标和学者的职责任务,能否进行有效创新是评价社会科学价值的根本尺度,它一般可以具体分解为观点创新(是否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结论、新的理论、新的主张)、方法创新(运用新的思路、新的程序、新的工具、新的途径、新的规则等)、材料创新(提供新的数据、新的个案、新的经验、新的事例)诸项具体指标。没有创新的研究不能称其为研究,没有任何创新的研究成果严格说来属于无效劳动,因而是没有学术价值的。
3.学术影响标准。一项社会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可以通过其学术影响来具体测量。关于学术影响评价指标目前比较认可和通行的主要有两项,即成果被引用、检索、转载、下载、获奖的次数和刊登成果的学术期刊的权威层次与学术声望。如果一项成果发表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且发表后被广泛引用、转载和下载,获得过相当层次的奖励,则标志着具有较高的质量,反之则质量可能比较平庸。
4.社会效益标准。社会科学的社会价值是复杂多样的,诸如经济增长、政治文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人的素质提高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等,要对此进行准确评价十分困难。为此可以进行一些大概的简单化处理,如对于论文类成果社会价值的评价标准可以简化为社会反响和部门采纳情况两项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着作类成果的社会价值评价可以简化为被采纳情况、再版或印刷情况、被译成其他文种情况三项指标。
(三)评价技术规范
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评价技术规范来落实和体现。
1.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规范。社会科学评价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综合评价。定性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管理目标和主观见解进行的抽象概括性评价,而定量评价则是根据相关数据、具体事实作出的详细、精确的评价,如发文数量、引用次数、转载和下载次数的运用就是一种客观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各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局限性,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在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定性与定量平分秋色、相互补充。评价程序即评价的过程、次序和规则,合理的社会科学评价程序应当具有的基本特征是过程公开、民主监督、规则公平、结果公正,能够有效防范和消除各种虚假评价、错误评价和恶意评价。
2.评价时间和评价空间规范。任何社会科学成果的产生、传播、转化、影响、效果显示和质量检验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社会科学的这种时空特征要求“构建时间与空间双重制约的学术评价规则”。就时间特性而言,社会科学成果从构思到创造完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它的确切的社会效应和学术价值更是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充分显示和证明,这就要求被评价的社会科学成果必须经过足够长时间的淘洗和检验,像着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审年限至少在 10 年以上,有许多得奖成果甚至是 20 至 30 年以前发表的成果,这种足够长的时间跨度有效保证了评价结果的高度可信度和权威性。中国目前的各级社科评奖远达不到诺贝尔奖的时间规定,但论文类成果不应少于 5 年,着作类成果一般不应少于10 年。现在普遍流行的当年评奖或者隔年评奖的办法明显有悖科学规律,缺少充分公信力。评价的时间要有足够的长度,而评价的空间也应当具有足够的广度,比如一些比较重要和权威性的专项评审要打破狭隘的单位、区域乃至国家界限,其特定评审者应包括足够数量的来自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国内外着名专家,同时还应注意广泛收集国内外同行学者的相关反映反响情况,这样的评价才可能具有真正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3.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规范。社会科学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术编辑、学术同行、社会受众、科研管理者和科研评价中介机构,而作为社会科学评价基本对象的社会科学成果可以按照智力加工深度分为研究类、普及类、学术资料类三大类,其中的研究类成果又可以分为学术论文、学术着作和研究报告三大类,要实现对社会科学的合理评价必须合理确立其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规范。
评价主体系统中首先要强调学术期刊与着作的编辑主体要专业化、集体化、权威化,要按照科学规律要求和国际标准惯例来编辑管理学术期刊,建立健全具有权威性的专家审稿体制,消除违背科学规律和学术道德的编辑失范现象,切实保证所发表的成果具有学术先进性和公信力。对于参与特定成果评价的指定同行专家而言,必须具有精深专业造诣和可信赖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求评审专家在专业上对应评价学科、在数量上足够充分,在任职上应来自不同地区和单位,要严格防止外行评内行、自己评自己和人情关系介入的无效评价。此外,要重视专业性的独立科研评价中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学术评价作用,像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制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开发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对我国社会科学界已产生了积极作用。
论文、着作和研究报告三类成果在选题范围、材料使用、论证方式、目标任务、传播方式以及影响效果等方面具有诸多差异,其评价标准、指标和方法方面也应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学术论文应突出创新水平、引证指数、发表期刊权威程度诸方面的考量,对学术着作既要判断创新水平,又要判断其材料丰富性、学术规范性和逻辑系统性,而对于研究报告则主要判断其社会影响力以及掌握材料的充分可靠性和使用方法的科学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美]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Robert K. Meerton,The Sociology of Science: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ons.
[4] 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7-110.
[5] 宋全娥.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 顾海兵.构建时间与空间双重制约的学术规则[N].光明日报,2004-06-08
[7] 卜卫,周海宏,刘晓红.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8] 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014年9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第25届全国社会科学哲学大会暨中国精神的哲学阐释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尹汉宁认为,围绕中国精神的哲...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是连接社会、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其研究方法在不断地探索和更新,以寻求该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从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进路上看,逻辑经验分析、历史分析、实践分析逐渐淡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在经历语言转向和解释学转向后,社会科学...
近几年中,笔者曾数次赴美国作学术访问,顺便对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情况作了一些考察.下面笔者把自己的印象和认识写出来,或许有一点借鉴作用.一、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地位.社会科学在美国不算是热门行当,其规模和影响很难与自然科学相比.但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
一、社会科学创新与信息资源.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和知识创造的过程.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本质特征和丰富的内涵使社会科学研究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科资源的充分占有是社会科学...
我国对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的评价从建国起就有,但由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与自然科学研究更直接相关,政府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相对较少,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对于项目是否按照预计的时间完成,项目完成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的...
就对象而言,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它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大部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人文科学的范围在不断地缩...
评价是一种观念性活动,是一种在观念中建构价值世界的活动。〔1〕这使得评价本身一直处于争议和诘难之中,社会科学评价也不例化。而所谓科学上合理,主要在于尽我们所能做的一切,使科学的研究传统获得最大的进步,同样,这一思路表明,合理性即在于接受研...
对现代大学而言,无论是对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评价,还是其学术组织或学术共同体的绩效考核,都是大学有效实施学术管理不可或缺的且无法替代的关键环节。...
一、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前提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日益兴起,并导致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产生显着的变化,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让我们回到历史的原点来看,1945年前后出现的四个新的发展动向,即战后地区研究的兴起,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大学系...
一、社会经济地位的含义及其度量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指个人或群体在阶级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在马克思的社会地位论中,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由其所处的社会阶级所决定。社会阶级被定义为个人与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