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培尔·金特》作为易卜生最后一部浪漫主义诗剧,无疑代表着他对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和技巧的成熟运用,也展现了他创作前期对文学领域多方面的探索和思考,由于易卜生是一位极具人文内省精神的文学作家,而且他积极将这种内省精神放到作品中去,这部剧所包含的不光有他的文学造诣,更包含有三十九岁的易卜生对自我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和自觉批判。
易卜生的剧本中的培尔·金特关注自我,他在家乡的山林与梦幻中寻找自我,在海外的金钱世界、爱情世界和知识世界寻找自我,最后他回到了起点,发现自我一直就在家里,就在恋人的信念里。他曾经走过弯路,他曾经一度迷失,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他一直在憧憬中努力的找寻,培尔的状态可以说一直是在行动中,一直是在选择,培尔被圣洁的爱情救赎固然感人,并且象征了永恒的幸福,但培尔作为一个现代人在漫漫人生中对自我的探索、怀疑和选择更令人为之心动,他就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人在生命中对自我思辨选择的光与色。就像萧乾先生所说的,"这可以说是一部以人生观、世界观的选择为主题的戏,然而写的生龙活虎,一点也不沉闷。"[1]
这种不沉闷不单指的是诗剧中的幽默、讽刺、离奇的情节,而且指的是培尔对自我生命的思考过程跌宕起伏、富有激情,所以不沉闷。
易卜生在讨论到《培尔·金特》时说过:"我创作的一切,即使不全是我亲身所经历过的,也与我内在体验到的一切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我写的每一首诗、每一个剧本,都旨在实现我自己的精神解放与心灵净化--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他所属的社会的责任与罪过。因此,我曾在我的一本书上题写了以下诗句作为我的座右铭:生活就是与心中魔鬼搏斗;写作就是对自我进行审判。"[2]
可以看出培尔·金特对自我的寻找过程也是易卜生对自我的剖析过程,这种对灵魂的剖析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通过对自我灵魂的剖析来发掘人类整体的精神内涵,汪余礼教授把它称作一种"自审主义"或"新批判主义",指出它的诗意正在于其内省的深度。
易卜生找到自我的归宿也就是找到全人类的归宿,"诗歌、哲学、宗教将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形成一种新的生命力--以审美共通感、知性共通感和灵性共通感团结全人类的心灵,走向他所向往的'第三境界'."[1]
易卜生认为诗歌、哲学和宗教将融合到一起形成新的生命力,团结全人类走向共通互溶的未来,而这更需要个体自我的自由发展,笔者分别从《培尔·金特》的中展现的审美趣味、文学伦理思想和存在的追求三个方面寻求易卜生描写的培尔自我,希望能探明易卜生前期文学创作中表现的具体思想和人生观念,不知是否能说服他人。谨以易卜生的座右铭自励:"生活就是与心中的魔鬼搏斗;写作就是对自我进行批判。"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着作:
[1]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集[M],潘家询,萧乾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挪]亨利克·易卜生。培尔·金特[M],萧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挪]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M],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王忠祥。易卜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茅于美。易卜生和他的戏剧[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6][苏]杰尔·查文。易卜生论[M],李相崇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7]孟盛德等编选。易卜生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
[8]高中甫编选。易卜生评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9][挪]海默尔。易卜生-艺术家之路[M],石琴娥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10]王远年编选,邹建军等着。易卜生诗歌研究[M],香港:雅园出版公司,2006.
[11]聂珍钊、陈智平主编。易卜生戏剧的自由观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2]利里安·弗斯特。浪漫主义[M],李今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13][挪]彼得·克里斯登·阿斯伯扬森、约根·莫埃编。挪威民间故事[M],丰华瞻,戚志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14]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0.
[1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7]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8]王化学。西方文学经典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9]李明滨主编。世界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石琴娥。北欧文学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1][英]托·金·德里。挪威简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3.
[22]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23]萧风。北欧神话故事[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
[24][美]戴尔·布朗主编。北欧海盗-来自北方的入侵者[M],金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5]单纯。当代西方宗教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6][法]让·华尔。存在哲学[M].翁绍军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
[27]杨大春。沉沦与拯救-克尔凯戈尔的精神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美]苏珊·李·安德森。克尔恺廓尔[M],瞿旭彤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29]王常柱。生命的伦理:克尔凯郭尔宗教生存伦理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0]刘慧姝。克尔凯郭尔文艺审美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1]王宁、孙建主编。易卜生与中国:走向一种美学建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32]何成洲。对话北欧经典--易卜生、斯特林堡与哈姆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3]李兵。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心理现实主义剧作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学术论文:
[1]王忠祥。十九世纪挪威文学与北欧文化巨人[J].外国文学研究,2009(05):65-72.
[2]邹广文,夏莹。浪漫背后的现实--对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浪漫主义的回望[J].东岳论丛,1999(05):108-112.
[3]罗昔明。现代自我: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分析维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371-376.
[4]桑艳霞。简析浪漫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J].新西部(下半月),2009(06):110-111.
[5]陈文娟。浪漫主义与"蛇"[J].外国文学研究,1998(02):23-27.
[6]扬令飞。浪漫主义:一种文学上的自由主义[J].国外文学,2005(01):39-45.
[7]聂轸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01):12-22.
[8]聂轸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06):1-13.
[9]聂轸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02):8-17.
[10]尚必武。寻找伦理存在的自我--《培尔·金特》中的理性意志与伦理选择[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3(01):23-32.
[11]邹慧玲。精神·自由·自我--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核心透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21-24.
[12]徐勇为。生存的"单个的人"与单个的人的"生存"--对克尔凯郭尔个体生存论的概念诠释 [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9-14.
[13]郑伟。试论克尔凯郭尔哲学的基本特征[J].东岳论丛,2007(02):170-174.
[14]赵甲明,朱亦一。论克尔凯郭尔"个人"范畴的伦理和宗教义涵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63-69.
[15]俞吾金。向主观世界回归--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述要[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01):11-15.
[16]尚杰。克尔凯郭尔的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03):59-64.
[17][挪]克努特·布莱恩希尔德斯瓦尔。现代性之根源:易卜生戏剧面面观[J],张国琳译。世界文学评论,2007(01):6-10.
[18]李定清。易卜生与克尔凯郭尔[J].襄樊学院学报,2002(6):53-57.
[19]李定清。易卜生戏剧中"自我"观念的神秘性及其表现 [J].外国文学研究,2000(1):44-47.
[20]王忠祥。关于易卜生主义的再思考[J].外国文学研究,2005(05):42-44.
[21][挪]克努特。培尔·金特的越界--身体和精神的全球之旅[J].复旦外国文学论丛,2010(01):9-13.
[22]汪广松。保持自己的真正面目--易卜生《培尔·金特》[J].上海文化,2011(04):97-103.
[23]王娜。从叙事真实视角论培尔·金特的主体危机[J].世界文学评论,2009(01):64-68.
[24][挪]克努特·布莱恩希尔德斯瓦尔。从怪异美学视角论《培尔·金特》中的身份危机[J],宋丽丽译。外国文学研究,2003(02):16-23.
[25]孙建。易卜生戏剧中的悲喜剧内涵[J].外国文学研究,2003(06):63-68.
[26]王宁。探索艺术和生活的多种可能--易卜生《培尔·金特》的多重视角解读[J].当代外语研究,1995(04):1-6.
[27]杜娟。易卜生研究的状况与发展趋势:王忠祥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2004(01):1-6.
[28]王远年。论易卜生诗歌与北欧民间文学传统[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9]张廉。易卜生诗歌与易卜生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0]高丹。从布朗德和培尔·金特看易卜生的矛盾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外文文献:
[1]Durbach, Erro.lIbsen and the Theatre[M]. Basingstoke:The Mac Millan Press Ltd., 1980.
[2]McFarlane, Jame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Ibse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笔者认为,张扬《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至今仍在藏族和蒙古族民间传唱的活形态史诗是应该的、必要的,但须以夯实其为世界史诗经典作基础和前提,为此,需进一步从情节、人物、艺术三个维度做好《格萨尔王传》是东方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篇大文...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及成书时间学界尚未定论,其名篇《促织》写于何时还难于确定。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生活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其小说《变形记》写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尽管中奥两国作家生活的时代及地域都有...
《第六病室》和《狂人日记》分别塑造了“被虐狂”和“迫害狂”患者的形象。采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方法,通过疯话与真理、癫狂和清醒,刻画了典型的精神病患者。...
主题学(Thematics/Thematology)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范围广阔,涵盖了比较文学、民俗学、民间故事学、国别文学观念史等诸多跨文化领域,这种跨学科的特点和兼容并包的特质使主题学在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同时,主...
一、引言被冠以美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头衔的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CuthbertFaulkner)是蜚声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之一.国外针对福克纳及其作品的探索可称得上全面且深入.不仅有专门研究福克纳的期刊(TheFaulknerJournal),专门以福克纳为中...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illamWordsworth,1770-1850)最引人注目的方面就是他对于情感的强调,他在序言中提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1]6,突出了诗歌创作中诗人自身情感的重要性,把诗和诗人的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
摘要赛珍珠是第一位因写中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在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中成长的赛珍珠,是一位文化混血儿,在她身上,既有东方传统又有西方精神。而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始终在赛珍珠的内心世界碰撞、交流并寻求最...
傅惟慈先生的译文通顺流畅、文字典雅、用词精准、忠实于原着,具有浓厚的异化色彩和浓郁的异国情调,虽存在“洋味”十足的地方,但并不违背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原作这一翻译准则,并展现了以“异化为主”的翻译思想。...
一、越南的研究情况因意识到青心才人《金云翘传》与阮攸《翘传》的关系以及对比两者的重要性,越南学者很早就对其进行了比较。19世纪,越南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发表自己对《翘传》的读后感,不注重探讨两个作品的异同。从20世纪以来,两个作品的比较研究成...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塑造的独特的中国形象。这部作品是在和西方文化互相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异国形象能更好地促进理解。...